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名2022年不得不看的现象级大剧,相信年代剧《人世间》,一定榜上有名。
《人世间》讲述了“光字片”周家人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在五十年的岁月里,周家人的命运与时代变迁交织在一起,书写了当代中国百姓的生活史诗。
这部剧既厚重又温情,播出时话题不断,年末又横扫各大奖项。豆瓣超20万人打出8.1的高分,从50后到10后,掀起了祖孙三代家庭追剧热潮。
电视剧《人世间》根据作家梁晓声2018年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改编,而提到这位当代作家,总能激起一代人心中热泉的涌流,唤起一代人难忘的记忆。
时隔六年,梁晓声在从心之年,带来他最新的敬意之作——《父父子子》。
这部作品同样是跨越五十年的讲述,以东北高氏、纽约赵氏等四个家族四代人的命运为线索,串联起20世纪30至80年代的宏阔时空: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到曾经的革命者成为首批“北大荒人”垦荒拓野。
历经四代人,跨越五十年,一代代父父子子,在动荡时代下有着相同的选择和坚守。
而这本新书出版的消息一出,就得到无数读者的热忱期盼。
有关中国近代历史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梁晓声为什么还要写这样一部作品?
他想要把20世纪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故事,讲给年轻人听,因为那个时代的中国,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父父子子》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560余页的厚度里,有鲜血淋漓的家国命运,也有温暖朴实的爱恨情义。
1935年,哈尔滨街头,东北富商高鹏举一次又一次感受到了来自日本人的欺辱。
高鹏举为了给自己一位外国朋友留个全尸,不但被日本兵阻拦,还挨了一耳光;他的林场不但被日本人强制接管,他甚至无法保护无辜的工人不受残害;他还不得不目睹自己的司机孙师傅,死在自己面前……
一桩桩一件件,让高鹏举感到耻辱羞愧,愤恨难耐,他不再是那个任性的少爷,斡旋在日本人之中,成为了暗中支持抗日事业的企业家……
1943年,纽约唐人街,中医世家赵氏的小儿子赵世杰,高鹏举妻子赵淑兰的弟弟,是一个梦想成为百老汇萨克斯手的快乐青年。
这个生在唐人街的青年,他花光了积蓄想要灌上几百张唱片寄回祖国,让《义勇军进行曲》的悲壮之声响遍祖国,但随即他意识到这个想法多么幼稚。
于是,在内心一种无法抑制的激情的驱使下,他决定参军,踏上战场,在祖国危在旦夕之时,身为华人青年,他无法做一个隔岸观火的人……
1967年,高鹏举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儿子高坤,已经是而立之年。
身为抗联先烈的后代,也曾经历了抗美援朝,高坤带着儿子高山来到了北大荒农场,加入农机具修配厂,成为一名普通的修配工,也成为“北大荒人”的一员。
高坤用上自己留学苏联学习的拖拉机制造知识,埋头这片贫瘠的土地工作,研究出了联合收割机,书写下另一份光荣……
1972年中美建交,母亲赵淑兰从纽约回国看望高坤,并带走了孙子高山去美国接受教育。高山选择了航空科技专业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最终又选择了回到中国。
1984年,四家人再团聚,父父子子,继往开来,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以高家为代表的四个家族,历经四代人的牺牲和奉献终于迎来了一个国民有尊严、有自由、自立自强的新时代。
《人世间》是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而《父父子子》则是一部“五十年中华民族奋争史”,两本沉甸甸的著作,共现了百年中国的波澜壮阔。
中国近代的历史,是无数先辈用血与泪写就的,选取这段历史作为小说的时代背景,难免会让人联想到苦难之事,产生悲戚之情。
然而,梁晓声却坚定地说:“我不允许我没有写过这个题材。”
他将《父父子子》当做是一本致敬之作——向那些为救国图存、振兴中国的中华儿女致敬,他们的名字或许无法被一一记述,却永远不会消逝在历史中,因为如今的我们会记得。
