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树挪死,人挪活”,这句话用在东南亚华人身上再合适不过。
在东南亚出现独立的民族国家前,华人一直是整个东南亚最具影响力、最富裕的社群,也是唯一掌控政权的力量,在殖民时期,他们夹在东南亚土生民族和英法等西方殖民者之间,充当“中间商”,由此迅速积累了大量财富,人送外号“东南亚犹太人”。
可以说,东南亚的华人群体是全世界最为复杂的社群之一。首先是民族血缘,他们之中约10%的人是定居在东南亚的拥有中国国籍(含港台澳)的华侨,90%是东南亚各国的华裔公民,这些人中又有30%是华人与东南亚人的混血后代。
其次是语言文化,超过92%的东南亚华人的祖籍地是福建、广东和海南三省,因此许多东南亚华人其实并不会说汉语普通话,相比之下,闽南语、粤语、客家话才是东南亚华人最常见的母语,此外,英语也是东南亚华人的必修课,像马来语、印尼语这样的东南亚民族语言反倒是华人们最忽视的语言,矛盾不可避免。
最后则是对中国的态度,东南亚华人最引以为豪,也是最害怕的恰恰都是“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印尼的很多华人甚至已经不敢公开自称华人,这一点马来西亚的华人群体相对而言做的比较好,不止有许多专门的华语学校,同时也过中国传统节日,部分华人群体甚至还会跟我们一起庆祝国庆,将中国当作真正的“祖国”、精神故乡。
据不完全统计,东南亚十一国是海外华人最集中的地区,华人及有华裔血统的人口多达4200万,约占东南亚总人口的6.4%。东南亚华人数量庞大且影响力巨大,新加坡更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以华人作为主体民族的海外国家,华人约占总人口的74%。由此,中国和东南亚的关系一直被西方世界描述为“朝贡关系”,部分西方媒体和学者甚至将东南亚视作“中国的后花园”,如同美国和拉丁美洲。
东南亚华人对中国的感情是复杂且矛盾的,一方面他们仍然深深为自己的中国血统自豪,也为中国的崛起感到骄傲;但是另一方面,身处南洋数代,早已经不是正儿八经的中国人,和中国关系过于密切就会遭到东南亚其他民族和西方的仇视与排挤,因此必须要和中国划清界限,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新加坡。
新加坡就是东南亚华人社会的缩影,是一个文化十分多元,也十分割裂的社会。新加坡最主要的文化只有两种,一种是“娘惹文化”,所谓“娘惹”最早是指闽南人和马来土著、印度移民的混血后代,如今已经泛化为南洋华人的泛称。2008年,新加坡拍了一部名为《小娘惹》的电视剧,不止在东南亚,在中国也掀起了观剧热潮,让无数大妈阿姨哭得死去活来。
还有一种文化就是英国文化,更确切的说是西方文化,是120多年殖民时期的遗留。今天的新加坡,不管是政治制度、法律规章,还是经济政策,都是完全的西方模式,尽管新加坡有四大官方语言,分别是英语、华语、泰米尔语和马来语,但是英语永远是第一语言。这就是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写照:中国文化是内在,英美文化是外在。
东南亚华人的处境很尴尬,他们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精神寄托,但又不是真正的中国人,没有经历中国的历史变革;他们以西方文化作为立国之本,但也不是真正的西方公民,得不到欧美世界的真正认同。而这两种文化,本身又都和东南亚的本土文化相抵触,因此,东南亚华人的处境和曾经的犹太人极为类似,有钱但是爹不疼娘不爱,到哪都被排挤、被仇视。
今天的东南亚有大量的华裔人口,既有土生土长的南洋华人,又有定居在东南亚的中国公民,前者是华人,后者则是华侨,而混血华人则看自己的选择,比如马来西亚有许多印度和华人的混血后代,大多认中国的祖先。
当然,也有很多东南亚华人要么不被所在国政府承认为华人,比如泰国华人全部同化了;要么是自己不认自己是华人,比如新加坡华人群体自认为“新加坡人”,不认为自己是华人。
东南亚华人都是从中国移民过去的,这个过程十分漫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但明清两朝才是最鼎盛的时候,史称“下南洋”。中国人素来是安土重迁的民族,但为了生存也会闯荡四海,这一点在福建和广东地区最为常见,这两省都拥有大量的侨民。
