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荟】
近日,诸多莘莘学子经过努力,收到了心仪大学的录取通知,颇有金榜题名之荣耀。金榜题名一词为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所用,即通过殿试的考生,其姓名会公布在皇帝亲自过目的黄榜上。金榜题名较早见于五代文集《唐摭言》,其卷三之“今年及第明年登科”中载有“金榜题名墨上新”。位于北京市中心的紫禁城是明清皇宫,每次殿试揭榜之时,皇帝都会亲临太和殿,为金榜题名的考生举行盛大的庆贺典礼——传胪。
传胪又名胪传,是我国古代公布殿试结果的典礼。殿试是我国古代最高等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出题。参与殿试的考生至少须提前通过乡试、会试。乡试是各地州、府主持的考试,过关者称举人。会试是由礼部主持、在京城举行的考试,过关者称贡士。贡士参加殿试,过关者称进士。进士则是参与传胪仪式的人选。传胪仪式较早的见于宋代。明代文人彭大翼撰《山堂肆考》,其卷八十四“科第·卫士传名”载:“(宋时)进士在集英殿唱第日,皇帝临轩,宰臣进一甲三名卷子……卫士凡六七人,皆齐声传其名而呼之,谓之胪传”。由上可知,在传胪仪式上,皇帝召见中榜进士,大臣按甲第唱进士名字,卫士们则高声山呼传其名,响声如雷。明清时期的太和殿传胪仪式上,亦有类似做法。
传胪仪式非常隆重。清康熙六年(1667年)状元缪彤,曾撰有《胪传纪事》,其中详细记载了传胪仪式的过程。当年殿试时间为三月二十日,传胪仪式则于三月二十二日举行。传胪仪式当日清晨,缪彤等新科进士身着朝服,头戴专用的三枝九叶帽顶,冒着小雨,从午门进宫,跪在太和殿广场御道两侧,且靠近丹陛石位置。此处“御道”即太和殿广场正中位置的道路,在古代为帝王专用;丹陛石则为太和殿前的龙纹石台阶。在太和殿前、太和殿广场设有华丽的仪仗陈设。王以下、公以上的官员立于太和殿前丹陛石之上,文武百官均立于太和殿广场上,所有人员身着朝服。写有新科进士名单的金榜,被置于太和殿宝座东边的黄案上。在盛大的礼乐声中,皇帝身着礼服,进入太和殿,坐在宝座位置。
传胪仪式上,大学士从太和殿内捧出金榜,置于丹陛石正中预设的黄案上。传胪官手捧金榜,高唱题名名单,包括第一甲第一名(状元)、第一甲第二名(榜眼)、第一甲第三名(探花)、第二甲若干名、第三甲若干名等。其中,一甲三人姓名,被高唱三次;其余人员姓名,被高唱一次。每唱一次,都有长久的鼓乐伴奏。据缪彤在书中回忆,当传胪官唱三次“第一甲第一名缪彤”时,他还不敢相信自己就是状元。直至传胪官唱第一甲第二名时,缪彤才出列谢皇恩。当年殿试,状元为缪彤、榜眼为张玉裁、探花为董讷。名单被宣布完毕后,新科进士、文武百官均行三跪九叩头礼。礼成后,皇帝回宫休息。礼部官员则手捧皇榜,率一甲三人走御道,从午门正中门洞出宫;其余人员从午门的旁门洞出宫。伴随着鼓乐声,金榜被张贴在天安门以东的长安左门内,张贴3天。当天中午,顺天府府尹李天裕、府丞高尔位,请缪彤等人去顺天府,享宴庆功。
传胪仪式上曾发生过不少历史趣事。如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福建长乐县人李马在殿试中一举夺魁,获得状元。然而永乐帝朱棣认为“马”为牲畜,如该字在传胪仪式上被唱出,听起来不雅。于是,他把“马”字改为了“骐”。在传胪仪式上,传胪官连唱“李骐”三次,均无人应答。最后还是永乐帝亲自解释“骐”即“马”,李马才敢应声受诏。明代官员杨荣撰《文敏集》卷二十一中,对此事进行了详细记载。
不难发现,太和殿传胪为我国古代针对通过科考选拔考生的一种高规格庆典;在当下则是解读我国古代科举文化的宝贵资料。
(作者:周乾,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