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广州第五十二期
每逢喜庆必有醒狮。逢年过节,或重大活动,广州街头巷尾必有威风凛凛的醒狮助庆,赢得街坊一片喝彩。
始自汉代,丝绸之路让中国有了舞狮传统。五代十国之后,舞狮随着汉人南迁,从中原流传至岭南。
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民俗文化,寓意如意吉祥,象征雄健、勇敢和力量。醒狮寓意丰富,在民间备受欢迎,且扬名海外,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醒狮。
追根溯源岁月长
前头百戏竞撩乱,丸剑跳踯霜雪浮。狮子摇光毛彩竖,胡腾醉舞筋骨柔。 ——唐·元稹
雄狮经丝绸之路传入
汉代已经出现狮子舞
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中国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平安,逐渐形成了每逢喜庆节日、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重大活动必舞狮的习俗,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生财有道、步步高升等。
人们或许会有疑问,中国本无狮,岭南更无,中国舞狮究竟来自何方、源自何时?
在我国历代文献中,虽然早就有狮子的记载,但记载贡狮却是始于东汉时期。《后汉书》记载:东汉章和元年(公元87年),月氏国献狮;二年,安息国献狮。狮子沿着古代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进入汉朝人的视野,并凭借其高大威猛的形象,被百姓尊为瑞兽,视为吉祥、勇敢的象征。
关于狮子舞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礼乐志》,其中就提到“象人”。三国时魏国人孟康解释,“象人”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象人戴面具模拟狮子舞动,于朝贺饮宴上表演。这是狮舞起源的一种说法。
狮子舞的另一传说是,约1500年前,一直对北魏虎视眈眈的匈奴人想出一个计策。他们用木头雕刻了多具狮子,套上金色布匹缝制而成的“狮皮”,假意要给北魏皇帝表演舞狮子,其实是将刺客安排在舞狮表演者中,想借机刺杀皇帝。不过,这一奸计被识破未得逞,但舞狮这个新颖的表演令当时的北魏皇帝回味无穷。他便命人效仿,后来舞狮便渐渐流传下来。
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狮子颇受推崇,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洛阳伽蓝记》中就记载了法会行列中的舞狮。这一时期还有关于狮子舞用于战争的记载:南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446年),交州(今广东、广西一带)刺史檀和之奉命征伐林邑,林邑王范阳指挥士兵,操着长矛,骑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令宋兵无可奈何。宋将想到百兽害怕狮子,于是命士兵连夜用布、麻等做成了很多“狮子”。最后双方交战时,宋军放出了许多张开血口的假狮子,张牙舞爪直奔大象,大象吓得掉头乱窜,林邑象军大败。
唐代,狮舞在宫廷中的发展达到巅峰。这其中,唐玄宗与狮子的缘分匪浅。话说唐玄宗做梦游月殿时,在阶前遇见一只五彩缤纷、阔口大鼻的独角兽,但它并无恶意,只是在阶前滚球,姿态威武。唐玄宗醒后要重睹这一现象,命令近臣将他梦境中的瑞兽模仿出来,同时由乐部配以雄壮的锣鼓编舞娱宾。唐玄宗时,有一种表现勇士戏狮的“太平乐”,亦称“五方狮子舞”,颇具规模。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写了这样的诗句:“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把当时盛行的狮子舞的形象和舞姿刻画得细腻诙谐、栩栩如生。由此亦可见,唐朝的舞狮与现代人所见的已十分相似。
宋代,宫廷舞蹈开始式微,民间成为狮舞的生存土壤和表演舞台。《宋史》卷一四二《志第九十五》云:“百戏有蹴球、踏蹻、藏擫、杂旋、狮子、弄枪……”“狮子”作为宋代流行的“百戏”之一,被置于“杂旋”和“弄枪”这两种武技项目之间。