这些中华儿女中,有像高亦林这样隐忍的爱国人士,他拥有雄厚家产,暗中为抗联事业做事,直到去世都没有告诉儿子高鹏举,他唯一的遗书中,就是希望儿子不要让高家背负汉奸骂名。
也有像孙明远这样的戎马军人,他是抗联烈士孙师傅的儿子,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参加抗美援朝,而又卸下军装奔赴北大荒,荣辱不惊,开垦荒地。
还有像赵淑兰这样的海外华人,她生在国外,嫁给了高鹏举,一生频繁往返于中美,在国外时,她担起对华人同胞的责任,而多年之后,祖国的呼唤让她最终选择落叶归根……
《父父子子》里,有共产党战士、红色资本家,也有海外华人、二战英烈,有爱的温情呈现,也有恨的现实表达……
主人公们错综复杂的人生选择,与国家命运的变幻紧密联系在一起。故事中的他们只是生在动荡年代的普通人,是血肉之躯,有至亲挂碍,但在国家危亡生存之际,仍毅然选择了舍生取义,奋不顾身。
对于这段波澜壮阔的民族奋争史,梁晓声认为自己必须写这样一本书:
“中国之近代的史,不唯苦难,不唯悲情,亦有大气节大义勇在焉!一批批铁血男儿,坚毅女子,乃是真真实实的存在。
他们和她们,当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国,肝脑涂地终不悔的初心,与日月同光,共山河永在!若纷纷从历史中走来,不知可列成多少方队?若这样的方队经过天安门广场,又该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的情形?继往开来的中国人若缺少了他们和她们的基因,便也只有一直悲情下去!
我这一个中国作家,老了老了,却终于也为表达由衷的敬意创作了一部小说,实在是我该做的事,也实在是一种光荣!
名下有此书,身为中国作家,又去一憾也!”
回归到作品本身,读梁晓声的文字,总能在现实主义的内核中,感知到一种温暖的底色。
《父父子子》的故事发生在国家动荡的年代,但故事中刻画的每个人都有血有肉,不空洞不乏味,他们有自己至爱的亲人、师友、爱人,他们的身上散发着普通人的生命情怀与真善美。
文学评论家、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这样评价梁晓声创作的人物:
“梁晓声对艰难人生的礼赞,实际上是对生活中真善美的礼赞,因为我们在他有着艰难人生的人物身上,看不到私欲和卑污的灵魂。”
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今天的读者仍旧需要梁晓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和世界的变化让人们改变得很多,但梁晓声式的慷慨陈词依然有自己的力量在。人们仍然可以从梁晓声这里得到一种真正的满足,梁晓声仍然能够给他的读者想要的东西。”
而安徽大学教授、评论家黄书泉则道出了每个人读梁晓声时的感受:
“读梁晓声的小说总有一种沉重感。你无法像读其他小说时与之保持距离,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去鉴赏、评判它,一种无法抗拒的情感力量迫使你必须直面自己,接受灵魂的拷问,你的内心充满了无可言状的惆怅与悲凉。
这一切来自于作品中对现实、人生、人性激烈的鞭挞与痛切的忧患,对终极价值、人生信仰、道德关怀充满激情的追求和近似执拗的探究,对青春年华和亲情友情爱情一往情深的眷恋……”
《父父子子》故事的主人公们,有姓高,有姓赵,有姓孙,虽然是异姓,在民族危亡、国殇深重的关头,他们却形成了难以切割的生死关系,这既是人间的至情至义,也是同胞之情使然。
跨越五十年,四代人的故事,正是呈现了这种至情至义的接续不断。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而每一代人的抉择却又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同一种结局:为至爱之人,为中华民族,为万千同胞。
正如高鹏举总是说的一句话:
“中国有千千万万这样的父子,孙师傅那样的父子,就一定不会亡。”
父父子子,继往开来。
而这份斩不断的延续,并没有止步于小说情节,更没有止步于和平年代。
我们,同样是新一代的“父父子子”,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新人。我们今日的生活,正是接过了父辈的接力棒,在书写着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荣光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