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圆之圆于大圆之圆同”——《墨子·大取》
π是我们熟悉的数学符号,最早人们都是用“周三径一”,认为π=3,随着数学的发展,数学家们更加精确的计算出了π的值。
重所周知,阿基米德与刘徽是计算π精确近似值的几何方法的开创者。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了7位,领先了世界近千年。随着数学的发展,现代人们用计算机已经精确万亿位以上了。
(祖冲之 图片源自百度)
圆周率的名称
1.“山克斯率”(英国数学家威廉·山克斯,在1873计算出了π的708位。)
(阿基米德 图片源自百度)
3.“阿基米德率”(或“阿氏率”,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率先将π计算到3.14,是后人为了纪念所起。)
5.“歆率”(汉代数学家刘歆制作圆柱容器得到的圆周率,比古率3更精准一些的π值。)
6.“衡率”(东汉杰出科学家张衡在《灵宪》中记载了他对π的取值。)
(刘徽左 张衡右 图片源自百度)
7.“徽率”(刘徽用他的割圆术将π计算到3.1416)
8.“祖率”(专指祖冲之的密率355/113)
还有承天率、蕃率、智率、陆绩率、约率等等......
1706年英国数学家威廉·琼斯(William Jones,1675—1749)最先使用“π”来表示圆周率。
大数学家欧拉开始用
表示圆周率后。
便成了圆周率的代名词。
(欧拉 图片源自百度)
课本中的π:
先来看看“圆周长”,小学课本中是如何测量的
测量了围成圆曲线的长度,代替求圆的长度。用尺子总会有误差,怎样更精确的计算呢?
在初中的课本中告诉我们,当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时,它的周长就接近圆的周长。
以D为直径作圆,周长为C,内接正多变形的边长与周长记为an、bn。
D'为直径作它的同心圆,周长为C'。内接正多变形的边长与周长记为a'n, b'n。易知两个内接正n边形相似。所以
an:a'n=D/2 : D'/2
即
an:D/2 =a'n: D'/2
因此
bn:D=b'n:D'
两边取极限后(n→∞),
C:D=C':D'。
这说明C/D是一个常数,记为π,任何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都是同一个常数π。
阿基米德从单位圆出发,先用内接正六边形求出圆周率的下界为3,再用外接正六边形并借助勾股定理求出圆周率的上界小于4。
为了方便理解理解,我们对直径为1的圆,作内接正四边形举例,
此时,外接四边形周长为
1×4=4
内接四边形的周长约为
0.7×4=2.8
这样我们能推理出π在2.8到4之间,直到内接正96边形和外接正96边形为止。阿基米德求出圆周率在为223/71和22/7之间,并取它们的平均值3.141851为圆周率的近似值。
π 的记忆
关于记忆π的值,人们想出了各种有意思的记法。例如,
山巅一寺一壶酒(3.14159);
尔乐苦煞吾(26535);
把酒吃(897);
酒杀尔(932);
杀不死(384);
遛尔遛死(6264)
扇扇刮(338);
扇耳吃酒(3279)。
π的趣事还有很多,下次π节我们在继续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