人这一生有很多可能性,许多人觉得人生的奇妙之处,正在于有许多的可能性和未知,毕竟人生的命运很有可能随着时代、随着社会发生巨大的转变。
例如,有一位上海的知青寿林娣,她原本有机会回到上海,回到大城市继续生活,也有机会去当一名工人,这些选择都可能让她的未来更加平顺。可她偏偏为了爱情放弃了一切,选择嫁入延边一个朝鲜族家庭,彻彻底底地当了一个农民。
这段婚姻并不被看好,因为寿林娣基本不会说朝鲜话,也不会干农活,她要嫁的偏偏是一个朝鲜大家族的长子,她要作为长媳承担起家族“大管家”的责任。
可寿林娣为了爱情义无反顾,用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整个家族乃至当地所有人的认可,不仅改善了原本贫困的家庭条件,还将三个孩子都培养成才,她的人生经历十分令人感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轰轰烈烈地“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知识青年去到农村的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这是一场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人口从城市到乡村的大迁移活动,一直到70年代以后,知识青年才能以招工、考试等等理由返回城市,但仍有数十万人因为各种原因留在了农村,其中也许爱情与婚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寿林娣就是因为爱情才选择了留在农村。1968年,寿林娣从上海市朝晖中学毕业,第二年春天,她就响应号召,前往延吉县细鳞河公社细鳞河大队第五生产队插队落户了。
一听延吉,我们就知道这已经是一个非常靠近边境的地方了,而细鳞河公社更是一个在地图上都难以找到的小地方,这里贫穷、落后,所有的一切都不能与大上海比拟。
更关键的是,这里是一个朝鲜族人聚居的地方,当地人大多是朝鲜族,他们说朝鲜语——一种与汉语完全不同的语言,当地的风俗也与汉族有着很大的差别。
初到延吉的寿林娣十分不适应,她在这里一个认识的人都没有,一句朝鲜话也听不懂,而且她还必须要适应与上海完全不同的农村生活。
就说吃喝拉撒,寿林娣就十分不习惯,这里只有简易的旱厕,臭气熏天又十分简陋,每次上厕所对于寿林娣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这里的只有“粗粮饭”,又粗糙又难以下咽;这里没有电,晚上就漆黑一片,更别提有什么娱乐活动了。
而且,寿林娣连锄头都没有拿过,却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干农活,还要能够分辨五谷杂粮,对于一个17岁的女孩子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寿林娣在延边流过许多泪,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她从连狗尾巴草和谷子都分不清,逐渐变成了一个农活好手,后来,寿林娣还因为表现突出,光荣加入了共青团。人们也逐渐对于这个上海姑娘改变了看法。
渐渐地,寿林娣学会了朝鲜语,能够与当地人交流了,她还经常大方地将父母从上海寄来的食物、药品、各式衣服分给朝鲜族的社员,这让当地人更加喜欢她,还给她取了一个意思是“上海美玉”的朝鲜族名字。
不过,虽然当地人接受了作为一个社员的寿林娣,却也没有真正完全接纳她,这一点,也是寿林娣在迎来了爱自己的爱情之后。
1972年,寿林娣到延边插队已经3年了,她在这里与当地人刘正允相爱了。
从他们的爱情萌芽开始,就已经受到了强烈的反对。
因为寿林娣是一个上海人,还是汉族,而刘正允则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朝鲜族农民,当地人都认为,寿林娣迟早会回到上海去,不会留在这个穷苦的小村庄里,怕到时候刘正允“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坚决不同意两人在一起。
刘正允的父母也坚决反对两人结婚,除了因为当地人的影响之外,他们也认为,寿林娣没有一点符合一个“朝鲜族媳妇”的条件:她朝鲜语仅能够日常交流,家务、农活都很一般。
而在朝鲜族的大家庭里,长子要承担起家庭的重担、长媳则是家庭的“大管家”,掌握着家里的“经济大权”,因此长媳的选择,可以说是关乎到整个家族的命运。
刘正允正是家族中的长子,从某种角度来说,寿林娣无论哪一方面似乎都不能“胜任”一个长媳的职责,于是,刘正允的父母坚决反对。
