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领导理论最经典的其实是给了我们一种思维模式,基于这个思维模式,我们曾构思了n个“情境X”的模型,这里跟大家先分享一下这种思维模式在教学设计上的迁移和启发,即情境课堂的教学策略模型。
熟悉情境领导的人都会知道,情境领导的过程有三件事:定义工作内容,识别员工状态,匹配领导风格,工作内容和员工状态就是情境领导所谓的“情境”。其中,员工状态的环节有个重要的概念,叫做“员工准备度”,即大家耳熟能详的能力与意愿。领导风格中有个重要的概念是“两种领导行为产生四种领导风格”,基于这个思维模式,我们提出了情境课堂的教学策略法,也是三步:
第一步:定义培训目标
一切培训活动都源于一个培训的目标,不论是培训资源的评价和选择,还是培训课程和项目设计,目标都是所有培训活动的中心,一切教学策略都是围绕当下这个培训的目标来开展的。
要清楚地定义培训目标,要从两个层次下手:
基于ASK模型,区别它是知识类的陈述性目标,还是技能类的程序性目标。
可以参考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准确定位出目标的层次,目标的层次决定后面教学活动的类型。
第二步:识别学员状态
我们用“学习准备度”来衡量学员的学习状态,这个“学习准备度”从两个维度进行界定:学员对于该目标的学习意愿以及学员对于完成该培训目标的学习能力。
我们假设,基于某一个培训目标,学员的准备度规律如下图:
从低学习意愿、低学习能力到高学习能力、低学习意愿的一个倒“U”型曲线过程。从这个规律可以看出,基于一个培训目标,学员的学习能力是持续上升的,而学习意愿会先低再高后低。这也是成人学习的一个规律,当我们掌握了一门技术后,我们使用技巧的意愿不会如刚掌握时那么强烈,这时就需要进入下一个培训目标了。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发现,一门课程由n个培训目标构成,从而形成一个学习意愿的正玄波。
那如何来识别学员的学习准备度呢?我们可以基于在课堂互动中学员的表现来识别。
通过跟学员交互的过程中学员的反馈和表现,来识别学员的学习能力是否达到要求:比如学员是否能准确重复,是否能跟实际的工作场景关联,是否能举一反三产生迁移;通过跟学员交互过程中学员的行为表现,来识别学员的学习意愿:比如学员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学员的情绪是否高,学员对于课堂活动和任务的参与度是否高。
第三步:匹配教学策略
有了上述对于学员的识别,优秀的培训师就需要根据课堂中大多数学员的状态匹配教学策略,即讲师的教学行为。
我们将讲师的教学行为分为两种:推为导向的教导行为,导师给答案;拉为导向的引导行为,学员自己产生答案。匹配之前的学员状态,将两种教学行为进行关联之后,就形成了如下的“U”型学习路径: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情境课堂模型强调的是培训课堂是一个情境,课堂的情境由两个部分组成:培训目标以及学员准备度。培训讲师不是一个表演的木偶,需要动态去识别情境,从而进行差异化调整。授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讲师需要因学员,因目标,因时间而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
情境课堂强调的是课堂是一个交互过程,我们需要在互动的过程中去识别学员的状态,在互动的过程中去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随着电子化课程的发展,未来的课堂不会消失,但它的效能会提高,从而成为一个“互动场”。情境课堂的三步就像一个交谊舞的过程,讲师需要在课堂中和学员进行“交谊”,一来一回,优雅前行。
本文参考自培伴App课程《一模一课:12个模型搞定培训项目设计与评估》
讲师:章森,培伴特约讲师;曾任SMG集团-东方明珠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人才发展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