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讲究“有名有姓”,姓是祖先传下来的家族标志,是家族血缘的象征。
请教别人的姓名,都会说“贵姓”,回答也多是“免贵姓”,为何如此呢?
我们现在常说“姓氏”,其实,古代的“姓”和“氏”是分开的。
《三坟》中关于“姓的解释是”:“男女媾精,女生为姓”。
《说文》则说:“姓,人所生也”。
这是说姓与人的血缘有关,是一个部落或宗族的根本旗号。姓也用来确定婚姻。所谓“同姓不婚”。
而“氏”则是用来区分氏族的分支,那时候,只有贵族才有氏,由于“氏”是功勋和地位的代表,也就有了“氏辩贵贱”。
秦统一天下后,氏慢慢失去领地,与姓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最终如现在这样合二为一。
但是,姓氏辨别身份高低的传统却被完整的保留留下来,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血缘所确定的家族身份,甚至决定了人的命运走向。
隋唐后,随着科举制的盛行,门阀贵族逐渐没落,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皇帝的姓成了举国上下仅存的“贵姓”之一。但老百姓说:“天下有两个半贵姓”,皇家的姓只能算半个,两位两个一家姓“孔”,一家姓“张”。
“万世师表”的孔夫子
道教始祖张天师
明代张岱的《陶庵梦忆》里说: 孔家人曰:“天下只三家人家:我家与江西张、凤阳朱而已。江西张,道士气;凤阳朱,暴发人家,小家气”。
这段记述非常有趣,也说得很清楚,孔是“万世师表”的孔夫子,张是道教始祖张天师。
这两位“圣人”、“神仙”的姓氏,是高于皇帝而被万世尊奉的。
“凤阳朱”是明朝的国姓,朱元璋老家安徽凤阳,故称“凤阳朱”。
到了现代,“贵姓”一词一家成为客套话,“免贵”则是一种自谦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