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公众号:纪人物
董竹君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企业家,她创办的锦江饭店接待过400名国家元首,黄金荣、杜月笙等大佬想吃饭也得乖乖排队等号。
1951年,锦江饭店估值3000两黄金,约15万美元,可董竹君却无偿把饭店捐给了国家,自己只带走文房四宝和一首诗。
然而,这样一个优秀的爱国企业家,却曾在婚姻里受尽屈辱。
绝望至极的董竹君带着四个女儿逃离了那个家,开始了从商之旅。商界没有那么好混,董竹君四处碰壁,经历过一次次的失败,可董竹君还有心爱的女儿,所以董竹君得坚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董竹君成功地创办了享誉全球的锦江饭店。
董竹君的人生虽然坎坷,但好在董竹君百折不挠,接下来,就要讲一讲董竹君的故事了。
1900年,董竹君出生于上海一个贫苦家庭,父亲董同庆没什么文化,平日里靠出苦力给人家拉黄包车赚一些钱糊口度日。母亲给有钱人家当保姆补贴家用。董竹君降生以后,为终日为了糊口而拼搏的两口子带来了一丝慰藉,他们起不出“董竹君”这样的好名字,就一直称呼她为“阿媛”,这个名字在后来成为了她的小名。
董同庆夫妇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他们却深知自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所以,在外人不解的目光中,董同庆夫妇坚持将女儿董竹君送去读书,他们觉得,只有读书才能有好的出路,从小董竹君就出落得非常标致,人称“小西施”。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董竹君十三岁时,父亲得了伤寒病,家里欠下了很多外债。
为了还债,父母忍痛将她送进青楼,换回了300块大洋,并许诺三年后接她回家。
从此,13岁的董竹君开始以“杨兰春”的名号卖唱,成了“长三堂子”里卖唱不卖身的清倌人。
在这里,她认识了日后影响自己一生的人——夏之时。
当时的夏之时经常在青楼出没以掩护革命活动,一个革命党人,一个靠卖艺为生的青楼女子,就这样相爱了。夏之时有心要为她赎身,可傲娇的董竹君坚决拒绝:她要的是两个人平等的相爱,如果他为她赎了身,那么日后在外人看来,她势必会成为他的附属品,永远抬不起头。
又过了一段时间,董竹君终于找准机会,装病逃出了青楼,毅然与夏之时结婚,并跟随他一同前往日本。
最初,董竹君确实享受到了夏之时家中有钱带来的好处。在日本生活的四年中,董竹君的人生发生了几件大事:读书、生育、改名。
她改掉了原名毛媛,取名竹君,与夏之时生下了大女儿夏国琼。
董竹君在日本时期努力学习日文,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甚至动植物学课程,经常读书到深夜,不断扩充着眼界与思想。但同时在这期间算是看透了夏之时的大男子主义。
当时夏之时的一番话在她后期都会觉得记忆犹新,那就是1916年,夏之时回国革命,临走前拿了一把枪送给她,告诉她如果遇到贼人就防贼,如果背叛了他,就拿着这把枪了结自己的生命。还把四弟叫到日本照顾妻子,实则也是监视。这种爱无疑是极其自私的,还对董竹君有着强烈的不信任。
从那一天开始,董竹君的心中偶尔就会泛起寒意,对自己选择夏之时的决定开始怀疑起来。
董竹君学习很刻苦,考入了东京女子高等学院。毕业后她还想去法国深造,夏之时没同意,把她带回了老家成都。
当时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董竹君在夏家接连生下4个女儿,婆婆公公都不待见她,后来夏之时对她也爱搭不理了。
董竹君第5胎怀的是双胞胎,临产前疼痛难熬,他告诉丈夫自己可能快生了,当时夏之时正在打牌,竟假装没听见。董竹君实在受不了了,一个人艰难地去了医院,因为身体虚弱,只顺利生下一个孩子。
儿子出生时,她和丈夫的裂缝已经更加深了。
女儿们出生没一个做酒,可儿子一出生,夏之时就大摆筵席,董竹君在儿子的宴席上感触良多。看着丈夫一脸得意的神情,她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她心底只有悲哀。
感觉悲凉的同时,董竹君心里还有一个担忧:丈夫丢官后收入全靠收租,可开销却越来越大,他又染上了鸦片瘾,这样下去,夏家迟早要撑不下去,女儿们读书也一定会没指望。
在权衡利弊后,董竹君含泪与丈夫分居,带走了四个女儿。
但却遭到了夏之时的拒绝,他气急败坏地说:董竹君!你敢离家出走!还带走女儿,我要休了你!没了我,我看你在上海怎么活下去!
