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渊(566年4月7日-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陇西成纪人,唐朝开国皇帝,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在位共8年 。即位前官至尚书令、丞相,自任相国,爵至唐王。是隋文帝杨坚皇后独孤伽罗的外甥,隋炀帝杨广的表兄。于玄武门之变后不久被逼禅位于唐太宗,称号“太上皇”。贞观九年五月初六日(635年),太上皇李渊逝世,享寿六十九岁。死后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改上谥号为神尧皇帝。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二月,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 ),唐朝第二任皇帝、第一任宰相。唐高祖李渊次子,母亲太穆皇后窦氏,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民族共主,开创了奠定唐朝立国基础的“贞观之治”,因此成为唐代乃至中国历史上最享负盛名的皇帝之一,亦是为后世争相效仿的明君典范之一。在灭亡东突厥汗国之后,被九姓铁勒、西域诸国国王、吐火罗叶护尊称为天可汗,成为首位天可汗。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于雁门关营救隋炀帝。晋阳起兵攻取长安后,受封秦公。唐朝建立后,封为天策上将、秦王、太尉、司徒兼尚书令,他是杰出的军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果、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隋末群雄,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立下赫赫战功。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而被立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渊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在位时间只使用一个年号—贞观。
李世民登基后,积极听取群臣意见,文治天下,开疆拓土,成为中国史上著名的明君。他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亦称为开元之治)以及唐朝130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其真迹今仅存晋祠之铭并序碑刻。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崩于含风殿,享年51岁,在位23年,庙号太宗 ,谥号“文皇帝”,与原配文德皇后长孙氏合葬于昭陵。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小名雉奴,字为善,唐朝第三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母文德皇后长孙氏,和胞妹晋阳公主一样,唯一一对由太宗亲自抚养长大的亲生子女。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领土面积为1300万平方公里,东起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及670年以前含括百济领土,西包咸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承天顺化省。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崩于洛阳紫微宫贞观殿,终年五十五岁,葬于唐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初谥天皇大帝)。
唐中宗李显(656年11月26日-710年7月3日),后改名李哲,是唐朝的第四和第六任皇帝,两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时间为684年1月3日-684年2月26日,第二次在位时间为705年2月23日-710年7月3日,两次在位合共五年半。唐中宗公元710年病逝,终年55岁,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葬于定陵。中宗的祖父(唐太宗)、父亲(唐高宗)、母亲(武则天)、弟弟(唐睿宗)、儿子(唐殇帝)和侄子(唐玄宗)皆为皇帝,这在中国史上极为少见。
唐睿宗李旦(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幼子,唐朝的第五和第八任皇帝,曾用名李旭伦、李伦、武轮,他一生两继大统,两度禅位。两次登基,第一次为天后武氏(登基前的武则天)废唐中宗李显而继位,在位时间是文明元年至载初二年(684年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后上表自行退位,禅让予母亲武则天;第二次是在唐隆之变诛除韦皇后及其党羽后复辟,在位时间是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7月25日-712年9月8日),后退位,内禅予其子李隆基(唐玄宗)。李旦为唐高宗李治诸子之中排行第八,母为武则天,李弘、李贤、唐中宗李显都是其同母兄长,太平公主则为其同母妹妹。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685年出生在洛阳,唐朝第九代皇帝,是盛唐最著名的帝王之一。玄宗在位44年(712年-756年在位),其后退居太上皇共6年,享寿77岁,是唐朝在位最久与最长寿的皇帝。李隆基为唐睿宗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宋代避圣祖赵玄朗讳,清代避康熙帝玄烨讳,皆称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其上位后继承了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带领唐朝迈向盛世巅峰,但在中晚年显著地表现出优柔寡断、耽于逸乐,失去往日的锐气,使国势就此由盛转衰。
李隆基早年先后被封为楚王和临淄王,年幼时历生母惨死,自己亦被祖母武则天囚禁多年,中宗复位后任潞州别鴐。唐隆元年(公元710年),伯父中宗暴崩,伯母韦后图谋称帝,因此李隆基与姑姑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之变,诛杀韦后、堂妹安乐公主及其党羽,废去唐殇帝皇位,拥立父亲相王李旦复辟,是为睿宗。自此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皆掌握朝政与京师实际兵权,并获册封为皇太子。然而,随着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两者矛盾急增,促使李旦于公元712年决定禅位于李隆基,是为玄宗,李旦成为太上皇,但李旦亦掌握朝政大权,加之太平公主依然势大,严重威胁李隆基帝位,于是李隆基在一年后发动先天之变,扳倒和杀死争夺大位的政敌兼姑姑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