和西方的殖民不同,近代中国人向外移民一般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活不下去了,必须要到外面讨口饭吃。今天,全世界各大城市基本都有一个唐人街或中国城,大多都是晚清时期向外移民的华人建的。
东南亚被我们俗称为“南洋”,即“中国南边的大洋”,这是一个中国中心主义的说法,和“北洋”“西洋”“东洋”相对应,古代中国统治者认为中国乃天下之中,所谓“外夷内夏”。
由于地理上靠近中国,东南亚一直都是中国人向外移民的首选之地。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失败之后,有一批人流亡到印尼旧港建立了一个小政权,明朝时期被封为“巨港宣慰司”。
东南亚华人的祖籍地大多是广东和福建两省,再细一点就是潮汕地区和闽南地区,在今天的东南亚,说普通话也许没华人应,但要说闽南话和潮汕话,一说一个准。东南亚的福建后代还有一个纪念仪式,叫做“送王船”,把一艘木船点燃,以纪念葬身大海或下南洋的先祖。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90%的土地是不适合耕种的丘陵,稀少且贫瘠,而福建又面朝大海,因此福建人一直都是下南洋的主力军,所谓“海者,闽人之田也”。同样,广东虽然好过福建,但是也人多地少,靠海吃海,也向外移民讨生活。
宋代以来,由于中原战乱,经济重心南移,江南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人口激增,对外贸易十分发达。南宋时期,宁波、泉州和广州成为对外口岸,不止是商人,大量破产农民也加入了海运的队伍,成为水手、海盗或船工,由此向外移民。
这些向外移民的华人,基本都是男性,于是他们就和当地的土著女性结婚生子,诞下了第一代南洋土生华人,也就是所谓的“娘惹”。宋元之际,由于战乱,许多南方汉人就逃往海上,许多人自此定居东南亚。
据说新加坡最早就是中国人发现的,元朝时期,南昌人汪大渊航海抵达新加坡,写了《岛夷志略》一书,为中国介绍了许多东南亚的风土人情,
明朝建立之后,最后一次官方的下南洋行动是郑和下西洋,超过10万福建和广东的移民跟着郑和船队抵达东南亚,在印尼、马来西亚地区定居。随后,为了打击海盗、走私,明清两朝进入了长达300多年的海禁时期,“下南洋”成为非法行为。
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逃到南洋的人,都会被中国封建王朝视作“叛民”,这种行为也被视作“弃绝王化”,放着好好的中华子民不做,非要去做岛夷,因此这些海外华人不会受到中国的庇护,他们就需要自己闯出一条路,和当地土著、西方殖民者做斗争。因此,许多南洋华人都十分坚强且富有,因为这都是一步步血汗拼出来的。
1793年,英国使臣马嘎尔尼来到中国朝觐乾隆皇帝,他也去过东南亚,结识到了许多南洋华人,对比之后他发现,尽管血统、文化完全一致,但是东南亚的华人普遍比清朝统治下的中国人更自信、更开放、更富裕。
清朝时期,经过数百年的耕耘,华人在东南亚已经有了一定根基,甚至还出过不少国王。康熙年间,中国向暹罗(泰国)购买大米,负责倒腾大米的就是潮汕华人望族郑氏家族,这个家族了不得,泰国吞武里王朝的创立者郑信就来自这个家族,今天的泰国曼谷王朝就是篡了郑氏之位才建立的,为此,直到今天,每个泰国国王都必定有一个中文名字,也姓郑,以显示自己是郑氏的继承者。
在今天的泰国,潮汕华人是最有权势的华人群体,富商如云,还有很多政坛高官,比如泰国前总理英拉所在的家族也是一个潮汕华人家族,本姓“丘”,祖籍广东梅州,虽然有了一个泰国姓氏“西那瓦”,但依旧人人会有一个中文名。
下南洋是一件风险很高的事情,必须抱团生存,1776年广东梅县客家人罗芳伯在印尼婆罗洲(加里曼丹岛)建立了一系列华埠,后来被称为“兰芳共和国”。他们将这些华埠自称“兰芳公司”,还曾经上书希望并入中国,但是被清政府拒绝,后来被殖民印尼的荷兰殖民者灭亡,算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华人南洋政权。