但已经下定决心董竹君,这让夏之时倍感羞辱,暴跳如雷。
与丈夫撕破脸的当晚,董竹君醒悟了,她确定:在夏家,没有女人可以活得好,若继续留在夏家,等待她和女儿们的将是无尽的苦难和折磨。
这次大爆发后不久,夏之时因一封信踢打了董竹君,事后,还觉得不解恨的他,竟拿刀追着董竹君砍。若非侄子夏迺赓迅速赶来,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次事件后,董竹君毅然决然地带着四个女儿离开了夏家,直奔上海而去,开始了从商之旅。
离婚初始的几年,董竹君带着女儿们艰难度日,她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典当行。
后来经人指点,董竹君远涉重洋为群益纱管厂召回了一万元股资。
在一起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结果工厂遭到了日军的炮轰被迫停产。
董夏两人的婚姻拉扯到1934年,董竹君提出放弃与夏之时分割财产,四个女儿归她,儿子归夏之时,这才终于让夏之时同意签下了离婚协议。
董竹君终于摆脱了这段婚姻,但也相当于净身出户,她本想继续创业但身上没有什么积蓄了。
最终还是李崇高借了她两千元创业金。
董竹君拿到这笔珍贵的钱款,决定创办一家川菜馆,把川菜发扬光大,她给饭店取名“锦江小餐”,于1935年3月15日正式开业。
在设计饭店装潢的时候,董竹君可是用了巧思。饭店的一桌一椅都是她亲自挑选,看似简朴其实却很精致。饭店大堂更是立了一架钢琴,为整个饭店增添了浓郁的艺术气息。而董竹君更是根据消费水准的不同档次,划分了几个区域,这种新颖的模式又是吸引了许多客人。
由于准备充足,且有经商经验,再加上“锦江小餐”这家餐馆做出来的菜的确地道,开业后,生意越来越红火,连杜月笙,黄金荣等当时在上海有头有脸的人都来捧场,是该餐厅的回头客。
一日杜月笙又来用餐,因为食客太多, 左等右等,菜一时上不来。他忍不住对侍者说:“吃客这么多,为什么不扩充?告诉女老板,若有困难就直接找我。”
董竹君正有此意,和房主孙梅堂商量过,只是他漫天要价,没有谈拢。
这事对杜月笙来说简直小得不能再小,派手下去跟老孙打了个招呼。孙梅堂本是倚仗杜月笙“保护”的,自然惟命是从。
“锦江小餐”租下了左右的店面,一下子扩大了几倍,可同时容纳300位食客。
生意红火后,董竹君手上的闲钱也越来越多了,她扩大规模,在上海各地开设了不少分店,将“锦江小餐”改名为“锦江川菜馆”,成了上海地界有名的女老板,上过报纸,成了名人。
到了1936年,董竹君又创办锦江茶室,在这个茶室,她多次掩护和资助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而且做到了天衣无缝,一直没有暴露。
1945年,董竹君接到新四军城工部的指示,让她协助一批年轻人到延安去。
警备司令杨虎的儿子,曾经认董竹君为干妈。借着这层关系,她找到了杨虎:“如今抗战胜利了,有十几个大后方的年轻人,要回乡下老家去。扬州戒严无法通过,你能帮忙想个办法吗?”
