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凌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在叶光富的协助下和地面中心的支持下,圆满完成了首次出舱的全部既定任务,他们身着第二代“飞天”舱外航天服顺利完成了大小机械臂组件安装,王亚平还进行一些舱外典型动作验证。
此次出舱,王亚平成为了我国第一位太空行走的女性,她身穿舱外航天服也是首次亮相,这是天舟三号货运飞船送上去的。这件舱外服代号为舱外服C,标志颜色为国旗黄,方便与之前的太空蓝和国旗红区分,而且王亚平的这件舱外服更加适合体型瘦弱的航天员穿。
但不管是舱外服A,还是舱外服C,这些舱外航天服的造价都非常高昂,价值堪比黄金。虽然还没有官方公布过第二代舱外服的造价,但第一代的造价就已经3000万,第二代的造价不会低于这个数。
不过相比其他国家的舱外宇航服,我国的舱外服造价已经非常亲民了,美国90年代初的舱外服造价高达1500万美元,折算到今天大约1.5亿美元,真的是天价衣服!
那么问题来了,舱外航天服为什么这么贵?而且用完后一般都不会带回地球,这又是怎么回事?我们下面来聊一聊这两个问题。
目前世界上具备制造舱外宇航服的国家只有三个,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在人类早期载人航天出舱行走时,美国和前苏联宇航员使用的是软式航天服,既可以用作舱内使用,又可以支持舱外行走。
听起来这种两用的航天服应该会更好些,但在实际操作上并非如此。因为这种通用的航天服在舱内使用时,有很多功能是多余的,穿起来也比较复杂;而作为舱外航天服使用时,可靠性又会下降,降低宇航员舱外行走的安全系数。
所以美国和苏联都不约而同的改变了这种设计结构,将舱内航天服与舱外航天服分为两类来制造。舱外航天服不仅包括了舱内航天服的所有功能,增加了隔热和防冲击功能,还配置了出舱面窗组件和液冷服等部分。
现在的舱外航天服已经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一件衣服了,而是一个微型的航天器,完全把航天员的身体与太空恶劣的环境隔离开来,并向航天员提供一个相当于地面的环境。那么它为什么会这么贵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结构设计上科技满满
既然是一个微型航天器,那么舱外航天服就要具备航天器的基本功能,比如防辐射、提供生命保障、方便舱外作业等,所以它从结构设计上就充满了各种高科技技术。
就拿我国的舱外航天服来说,它由服装、头盔、手套和航天靴等部分组成,每一个组成部分都蕴含了航天领域的最高科技。
服装由多层组成,最里层是衬里和尿收集装置,再往外是用于散热的液冷通风层,这两层可以让航天员身穿舱外服比较舒适,有尿意也不用憋着,比至前单纯使用尿不湿要先进的多。
液冷通风层外是加压气密层,人体要在一定的大气压强下才能存活,不过舱外航天服的气压要略小一个标准大气压,是低压纯氧环境,这让航天员舱外行走时更方便活动。
加压气密层外是压力限制层,防止气压把航天服撑大,这一层也是个隔热层,将航天服内与太空温度隔开来。
最外层是保护层,就像空间站外壳一样具备防撞击和防辐射功能,最大程度将航天员与太空环境隔开。
服装是舱外航天服最复杂、最核心的部分,每一层都具有不同的功能,满满的都是科技含量。
舱外航天服的头盔也分了好几层,头盔上装有摄像头,方便航天员拍摄出舱操作,两侧各有一个照明灯,方便航天员在阴暗面工作,头盔上报警器可以随时提醒航天员是否发生气压泄露,头盔最外层镀金的滤光面窗,可以防止太阳光直接照射航天员的眼睛。
手套的设计除了要保护航天员身体之外,还要具备灵活的活动性、较强吸附性和一定的敏感性,方便航天员手指环节活动,手掌厚厚的角质层方便航天员抓握和攀附,指尖只有一层气密层,以保持触觉。
总之舱外航天服的每个部分都充满了科技感,既要保障航天员的安全,又要具有方便执行任务的各项功能,舱外服本身就是一个国家航天实力的体现,这是它造价回的原因之一。
2、材料使用上成本高昂
太空环境最大的特点就是高真空、强辐射和微重力,微重力的好处非常明显,航天员身穿120公斤的舱外航天服都不会觉得重,但真空和辐射是舱外服必须要克服的环境。