这些南洋华人不被中国政权承认,同时也遭到了东南亚土著部落的袭击,还被西方殖民者大肆屠杀,比如西班牙殖民者就曾经对菲律宾华人展开了大规模屠杀,他们向郑成功求援,可惜当时郑成功也鞭长莫及。对了,今天的菲律宾华人大家族基本都是福建人的后代。
西方殖民者来到东南亚,为的就是和中国做生意,可是又不会说中文,因此他们就需要东南亚华人当中介。当时中国缺银,而洋人手里有白银,华人手里有船,一拍即合。东南亚华人就给西方殖民者当起了买办,从中国买货再卖给西方殖民者。
有钱就想要权,东南亚华人就支持洋人欺压土人,换取了殖民者授权华人组建政府,此外,洋人还把收税的权力交给华人。交够政府的,就可以自己捞油水,于是华人渐渐富裕起来,但也遭到了当地人的仇恨,为后面的东南亚排华埋下了种子。
不得不说,华人抱大腿抱得很成功,他们有钱回国又得到了清政府的加封,但是两边都不拿他们当自己人,他们既不是白人,也不是中国人,除了帮洋人欺负土著外,还负责从中国招揽移民劳工,少不了压迫。
下南洋的真正高潮是清朝末年。近代以来,清政府内忧外患,西方列强发动鸦片战争,以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与此同时,土地兼并也十分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破产者。其中福建和广东尤为严重,福建的耕地面积只占4%,广东也只有9%,人口却十分巨大,活不下去,就必须向外移民。在移民的同时,也将中国文化带了过去。
晚清时期海禁松弛,当时福建闽南地区和广东潮汕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两个人下了南洋,往往是抽签,哥哥弟弟,爸爸儿子,选一个下南洋,赚钱寄回家,留下了许多唏嘘故事。亲人们一别几十年,往往是少小离家老大回,多年后,可能都已经白发苍苍。
和早些时候华人下南洋经商、占地不同,这个时候出海的华人大多是当劳工,俗称“卖猪仔”,也就是奴工,当时的厦门、广州遍布“猪仔馆”。短短20年间,接近500多万福建和广东青壮年下南洋,成为新的南洋华人。
东南亚地广人稀,资源丰富,为了开发它们,对于西方殖民者而言,数量庞大且吃苦耐劳的华人劳工就是最好的选择。在马来亚,英国人重用华人商团,因为他们既不是中国人,和马来人也没有很深的联系,同时又十分富有,于是就开始充当中间阶层。
不同地区的华人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广府人擅长开荒,潮汕人精于经商,客家人喜欢挖矿,闽南人搞金融业务,海南人做餐饮,然后又陆续从国内接来大量同乡,抱团生存,在殖民者的允许下,开办华文学校,兴建唐人街,并垄断一整个行业,诸如橡胶、金融、船运,逐渐形成同乡会或商会,颇具规模,产生了很多华人大家族、大地主。
1897年,戊戌变法失败,清廷大肆捕杀维新余党。此时一个名为黄乃裳的福州举人,便率领全村族人下南洋,在今天的马来西亚砂拉越地区开辟了一座城市,名为诗巫。随后又有上千福州人抵达垦荒,诗巫也由此被称为“新福州”。
到1900年,整个南洋地区已经有超过100万华人群体,拥有自己的产业和土地,建立了不少华埠,经济上非常富裕,政治上依附于当时的殖民政府,不和本地人交流,但又被殖民者防着,是类似犹太人的存在,两头不是人。
1867年之后,新加坡成为英属马来亚的殖民首府,英国人给予华人更大的权力,积极招揽大量华人劳工。华人将新加坡变成了一座国际大都市,新加坡也成为海外华人革命基地,建有同盟会南洋分会,是反清革命的重要支持者。
不管身在何处,华人们最惦记的依旧是家乡的一亩三分地,许多南洋华人虽然几代之后已经完全不是中国人,但仍然有家规、族规教导子孙时刻谨记祖籍和族姓,要记得自己是“中国人”。其实就像电影《唐人街探案》里说的:“在国内混的舒坦,哪个人愿意出来呢?”但不管是被迫无奈,还是主动选择,南洋华人事实上都和中国人是完全不同的民族。
马来西亚75%的企业、印尼60%以上的企业都是华人开办的,资产水平是东南亚平均水平的10倍,还诞生了诸如英拉家族、李光耀家族这样的望族。值得注意的是,东南亚华人的分化也是很严重的,有钱者如印尼许氏家族,地连数百里,资产上亿;新加坡更是被戏称“李家坡”;没钱者也比比皆是,要么是工人,要么开小杂货店。