永庆坊内的舞狮道具。(图@视觉中国)
五代十国之后随着汉人南迁
舞狮从中原流传至岭南民间
安史之乱后,唐朝盛极而衰,宫廷乐工、舞人大量流入民间。五代十国之后,舞狮随着汉人南迁,从中原流传至岭南民间。
明代,狮舞已传至彼时广东南端琼州(今海南)。明《正德琼台志》第七卷“风俗”条称,上元日“装僧道狮鹤鲍老等剧,又装番鬼舞象”,其中提及“狮鹤”等剧。海南1988年建省前曾隶属广东,此可谓关于广东狮舞的早期记载。明代王穉登的《吴社编》记有万历年间的迎神赛会,亦提及广东狮子:狮子金目熊皮,两人蒙之,一人戴木面具,肖月氐奚奴,持绣毬导舞,两人蹲跳按节,若出一体。由此可见,武术已经与舞狮结合。
明末清初的《广东新语》记载了广州元宵节的狮舞盛况:“元夕张灯烧起火,十家则放烟火,五家则放花筒……城内外舞狮象龙鸾之属者百队。”
清代,广东民间习武群体纷纷成立狮会,以寓武于狮的方式延续尚武传统,促成了狮舞与武术的进一步融合。广府地区几乎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醒狮队,凡有祠堂,必有舞狮少年。在关于黄飞鸿的电影中可以一窥当时岭南醒狮的状况。在电影中,一代武术宗师黄飞鸿出神入化地表演狮子出洞、狮子滚球、狮子采灵芝、狮子上楼台、狮子吐球等狮艺。还新创独特、高难度的飞铊“采青”,飞铊类似于武术中的绳标,前为一个有棱的尖铁锤,后拴一根长绳,“采青”的时候,飞铊从狮口中飞出,缠住所采之“青”,然后带回狮口中,让观影者惊叹不已。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南狮北狮大为不同
中国舞狮大致以长江为界,主要分为南狮、北狮。狮分南北的时间点有不同说法:有称约在宋朝,彰显武技的狮舞随移民南迁,产生了南狮、北狮之分;也有称大概是从明末清初开始,“舞狮”逐渐演化出南北两个流派。
称呼不同:
广东舞狮称醒狮,突出一个“醒”字。广东舞狮本称“瑞狮”,清末民初,“中国先睡后醒论”广泛传播,在“无睡狮、瑞狮醒觉”影响下,舞狮团将“瑞狮”改名为“醒狮”。粤语“瑞”与“睡”发音相同,“醒”在粤语中有醒目、觉醒的意思,寓意唤醒国家、国民,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醒狮”之名获得了社会认可,从此广东狮团都采用“醒狮团”之称。1925年沙基惨案后,社会各界利用醒狮表演唤醒国家、国民的意识更为自觉,醒狮的表演进一步盛行。
外形大不同:
北狮分一公一母,通常是成双成对出现的,头顶的绣球讲究“红男绿女”,从北狮头顶的绣球就能辨其雄雌。
作为南狮代表的广东醒狮则都是公狮,造型威猛。据说,醒狮的形象来自古代传说中龙的九子之一——狻猊。狻猊形似狮子,醒狮头顶狮角尖而锐,略微向前弯曲。据说是狻猊的独门法器,只要看到邪恶的东西,就可把对方戳死,所以,广东醒狮有驱邪避害的吉祥寓意。
与北狮只有“橘色”这一种颜色不同,传统广东醒狮以黄、红、黑三色为主,对应三国人物刘备、关羽、张飞。近年来,为增加舞狮表演的观赏性,广东醒狮的颜色就更多了。
表演形式不同:
北狮以“形”为主,模拟狮子跳跃翻腾等,多走杂技路线,常常以众狮踩球、过跷跷板为炫技高潮;南方狮重“意”,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形态,将狮子的神态动作拟人化,通过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神态将故事情节展现出来。
知多D:路遇醒狮,哪里可以摸
如今在广州,街坊路遇醒狮,往往要上前抚摸。不过,醒狮可不是什么地方都能摸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广东醒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介绍,广东醒狮的额头(寄寓鸿运当头)、眼睛(寄寓龙马精神)、耳朵(寄寓聪明伶俐)、鼻子(寄寓财运亨通)、面部(寄寓福泽绵长)、口舌(寄寓大吉大利)是可以抚摸的。而狮角、额镜、尾巴是不能摸的。头顶的角是狮子的灵器,因此,不管是舞狮者还是普通观众,都不能肆意抓住狮角,否则就是对狮子的不尊重。额镜功能如同八卦镜,具有驱邪纳福的作用,也不能碰。摸尾巴会引起狮子愤怒,尤其两狮相遇触摸或者咬尾巴,必定打架,故而狮尾也不能摸。
今年春节期间,广州文化公园与广州市龙狮协会南国醒狮团共同举办春节龙狮表演活动。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廖雪明 摄)
醒狮精髓在“采青”
城内外舞狮象龙之属者百队,饰童男女为故事者百队,为陆龙船,长者十余。——清·屈大均