杨虎答应得很痛快,董竹君顺利拿到了通行证。
对于遇到生活危机的共产党领导者,董竹君更是慷慨解囊,鼎力相助。
解放军九兵团司令宋时轮将军年轻时在遇到困难,幸得董竹君的资助才得以脱困。解放之后,宋时轮还和潘汉年等人一同上门拜访董竹君。
正是董竹君的卓越见识和过人的魄力,为后来锦江饭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精明的管理和经营,锦江川菜馆已经成为上海市不可或缺的高级大饭店。即便是日本人占领上海之后,这家饭店也一直在经营着。
事业上风生水起的同时,在子女的教育方面也没有落下。在董竹君的严格要求下,几个女儿成绩都很优秀,都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
1946年,大女儿国琼到美国深造音乐、
二女儿国琇、三女儿国瑛赴美学习电影,
1947年,小女儿国璋赴美学习西洋文学和图书馆学。
在新中国成立后,董竹君严格按照上海市委的要求,将两家店都搬迁转移并合并到一块,统称为“锦江饭店”,而饭店的董事长市委仍然要求董竹君本人担任。
然后在1951年,当时的“锦江”已经享誉海内外,估值高达15万美金,董竹君将这些全部无偿捐赠给国家,乃至于自己私人的一套豪华花园住宅一起上交。
转身离去,她带走的只有郭沫若感恩的一封诗词和一套用了很多年的文房四宝,如此精神,令后人叹为观止。
董竹君的义举让人感动,周总理更是亲自设宴招待了这位传奇女商人,他对董竹君说:“多年来,你为党、为革命付出了很多,你很不容易啊。”
1953年秋天,作为锦江创始人并任首席董事长兼经理的董竹君召开锦江会计会议,可早上8点多,当她到达自己办公室时,却被告知会却已经开完了。
很明显,董竹君被排挤、夺权了,而且是在她浑然不觉的情况下。
那日,董竹君转身离开时她的心里在滴血,也是自这以后,她退居了二线,她的身份变成了锦江董事长兼顾问。
就在这一年,董竹君在北京见到了周总理,可这次见面时,对于自己承受的种种她只字未提。
此时,国内形势相对平稳,远在美国的国瑛和国璋,在中美未建交的情况下,纷纷逃回祖国。大女儿国琼也几经辗转,最后在国家领导的帮助下,顺利回到上海。只有国琇因家庭原因,留在美国。
回国后的夏国琼在上海音乐学院当钢琴教授;夏国瑛在国家文化部和政治部的领导下建成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小女儿国璋则先后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担任翻译、在北京大学任教。
十年的国内动乱,60多岁的董竹君曾含冤入狱,她在狱中不改坚强和乐观的心性,每天小跑、刷马桶、睡前闻香皂,鼓励自己要像青松那般无惧风吹雪打。
70岁时,她在狱中题诗,祝自己生日快乐。平反后,80几岁的她提笔撰写回忆录,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曾说:“我认为人生必然要经过许多坎坷磨难,对它一定要随遇而安。”
1986年,在锦江饭店50周年纪念日的这一天,远在北京的董竹君看到在纪念锦江饭店成立35周年纪念册上自己原本作为摆设的职位全部没有了,这一刻董竹君心如刀割。于是年近90岁的董竹君决定讨个说法,于是开始四处奔走。当时周围的人都在劝她“你都快90岁的人了,还能活几年啊,何必计较这么多呢?”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没有人能够体会锦江饭店对于董竹君的重要性,对于她而言,锦江就像她的孩子一样……所以任何一个母亲都不能忍受孩子人生历史的不完整。
后来有相关媒体,将她的创业历史报道出来。报道的内容客观真实,这一点让董竹君感到非常欣慰,这场持续很久的坚持终于迎来了它该有的结果。
1997年,97岁的董竹君还想着开一家幼儿园,不过计划尚未落地,在她的个人专访节目播出后,安详离世。
董竹君离世时曾给后人留下了两个遗言,第一是:在墓碑上刻上她的那句“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步伐。”
而第二个遗言相比第一个遗言就明显有些不一样了,董竹君第二遗言的内容是:在她的葬礼上播放《夏日里的最后一朵玫瑰》。
董竹君用她的一个世纪,演绎了青楼女的人生逆袭。她和夏之时这段感情更不亚于秦淮八艳的情感传奇,只是缘分的帷幕落下时,一个向左,一个向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