所以舱外航天服必须真空屏蔽隔热,还要防辐射。比如舱外服服装部分最外层的保护层,就是由多种纤维复合织物制成,不仅具有良好的柔软性,还耐穿透、耐磨损、耐高温、耐燃烧、耐腐蚀等,还具有防辐射的功能。
最外层的防护材料可耐受±100℃的温差变化,抗压能力超过120千帕,经得起地面运输和火箭发射时的震动,壳体材料为铝合金薄壁硬体结构,这些材料都贵如黄金。
总之舱外航天服作为航天员与太空环境的隔离工具,所使用的都是经得起太空恶劣环境考验的材料,这些材料的成本非常昂贵。
3、航天员生命安全有保障
作为微型航天器,舱外航天服仅仅把航天员与太空环境隔开是远远不够的,它还要提供航天员舱外行走数小时内的生命支持,因此舱外航天服更是航天员的生命保障系统。
舱外航天服的背部装有提供氧气等维持生命所需各种条件的便携式生命保障系统,航天员舱外行走的数小时内,可以从背包里获取氧气、水源以及食物等,航天员只要一伸嘴就可以吃到补充能量的棒状食物。
除了提供氧气,舱外航天服内还配置了净化空气的设备,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要及时清除,防止航天服内二氧化碳过多聚集而发生意外。
也就是说航天员身着舱外航天服,可以执行数小时的舱外任务,航天服的生命保障系统为航天员提供氧气、水源和食物等生命必需品,这样的一个系统当然造价高昂。
总而言之,如果你把舱外航天服当成一件衣服当然会觉得贵,但它是一个微型航天器,是航天员出舱行走的生命保障系统。这样一个科技满满、材料昂贵、功能强大的舱外航天服,造价3000万真的不算贵!
觉得舱外航天服贵,除了造价高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使用寿命令人惊讶,3000万造出来的舱外服并非终生使用,它是按使用次数来定义寿命的。
比如我国第一代“飞天”舱外服的使用寿命是2年5次,也就是说这件造价3000万的衣服只能穿5次就报废了,穿一次的成本是600万!不过我国第二代“飞天”舱外服的寿命明显提高了很多,为3年15次。
目前我国空间站有三套舱外航天服,其中舱外服A已经使用两次,舱外服B和舱外服C各使用了一次,神舟十三号乘组在接下来的任务中,还会进行1-2次太空行走。
当三套舱外服各使用15次之后就不能再执行舱外任务了,之后会参照国际空间站的做法坠毁在地球大气层,那么这么贵的舱外服为何不带回地球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用处不大,带回来没必要
航天员每次出舱,舱外服都要在恶劣的太空环境下工作6~8小时,强辐射、大温差、高真空对舱外服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即便舱外服使用的材料再厉害,也经不住太空环境的长期伤害,这也是舱外服的寿命以次数来记的原因。
当舱外航天服达到使用寿命之后,各个部件都会出现老化的情况,继续使用一旦出现任何故障,都会给航天员带来生命危险。这样的一件舱外服即便带回地球,也无法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说白了就是用处不大,没必要带回地球。
2、带回地球成本高
把舱外航天服带回地球,势必要用到载人飞船返回舱,而返回舱的空间是非常狭小的,只能最多容纳3位航天员返回地球,如果带上舱外服,势必会增加航天员返回地球的危险系数。
如果单独将舱外航天外服运回地球,着陆后的返回舱也不能再使用了,这个成本也是巨大的,而且返回舱是专门为航天员返回地球准备的。
所以说,从回收成本和航天员安全方面来看,把已经完成使命的舱外航天服抛在地球大气层是最好的选择,航天服会在大气摩擦下焚烧殆尽。
舱外航天服作为一个微型航天器,为航天员执行舱外任务保驾护航,是航天员出舱的生命保障系统。无论是在结构设计上,还是材料使用上,以及核心功能方面,舱外服都科技感十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航天实力。
从舱外服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的作用来看,造价3000万根本就不贵,而到达使用寿命之后不带回地球,主要是因为带回地球成本太高,而且也没必要!
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