外界也传出了诸多风言风语,有人说寿林娣迟早会“离家出走”,也有人奇怪,刘正允怎么会看上一个汉族知青。
在巨大的压力下,刘正允仍想坚持自己的爱情,他以“绝食”抗议,后来还因此病倒了,但这一病也让父母心软了,他们召集了所有的亲戚商量了很久,最终答应了这门亲事。
刘正允的父母后来告诉寿林娣,他们并不是不喜欢她,只是觉得她承受不了贫穷的生活,也怕她承担不起长媳的责任,更怕她以后返回上海,留下刘正允一个人,可是既然儿子愿意,他们也只能接受这门亲事。
实际上,寿林娣为了这段爱情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因为爱情,她放弃了去吉林工业大学读书的机会,也放弃了招工回到城里的机会,选择留在穷困的小村庄里。
而且,刘正允的家庭还是这个穷地方里比较穷的,他们家人口多、劳动力少,生活十分困难,这一切对于寿林娣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但寿林娣相信,她和刘正允的爱情是纯洁的,也相信爱能包容一切,于是她选择了嫁入这个贫穷的家庭,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一家人的生活。
可是真正步入了婚姻,寿林娣才明白,一切并没有那么简单。刘正允家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朝鲜族家庭,这里“男尊女卑”,男性的地位很高,而女人则必须做到“顺从和忍耐”。
虽然寿林娣很不适应,但是她为了爱情,还是选择了“顺从和忍耐”,并且在内心告诉自己,她一定要成为一个好儿媳妇。
当一个好儿媳妇,第一条就是通过语言关,她必须要熟练掌握朝鲜语。
因为朝鲜语中有敬语、有下称,对老人、对小孩说话都有不同的要求,一开始,寿林娣总是分不清,还对公公婆婆说了许多“不敬”的话,不过,公公婆婆知道她是汉族人,也没有和她多做计较。
寿林娣只能自己默默学习,她白天就将别人说的话记录下来,晚上就躺在自己和丈夫的小床上,对着纸糊的天花板默默背诵朝鲜语的词汇。
有时候,寿林娣还会像村里其他的年轻人请教,但村里也有爱捣蛋的人故意往错里教她,让她闹笑话,不过幸好在寿林娣的努力下,她的朝鲜语很快有了巨大的进步,她甚至还能用朝鲜语主持会议而不出一点错。
当好儿媳妇的第二关则是家务活,最要紧的就是做饭。
在嫁给刘正允之后,婆婆就要求寿林娣和她一起早起为全家人做饭。这对于寿林娣来说,也是一个难关,因为刘正允家还用的是土炕灶台,灶台上的三口黑锅就让寿林娣感到犯难。
可没有办法,寿林娣还是得跟着婆婆一起学做饭。当时家里穷,经常是用酱汤煮菜叶子、土豆,饭也都是粗细粮混合吃,要是晒干了的稗子去皮做饭吃,就算是一顿难得的美味了。
寿林娣说,每每回想起来,她都觉得那段日子十分辛酸。
最令她不习惯的是,在朝鲜族家庭里,分“男人桌”和“女人桌”,大家分开吃饭,好菜好饭得先端到“男人桌”上去给公公、丈夫吃,而女人只能剩下来的玉米锅巴等粗粮。
但这么多年下来,寿林娣也学会了各种朝鲜美食,能够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朝鲜儿媳了。
而当一个好儿媳妇最重要的一关,就是要当好这个家族的“大管家”,掌握好家里的收支用度,这也是最难的一步。
刘正允的家庭十分穷困,他们全家十几口人住在一个35平方的草房之中,连被子都不够分,油盐酱醋的钱也常常要向邻居借。
一开始,寿林娣将自己父母从上海寄给她的钱都用在这个大家族里,后来,她开始想办法开源节流。
家里养鸡死鸡、养猪死猪,寿林娣就想办法改变这个情况。在公婆的允许下,寿林娣去铜佛寺赶集,花35块钱买了一头所有人看了都说“难看”的老母猪。
尽管人人都不看好这头老母猪,但寿林娣却精心饲养它,每天都给它喂热饲料,这头老母猪也十分“争气”,它每年要生2窝小猪,每次都能生下十几只小猪仔,能卖200多元钱。这对于这个贫困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此外,寿林娣还养了许多鸡鸭,它们都十分健康,还一窝一窝地下单,给刘正允家带去了不少副业收入。
寿林娣的婆婆一看这样的情况,就改变了对这个儿媳妇的看法,还正式将家里的财政大权交给了她,这代表着这个朝鲜族家庭,对于长媳的认可。
在寿林娣的操持下,婆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刘正允的弟弟妹妹也相继成家立业了,原本以为妹妹出嫁以后,家庭负担会减轻一些,可没想到的是,刘正允的两个妹妹嫁的并不太好。
刘正允的大妹妹丈夫离家出走,留下了3个年幼的孩子无力抚养,而二妹妹的丈夫则因病去世,也留下了孤儿寡母3人,她们两人的婆家比刘正允家更穷,根本没办法抚养孩子。