玄宗在位前30年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亦称为开元之治[2]、开元之隆[3][4],此时乃唐朝国力最巅峰的时期;可是在位后期,由于其怠政昏庸加上政策失误,宠幸杨贵妃和重用胡人安禄山,纵容奸臣李林甫和杨国忠扰乱朝纲,并且猜忌太子,又大肆设置节度使,使朝政逐渐败坏,贪污盛行,国力开始不济,社会矛盾白热化,地方日渐坐大,为安禄山提供叛唐基础。最终于公元755年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一触即发,百多年的盛世自此结束,唐朝就此由盛转衰,一去不返,由此可见玄宗对于唐朝中衰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在叛军攻入长安之前率领皇族、宦官、文臣武将等出走长安,前往成都,期间马嵬驿兵变爆发,玄宗被迫诛杀杨国忠和赐死深爱的杨贵妃。
不久时为太子的李亨于公元756年在灵武自立为帝,即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但自此玄宗已失去最高权力。公元757年玄宗返回长安,初期尚可自由活动,但因厌恶和得罪权宦李辅国,而被构陷图谋复辟,因此被已成为皇帝的肃宗囚禁于皇宫,更因李辅国作梗而导致玄宗和肃宗交恶。最终玄宗在内外交困及郁闷之下于公元762年5月3日驾崩于长安,享年77岁,终于结束充满争议的一生,死后葬于泰陵。仅13天后同时病重的儿子肃宗李亨也驾崩了。
唐肃宗李亨(711年10月19日-762年5月16日),为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母亲为追尊元献皇后杨贵嫔,唐朝第10代皇帝,756年8月12日至762年5月16日在位,在位6年。在位期间,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登基的皇帝。
唐代宗李豫(726年11月11日-779年6月10日),是唐肃宗李亨的庶长子。初名俶,小名冬郎,原封广平郡王,后改封广平王、楚王、成王,天可汗,唐朝第11代皇帝(不计武则天),在位17年(762年5月18日-779年6月10日)。
唐德宗李适kuò[1](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是唐代宗与睿真皇后所生长子,唐朝的第12代皇帝(除武则天以外),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在位,在位26年,享寿62岁。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
唐宪宗李纯(778年3月17日-820年2月14日),原名李淳,唐朝第14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05年-820年在位。唐宪宗透过宦官俱文珍等人的协助,迫使父亲唐顺宗让位予自己,即“永贞内禅”。即位后,曾一度讨平不服朝廷的藩镇,短暂终结藩镇割据,重新统一中国,史称“元和中兴”,也因此成为安史之乱以后评价最高的唐朝皇帝。
唐穆宗李恒(795年7月26日-824年2月25日),原名宥。唐宪宗第三子,母懿安皇后郭氏。他是唐朝第15代皇帝(除武则天以外,820年-824年在位),在位4年。朝廷内宦官权势日盛,官僚朋党斗争剧烈。使唐宪宗时期的“元和中兴”局面完全丧失。好服金石之药,长庆二年十一月,一次他与宦官内臣打马球时,穆宗突然中风,长庆四年阴历正月二十二日,崩于寝殿。同年十一月,葬于光陵。死后谥号为睿圣文惠孝皇帝。
唐文宗李昂(809年11月20日-840年2月10日),原名涵,唐穆宗第二子,母侍女萧氏。唐敬宗之弟,唐武宗之兄。他是唐朝第17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27年-840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30岁。
唐武宗李瀍(814年7月2日-846年4月22日),临死前12天改名“炎”,唐穆宗的第五子和事实上的第九子,母韦贵妃。他是唐朝的第18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在位时间是840年-846年,在位6年,享年33岁。
唐宣宗李忱(810年7月27日-859年9月10日),唐朝第19代皇帝(846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则天),初名怡,登基之前封为光王,在位13年。唐宪宗李纯十三子,母郑宫人,元和五年(810年)六月廿二日生于大明宫,是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的叔叔。
唐懿宗李漼[2](833年12月28日-873年8月15日),唐朝第20代皇帝(除去武则天),859年至873年在位,在位14年,终年41岁。
唐僖宗李儇(“儇”,拼音:xuān,注音:ㄒㄩㄢ;862年6月8日-888年4月20日),唐朝第21代皇帝(除武则天以外)。唐懿宗第五子,初名俨。873年-888年在位,在位15年,得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唐朝皇帝中出逃时间最长的一位,在位年间有8年不在京师长安。
唐昭宗李晔(867年3月31日-904年9月22日),原名杰,即位后改为敏,又改晔。是唐朝第22个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88年-904年在位,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即位后试图削除关中军阀,结果反被军阀挟制,曾三次出逃京师长安,最后被朱温劫持到洛阳杀害。
唐哀帝李柷zhù(892年9月27日-908年3月26日),原名祚。唐昭宗第九子,生母何皇后。是唐朝的第23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除武曌以外),在904年-907年在位,在位3年,被废。次年死,得年16岁,葬于温陵。唐哀帝即位时,不过是朱全忠手中的一个傀儡皇帝。二年(905年),掌握实际权力的朱全忠见废帝灭唐时机已到,便先让蒋玄晖借设宴之机,将包括哀帝同胞兄长李裕在内的兄弟九人杀害于九曲池,再大量杀害朝臣(见白马驿之祸)。
后又因蒋玄晖与太常卿张廷范认为天下未平,时机未到,不宜受九锡而不悦,十二月听信宣徽副使王殷、赵殷衡诬告,认为蒋玄晖、张廷范、柳璨与何太后图谋复兴唐室,遂遣使捕杀蒋玄晖,派王、赵将何太后缢死于其住所积善宫,并迫哀帝下诏,称何太后秽乱宫闱自杀谢罪,追回皇太后宝册,追废为庶人。哀帝因太后丧废朝三日,并以太后因宫闱丑闻自杀为由,取消新年郊礼。张廷范和柳璨也被外贬,未及赴任皆被处死。
接着朱全忠在天祐四年(907年),又逼李柷禅位,降为济阴王,自己做皇帝,改名朱晃,是为后梁太祖,建国号“大梁”,史称“后梁”,改元“开平”。至此,立国总计289年(618-907)、传21帝的唐王朝灭亡,中国进入自永嘉之乱以来又一次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逊位后,李柷被迫迁到曹州(在今山东省内),软禁在当了朱温弑君替罪羊的氏叔琮的宅邸里,次年(908年)二月二十一日被朱晃毒死。朱晃上谥号为哀皇帝,以王礼葬于济阴县之定陶乡。
庄宗称其为少帝,改建了陵园,明宗上谥号昭宣光烈孝皇帝,但哀帝因系篡位奸臣朱全忠所操持的傀儡,且本人及父母都被朱全忠杀害,被认为不够称“宗”,故由横海军节度使卢质提议的庙号景宗未被采用,故后世称李柷为唐哀帝或唐昭宣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