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正岩是谭门第七代传人,上上下下对他都抱有殷切的期待。可是,多年来恨铁不成钢之声却不绝于耳。如今,谭正岩也是四十出头之人,应该对自己的艺术条件和功力有个准确的认识、对未来发展方向有个明确的把握,像现在这样硬撑着一条道走到黑可不是办法,必须从长计议才行。
的确,小谭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他的精神压力外人是难以想见的。他面对电视镜头曾坦言,他之所以如此坚持,就一个字因为他姓谭。其实如此坚持的又何尝是他这一代?其父辈谭孝曾也曾想过要到海外定居,可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为什么?因为他是谭门之后,他肩负着谭派艺术的传承之责,而谭派艺术不仅是一个流派,更是京剧发展二百多年历史的象征,谭门的延续意味着京剧的发展。如此一来,谭正岩已经不是自己想不想坚持的问题了。
北京京剧院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所以分别把谭孝曾和谭正岩列为剧院九大头牌和“十三杰”之首。有些人颇不以为然,其实剧院是有政治考虑的,而不只是看专业水平。
从专业角度看,谭正岩也到了重新调整自己艺术发展方向的时候了。当初有人说,小谭的个子太高不适合唱戏,其祖父谭元寿不以为然,他说,杨小楼不也是大高个吗?杨小楼可是武生泰斗,与梅兰芳、余叔岩并列为“三大贤”。从条件上看,杨小楼个子高,谭正岩也是大高个儿,杨小楼的嗓音冲而偏左,天生大武生的嗓子,后来只有高盛麟最像他。谭正岩虽然能唱老生,但嗓音过于尖高不受听,既然如此何不少唱老生而向大武生发展呢?因为小谭的武功底子是相当雄厚的。
说起武生,当年谭元寿也是武生起家的,他随父亲谭富英在北京市京剧二团和后来的北京京剧团,一直是在前边唱《三岔口》等短打戏。谭元寿的嗓音发左,他自己也说唱上比不过马长礼。谭富英患病后《赵氏孤儿》的赵盾、《秦香莲》的陈世美,由高宝贤和马长礼接演,而谭元寿则演赵武和韩琪,和张君秋、马长礼、高宝贤同台合演《状元媒》,他也只是演武生应工的杨延昭。像《二进宫》《除三害》这样的唱功戏谭元寿很少碰,也算是藏拙吧。谭元寿最有名的是和裘盛戎合作演出的《连环套》,他演的黄天霸极具杨派特点,为人称道。总之,五六十年代谭元寿主要是唱武生戏。后来排现代戏《沙家浜》,郭建光一角最对谭元寿文武兼备、嗓音高亢的路子,一举成名,无人替代,达到了大红大紫的地步。有人说,谭元寿不是演过不少演谭门本戏弘扬谭派吗?那是他晚年的事,年轻时哪里见他演过《定军山》?谭元寿和其父谭富英条件不同,因此在艺术上就走了并不相同的道路。
说来也怪,谭鑫培、谭富英的嗓子真是没挑了,可到了谭元寿他的嗓音就高而发“横”、韵味不足,谭孝曾唱腔也是飘忽不定,直到谭正岩这个缺陷更加突出,这大概是遗传吧。鉴于这样的难以更改的客观条件,谭正岩可改弦更张在杨派武生方面发展,杨的艺术特色也许更适合小谭。杨小楼重表演,善于武戏文唱,谭正岩有唱老生和表演的底子学杨派是有基础的。杨小楼的剧目繁多,三国戏《长坂坡》《战宛城》,重做派的“天霸戏”《恶虎村》《落马湖》,工架戏《铁笼山》《艳阳楼》和猴戏《闹天宫》等。当前,杨派戏几乎在舞台上消失,只存在老戏迷的记忆中,要知道当年杨小楼的戏可比梅兰芳的戏还叫座呢。如果谭正岩整理几出杨派代表作,远的不说,先把其祖父拿手戏《连环套》排出来(当然需要个好花脸),那在当今舞台上就是独一份了,这远比搞那些新编戏有效果。如果谭正岩能够成为杰出的杨派武生,他也不枉为谭门第七代了。当然,我也担心如今还有没有能够教杨派戏的老先生了。
说到底,谭正岩到了他这个岁数更需要学会“藏拙”,扬长避短,而不能越是短越扬,把自己的短儿彻底暴露出来,那只能听“倒好”了,应当学会做个聪明的演员。从京剧历史上看,十全十美的演员少而又少,能够扬长避短才是好演员,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受到观众欢迎,甚至能够自成一派。这一点对现在年轻演员也是值得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