事实上,在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之前,东南亚华人还有点底气敢和西方殖民者叫板,但是近代以后,清政府自身难保,这些东南亚华人也就跟着遭殃,许多人不敢认祖归宗,因为中国无法给予他们保护,为了生存,要么信基督,要么干脆连姓氏都不要了。
没办法,谁让洋人手里有枪,土人人多势众,东南亚华人注定被夹在中间欺负,英属马来亚、荷属印尼殖民政府都曾经没收许多华人家族的地产和财富。
荷兰殖民军还曾经发动对华人的大屠杀,杀死巴达维亚(雅加达)5000多名华人和华人甘蔗园的所有华工,史称“红溪惨案”,事后荷兰人直接接管了华人的财产,却没有任何赔偿,清政府得知之后,也以“叛民外逃”为由不予干涉。
东南亚华人作为东南亚的客居民族,出事就会被动刀,和欧洲犹太人如出一辙。据估计,全球约有6000万华人华侨,总资产高达2.5万亿美元,连许多欧洲国家都难以企及,其中70%居住在东南亚11国,“富而不强”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概括。
东南亚华人唯一的优势就是有钱,又不相信洋人银行,和犹太人一模一样,于是自己搞金融,把华人的血汗钱汇回中国。
1932年,陈嘉庚家族建立了东南亚最大的华人银行新华侨银行,总资产超过60亿美元,专门为东南亚华人办理金融业务,免受西方殖民者的掠夺。陈嘉庚是东南亚华人、爱国华侨领袖,他建立了华人总商会,积极支持中国革命和抗战,募捐多达4亿美元,还训练了许多南侨机工回国支援抗战。此外,陈嘉庚还出资创办了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多所大学,1961年病逝于北京,魂归故国,被誉为“华侨之光”。
但陈嘉庚注定只是少数,更多华人只是利己主义者。
1942年,日军入侵东南亚,用了不到100天就占领了法属印支、荷属印尼、美属菲律宾和英属马来亚,2万新加坡英军投降。随即日本人在东南亚展开了针对华人的大屠杀,超过3万华人死于非命。西方殖民者的不抵抗让东南亚华人彻底失望,1945年,许多东南亚华人甚至悬挂当时的中国国旗庆祝胜利。
二战之后,西方殖民者撤离,东南亚各国走向独立,这个时候华人的处境最为尴尬,因为他们不算是中国公民,独立后的东南亚各国也不将他们视作本国国民。但对于新生的东南亚各国而言,华人们树大根深,富可敌国,又不是那么好驱逐的。
这个时候,美国就盯上了这些东南亚华人,在美国的扶持下,东南亚华人资本继续占据着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命脉,并且全面倒向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新加坡。
不过美国人只管意识形态,不管民族矛盾,东南亚各国土生民族对华人的敌意仍然很大,毕竟几百年来华人的形象都是“官僚”和“高利贷”,1965年马来西亚联邦就是因为害怕新加坡并入之后华人比例太高,而选择驱逐新加坡。
但是华人政治上失利,经济上仍然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这些国家在50、60年代依托美国和日本发展经济,本土民族工业没钱,就会开所谓特许证让华人富商去搞,一来二去,赚到钱的还是华人群体,就加剧了东南亚普通百姓对华人的仇恨。
在这个过程中,东南亚华人富豪也很识相,大部分人放弃所谓“中国侨民”的身份,闭口不提“中国”,更极端的甚至直接宣布自己是所在国土生民族的人,比如英拉家族。
东南亚华人中的富豪们和政府合作赚得盆满钵满,普通的华人家庭仅仅是因为重视教育,勤奋工作,所以收入水平高于东南亚其他种族,但他们也被同样歧视和排斥,如同当年的德国犹太人。因此,许多东南亚华人出于对东南亚各国政府的不信任,会把资产放在中国香港或新加坡,无形中加剧了矛盾。东南亚老百姓就想,你赚我们的钱,却不愿意奉献,70年代以来,东南亚爆发了多次排华运动,其中苏哈托独裁统治下的印尼最为严重。
但是除了新加坡,华人有钱没权也没枪,只有美国在撑腰,但美国也不是时时刻刻都在的,因此华人富商要想保住产业,就得给所在国政府交巨额“保护费”,比如1980年,菲律宾大选,十几个华人大家族给当时的总统马科斯凑了15亿美元,帮助他继续做总统。
