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雅风。
前面三章,老子从知足知止的角度论述了无为之益的基础是克制欲望,在接下来的两章中,老子继续讲无为的益处,第47章和第48章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剖析过多欲望的来源,正确认识欲望的来源对统治者克制欲望,实行无为而治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先来看第47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47章在学界是颇有争议的一章,甚至有人觉得第47章是道德经当中的糟粕,说本章鼓吹生而知之的特异功能,是唯心主义先验论,说老子否定经验在生活中的作用,否定实践出真知,是典型的消极避世。以至于很多人把无为两个字都进行了曲解和歪解。我们不止一次地讲过,老子说的无为是不争之为,是无我之为,无为之治就是圣人之治,行的是圣人之道,而行圣人之道就是符合天之道。弄清楚这一点是正确理解本章内容的前提。否则的话,真的就把道德经这部内圣外王的领导者法则说成是修仙炼丹的玄学了。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我们在讲第11章中“凿户牖以为室”的时候已经讲过:户指的是门,在古代户主要指单扇的门,牖指的是窗户,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足不出门户就能推知天下事理,眼不望窗外就能明白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接下来老子又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弥就是更加,越来越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出外奔走的越远,对道的感知就越少。看到这里很多人就说了,这不是典型的先验论吗?我们插入一点哲学常识,什么是先验论?先验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它是先天就有的,所以又称为唯心主义先验论。
如果单纯从字面意思上理解,确实是这样,而且我们经常说要明白事理就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老子却说出行的越远,对道的感知越少。是不是否认实践出真知呢?我们暂且先不讨论实践能否出真知。我们接着往下看,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意思是,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天下事理,不窥探而能够明白“天道”规律,不因个人私利而为就能够有所成就。
很明显,老子前面都是铺垫,其目的还是要说明,圣人要无为而治。我们要明白老子所说的圣人是指有道的统治者,并且老子多次提到无为无事可取天下的主张;所以我一直认为道德经就是老子写给统治者看的领导者法则。
那好,明白了这个前提,这一章就好理解了。我们知道人类的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人类的经验有直接经验,也有间接经验,而世间的现象有真相,也有假象。首先,万物皆由道所派生,明白大道的运行规律是获得真理真知的前提;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明白大道的运行规律呢?是靠直接经验还是靠间接经验呢?
老子说的知天下,意思是推知天下的事理,老子说的见天道,意思是明白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然而这些事理和规律,如果仅仅是靠自身的实践去得出结论,恐怕穷其一生也未必能够参透吧!所以最好的途径就是间接经验,学习先人留下的并且经过无数次验证的经验和智慧。就好比易经,它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蕴藏着多少代先人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还有尚书,作为中国上古皇家档案文件的汇编,可以说是包含了古圣先贤的治国策略和原则,都是宝贵的间接经验。
我们知道老子很有学问,主要原因就是老子是周王室史官,掌管着皇室大量文献典籍,有条件学习并吸收先人的经验,因此完全可以达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的境界,所以老子说这句话的目的并不是鼓吹生而知之的特异功能,更不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反而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读万卷书。
我们再来看行万里路,行万里路的目的是什么?是长见识?还是检验并运用书中的道理?当然,这两者并不矛盾,谁也不能说没有读万卷书的人就不能行万里路;那么老子为什么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呢?我们知道,无论是读万卷书还是行万里路,目的都是要明事理,悟大道。在老子时代还没有百家争鸣,那时候的书大多都是圣贤之书,都是经过检验的,理性认识,所以没有那么杂乱,自然也没有太多诱惑,但是行万里路就不同了,行万里路所见大多都是世俗之人,看到的世间百态,也难免会有很多假象,所以直接经验带来的大多都是感性认识,如果没有圣贤的理论作为指导,很可能会在花花世界的诱惑当中误入歧途,离道越来越远。
在外出奔走的过程中,所见大多是世俗的诱惑,所闻大多是世俗的观念,所思大多是名利的滋生,所想大多是欲望的膨胀,正是因为这些都是不合乎大道的行为,所以老子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也就不难理解了。
现在很流行的一种说法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读万卷书指的是接收间接信息,行万里路指的是积累实践经验,阅人无数指的是体验人文社会,名师指路指的是有贵人相助。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之难?读书读的都是什么书?上学的时候接受的大部分都是西方的教育理念,课外读的可能都是垃圾印刷制品,打开电视,充斥的大都是八卦新闻,综艺娱乐;进入网络,推荐的大多是负面消息,广告和游戏。
大量虚假的新闻无法判断,大量无用的信息无从选择,能有多少古圣先贤的书籍能够受到关注和阅读,又有多少天道事理和文化能够得到继承和发扬呢?行万里路更不必说了,各种各样封闭式的交通工具,让你很难领略路途中的风景,就连旅游也变成了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最后啥也不知道的变相购物行程。那么试问这种所谓的实践又能积累多少社会见识和人生经验呢?
再说说阅人无数,商品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变得简单粗暴,利益至上,社交活动变得极具功利性,人与人之间形成不同的圈子和阶层,不同圈子之间不可能有真实的信息,不同阶层之间也很难有真实的情感,即使有个别乐于奉献,无我利他的人,也很快就淹没在世俗的名利场当中,所谓阅人无数,无非是增加了相互之间的攀比之心,从而引发自己无穷的欲望。还有所谓的名师指路,社会上的名师真的是太多了,然而又有几个能成为你的贵人呢?试问一下,经常给你建议,给你指导的人,有几个是专家教授?又有几个是成功人士?是的,不但没有,很多还是骗局,是套路,是阻碍你修行大道的绊脚石;退一步说,如果我们自身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德性,又凭什么奢望能够有贵人相助自己呢?
所以我说最后还要加上一句,名师指路也要自己来悟,怎么悟?悟什么?当然要靠道的指引来悟,领悟你所得到的经验是否符合大道?符合大道的就是真知;不符合大道的就是假象。圣人作为有道的统治者,读的是圣贤之书,行的是圣贤之道,一切遵道而行,唯道是从,自然可以做到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这既是圣人所具备的能力和德行,也是统治者成为圣人的必由之路。
好,第47章我们就分享到这里,这里是雅风国学,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敬请关注,评论和转发,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