无奈之下,寿林娣只能将5个孩子和小姑子都接回家,承担起照顾他们的责任。
这时候,加上寿林娣自己的3个小孩,家里等着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了,而且,他们还要供刘正允的最小的妹妹读书,家里的经济条件又变得紧张了起来,寿林娣也不得不想办法赚更多的钱。
1975年,寿林娣通过正式招工到细鳞河供销合作社当营业员,在这里,寿林娣除了卖货之外,还自己做衣服、帽子拿到供销社代销。
因为寿林娣设计的衣服款式新颖好看,十分受欢迎,逐渐地,她的“副业”收入就超过了自己的工资,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更多的收入。
婆婆看到寿林娣经常熬夜做衣服,也心疼她,就让她不用起来做早饭了,这样一来,寿林娣每天还能多睡一会儿。
1981年,寿林娣被调到龙井综合商店当采购员。采购员是一个很辛苦的工作,因为当时我国社会物资还比较匮乏,要买到一些紧俏物资很难,需要花费很大的心思。
可寿林娣不怕困难,而且胆子很大,可能是因为她在上海长大,她去大城市采购的时候也毫不怯场,总能想办法买到许多紧俏商品,这让领导对寿林娣很是满意,很快,寿林娣就被提拔为商店的经理。
为了留住这样的人才,当地领导还问寿林娣有什么要求,都可以尽量满足。
当时,寿林娣提出自己不希望孩子们也像她一样在农村生活,希望能够让孩子们也在城市里接受比较好的教育。
刘正允的家庭其实也很重视教育,在当地,人们砸锅卖铁也会送孩子去读书,因为他们相信读书能够改变命运。
因此,寿林娣的要求也正是刘正允所想的,在他们的努力下,刘正允也调到了龙井市财政局工作,他们全家的户口都迁到了城市,孩子也可以在城里读书上学。
但是最终龙井还是没有留住寿林娣。因为寿林娣的工作表现太出色,她被延边外贸公司看中,要让她去延吉市当大商场的经理。
尽管龙井方面极力挽留,但是为了给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谋取更好的未来,寿林娣还是选择去延吉工作,并把家安到了那里,刘正允也随寿林娣一起调到了商场当会计。
寿林娣在延吉的工作同样十分出色,当时紧俏的电视机、录音机、自行车等商品一车一车地运到延吉,还很快销售一空,让老板心里是乐开了花。
为了挽留人才,老板给寿林娣分了大房子、让她的孩子在单位免费吃饭,给了她一系列福利待遇。
1990年,寿林娣被州里评委“女强人”,延吉电视台还对她进行了采访,她在当地也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人物了。
可她并没有因为挣钱了、出名了就看不起婆家,反而对公婆更加孝顺。寿林娣和刘正允在村里盖了新房给公婆住,还给公婆做足了面子:在公婆的花甲之年,寿林娣还按照朝鲜族的习俗,给公婆买了绸缎被,对于朝鲜族来说,这是一个家族的荣耀。
后来,电视台还特意报道了寿林娣给公婆过花甲大寿的事,在电视上,公公婆婆对于这个儿媳妇也是赞不绝口。他们说,寿林娣是天下少有的好儿媳,是他们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
在寿林娣的努力下,她的三个孩子也都已经成才,大女儿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就在上海工作。
二女儿在大学毕业后就嫁给了一个韩国人,还在韩国创办了“环球中文院”传播中国文化;小儿子则当了记者,还参与了党十九大的新闻报导,虽然他们可能不算是大富大贵,但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现在来看,寿林娣的生活是幸福的,她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她能够做好一个朝鲜族的长媳、一个大家族的大管家,但其实,生活中也有不少辛酸。
公婆曾经因为她生不出儿子而对她出言讽刺,周围邻居也曾经因为她是汉族人对她议论纷纷,可让她安慰的是,她和她的丈夫始终保有着纯洁的爱情,虽然两人也曾有误会,但在误会解除之后,两人之间的爱情仍然是“彼此唯一”的。
回首往事的时候,寿林娣也会落泪,这是她曾经的艰辛和委屈,也是她后来的幸福。
而对于我们来说,能够从寿林娣的身上学到的就是,就算在困境时也应当努力奋斗,用自己的行动来克服一切困难,只要我们认准目标努力往前,办法总比困难多。
就像寿林娣一样,她从一个没有人看好的长媳,变成了受到人人尊敬和夸奖的大管家、女强人,这都是因为她认准了目标就不放弃,会想尽一切办法达成自己的目的,这种精神让我们感动,也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