久而久之,许多东南亚国家政府就会选择和华人集团合作,简单说就是“养肥羊”,用政府税收来给他们兜底,官商勾结,但代价却让普通老百姓偿还。于是,危机终于爆发了,1997年泰国最先顶不住,被国际金融巨鳄索罗斯掏空,随即引发了一场波及整个亚洲的金融危机,华人资本大量外逃,使得东南亚各国和华人的关系降到谷底。
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90年代以来,泰国军政府、菲律宾马科斯、印尼苏哈托这些独裁集团纷纷下台,大量民选政府上台,华人资本集团都逃到了新加坡避难,苦的只是普通的东南亚华人家庭。本土民族和华人的种族矛盾,就像一道流血不止的伤口,连带着中国也遭到了东南亚国家的排挤,而新加坡这个“海外华人大本营”也为了表忠心选择“去中国化”,直到近些来年中国崛起之后,才又向中国示好,可以说,情感都是假的,利益才是真的。
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腾飞,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中美博弈最先影响到的就是东南亚的华人群体们,有的感到骄傲无比,比如马来西亚华人;有的则是摇摆不定,比如新加坡华人;有的早已被同化,比如泰国、菲律宾华人。
当然,把中国当作母亲的东南亚华人其实是少数,因为几代下来,早就没有那么浓烈的家国情怀,更多的只是把中国当作新的机遇和背后靠山。有意思的是,过去东南亚华人“去中国化”,比西方人更像西方人,最反华的恰恰是他们;现在又开始“再中国化”,捡起华语华文,都上赶着证明自己是“中国人”,不得不说,东南亚华人的命运也是如此身不由己。
拿泰国举例,过去在泰国说自己是华人,会被别人笑话穷出身;现在说自己是华人,则会被羡慕来自世界上的第二大国。
根据大马中华总会的意思,今天的东南亚华人大概被分为三类,一类是华文华人,也就是仍然认同中国身份,写汉字、说华语的华人,以马来西亚华人为代表;一类是海峡华人,这一类就比较复杂了,他们不认同中国身份,只认可华裔血统,主要语言是英语,以新加坡华人为代表;最后一类则是土生华人,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娘惹。
东南亚华人虽然都是华人,但有的是明朝出去的,有的是清朝出去的,有的是民国时期出去的,还有的是建国后出去的,十分复杂。马来西亚华人是最亲华德,85%的马来西亚华人家庭依旧让子女接受华文教育,对中国认同感很高。在华人议员的努力下,马来西亚联邦允许华人保留华文教育,如今的马来西亚有1200多所华文学校。
2015年,马来西亚爆发动乱,华人区遭到冲击,当时的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直接来到唐人街探望当地的华人们,并表示中国反对一切形式的种族歧视,直接吓退了想要闹事的马来人。由此,许多大马华人就把中国当作“精神上的母亲”,是背后的巨人。
当然,中国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东南亚华人说到底还是他国公民,有民族情分,没有法律关系,这一点还是要分明的。其实,和中国的关系,不止是华人们要考虑的问题,更是整个东南亚乃至全世界要考虑的问题。就像新加坡只把美国和中国看作主要关系国,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之子李显龙就说:“新加坡的未来,必须要考虑和中国以及美国之间的关系”。
作为全球海外华人的银行,新加坡客观上成为了东南亚的瑞士银行和华尔街,和中国香港一起承担着海外华人资本的流动。李连杰、张勇、巩俐等有巨大影响力的华人,都喜欢在新加坡给自己留一手。
目前,东盟是有6.25亿人口,3万亿美元GDP的大型市场,但却没有一个类似首都的城市,华人统治下的新加坡就此成为这一个“首都”。而对于华人们而言,新加坡也只是一个暂时的避难所,历史将他们带到南洋,但未来只靠他们自己。
百年已过,也许国籍、身份都会改变,但东南亚华人们下南洋的历史不会褪色,也始终无法忘记自己来自何方,如果把身体交给了四海的他乡,请一定记住让魂灵回归故乡的祖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