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陪伴就是用自己的肩头、力量和智慧将孩子送上人生之路。
对孩子来说,母亲的陪伴自然是至关重要的,那首《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唱尽了伟大的母爱。然而,父亲的陪伴却也不容忽视!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父亲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是高大而巍峨的,威信是极高的!对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父亲是他的“天”,父亲是无所不能的,是他人生的第一个偶像。父亲的陪伴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安全感,也会对孩子的爱好产生巨大的影响。
沈寂先生生前曾告诉我,他之所以喜欢电影,创作并拍摄了几部电影,是因为在他小时候,父亲三头两日带他去看电影,尤其是在他考试成绩不好、受到母亲训斥、兄姐嘲讽、自己沮丧的时候,父亲更是想办法带他出去看电影。父亲的陪伴使他忘记了一时的不愉快,从而使他爱上了电影。
无独有偶,吴贻弓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电影导演,同样也与他的父亲有关。
吴贻弓曾在一次访谈中告诉蔡理兄,当他还是个六七岁的孩子时,父亲也很喜欢带他和几个堂哥堂姐去看电影。多年来,他在父亲的陪伴下看了不少中国电影,也看了不少外国电影,既看了故事片,也看了纪录片等各种类型的电影,由此引发了对电影的浓厚兴趣。
吴贻弓小时候,爱幻想。电影看多了,他就觉得光是看别人拍的电影,没劲!假若自己动手“做一部电影”,给父母和堂哥堂姐们看,那多么有意思呀!
于是,这个当年还只有十岁的孩子说干就干。首先,他将几十只香烟盒上的透明纸(又称玻璃纸),一张张剥下来,再一张张头尾粘贴起来,成为一卷很长的纸条,有点像电影胶片。接下来是最重要的,他用墨笔在每一张玻璃纸上画了自己想画的图画。有日月星辰、花草树木,也有人狗鸡鸭和孩子嬉戏……然后,他请来父母亲和堂兄堂姐们坐下来,看他一边用放大镜和一个大电灯泡,把他画的画面投射到白墙上,一边兴致勃勃地向大家讲解画面里的故事,引起大家的啧啧赞叹!而看得最高兴、最投入的是他的父亲。
父亲不仅津津有味地欣赏他创作的“电影”,仔细听他讲故事,而且在看完“电影”后,还认真地发表观后感和评论,有表扬,有批评,更多的是建议。这种父亲与孩子之间一本正经地切磋“做电影”的情景,其实就是一种舐犊情深的“陪伴”!
父亲的陪伴,使小小吴贻弓的“电影瘾”日益滋长,且一发不可收拾。1956年,吴贻弓高中毕业了。由于他品学兼优,父亲希望他报考清华、北大,毕业后当个学者教授。可他却为电影的魅力所吸引,瞒着父亲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父亲知道后,非常生气,怒斥道:“难道你真要做戏子不成!”
吴贻弓对此早有准备,待父亲气消了一些后,他将珍藏的200多份电影说明书,捧到父亲面前动情地说:“爸爸,如果您一定要我改变上大学的志愿,那就划一根火柴,先把您带领我们全家看过的电影从我们的记忆中统统烧掉吧!”父亲听了他的话沉默了……最终还是尊重和同意了他的选择。
父亲对吴贻弓的大学志愿的选择,不管是反对,还是最后的尊重和同意,其实都强烈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父亲是想在儿子的人生关键时刻,陪伴着他,帮助他选择一条理想的人生道路。虽然这种“帮助”并不一定符合儿子的心愿。但是,这种陪伴和“帮助”,其实就是一种父子间的感情的契合与心灵的交流。
吴贻弓还真行!他导演拍摄的《巴山夜雨》《城南旧事》《阙里人家》等影片,获得了巨大成功。他还凭借《城南旧事》荣获了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吴贻弓的成功,自然是与他的刻苦学习,忘我工作是分不开的。但平心而论,他的成功又是与他父亲的“陪伴”分不开的。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几句歌词:“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是呀,父亲的陪伴就是用自己的肩头、力量和智慧将孩子送上人生之路。这是父亲的骄傲,也是父亲陪伴的价值。
(葛昆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