集武术舞蹈音乐
咚锵声中融一体
广东醒狮融武术、舞蹈、音乐等,集观赏性、艺术性、竞技性于一体。2006年,广东醒狮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属于非遗的传统舞蹈类。
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
传统广东醒狮的完整套路顺序和内容有:“睡狮”“觉醒”“出洞”“巡山”“觅青”“采青”“吐青”“舔洗”“回归”。舞狮时可根据时间选择其中的一个或者全部进行表演。
表演时先“开桩”,锣鼓擂响,舞狮者先打一套南拳,作为表演的开场和序幕,拳礼是传统醒狮活动最注重的。这一方面是向观众展示上场之前的礼仪,另一方面也是对本门派武术的宣传。
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马步是醒狮的基本功,要完成醒狮的各种高难度动作,最重要的是通过长期扎稳马步,练就有力的双腿。从初学舞狮到拿到狮头,往往需要两三年时间。随着训练方法的改进,如今年轻的舞狮者在一年之内就可以拿到狮头。不过练习高桩的运动员则需花上更长的时间。往往至少配合5年,狮头与狮尾才能做到动作合一。
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
威风凛凛的“赵家狮”,在广州代代传承。如今第五代传人赵伟斌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东醒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致力于醒狮文化传承。
“采青”起承转合颇具戏剧性
其中的“采青”是醒狮的精髓,已派生出多种套路,有起、承、转、合的完整过程,具戏剧性和故事性。不同故事,采不同的“青”,如“醉狮”中的“青”就是酒埕中的酒,“狮子遇佛采灵芝”中的“青”就是灵芝。赵伟斌介绍,醒狮“采青”中“青”通常用生菜,有“生财”的意思,还会搭配芹菜(寓意“勤勤恳恳”),蒜(寓意“精打细算”)等,“青”中还会放上红包(即“利是”,取其“利利是是”之意,也是舞狮者的酬金,狮子不会采没有红包的“青”)。狮子“采青”后,舞狮人留下利是,把“青”送还给商户,商户接下,寓意生财利是。
根据“青”的摆放位置,广东醒狮“采青”一般可分为“高青”“地青”。“高青”是将“青”吊在两三米高的地方,一般是在房梁或长杆上,表演者通过站立、爬杆、爬梯、上楼台、叠罗汉、高桩等方式“采青”,高桩醒狮中,国际标准桩阵有21根梅花桩柱,最高达2.5米,最低1.2米,半数超过2米,难度极大。一个小失误就会让表演者跌落,所以特别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地青”是指醒狮多在地面表演,一般将“青”放在地面或设在台面上;包括蟹青、椰子青等。“水青”属于“地青”,是将红包放在碗里、浮在水缸中,舞狮者在缸沿,边舞边“采青”,很考验舞狮者的功夫。
不管怎么发展,醒狮“采青”表演均是拟态化的,展现的是一头有灵性的狮子——生动活泼、威武稳重、刚健、勇猛、多疑、贪玩和贪食等。
雄壮的鼓点,为醒狮表演助威。 @视觉中国
广东醒狮的表演还具有生动的故事性。“桃园三结义”是传统地狮表演精彩的套路。刘备狮、关羽狮、张飞狮一开场呈闭目趴坐状,三弟张飞狮率先醒来,快速地眨了眨双眼,在一轮兴高采烈的舞动后,便随着一轮擂鼓声,在旁边安静地蹲坐着。随即二哥关羽狮醒来,大展拳脚,最后便是大哥刘备狮,三头狮子齐步起舞,同步做出高狮、叩礼、并步开合跳等动作……张飞之勇, 关羽之义,刘备之仁在精彩地演绎中活灵活现。
除了“桃园三结义”,醒狮的三国题材还有“千里走单骑”“孔明借东风”“三英战吕布”等,此外还有其他传统典故表演,有“卧冰求鲤”“仕林祭塔”“太公钓鱼”等。蟹青表演讲述的是狮子遭遇“老虎蟹”的故事。在粤语中,“老虎蟹”有“天大的麻烦”之意,“破老虎蟹”有“勇敢无畏”的寓意。
完美醒狮表演离不开鼓锣镲、大头佛
一场完美的醒狮表演离不开鼓锣镲三种打击乐器。其中,鼓为主角,鼓没有敲起来,锣、镲不能动,鼓锣镲配合形成锣鼓喧天、排山倒海之势,可以助狮壮威。舞狮时,击鼓手也是醒狮的指挥和灵魂,击鼓手通过各种鼓点指挥醒狮起舞,舞狮人则随着不同的鼓点,把狮子舞得惟妙惟肖。
大头佛是醒狮表演中的辅助角色,也是南狮区别于北狮的重要特色。在北狮表演中,引狮郎的表演者不用戴任何头具,手持绣球逗引狮子。大头佛源于《西游记》观音给唐僧一撮长命草和一把蒲扇的典故。表演时大头佛用长命草引千年雄狮出洞,再用蒲扇降伏它,使之造福一方。因此,醒狮具有除恶降瑞献吉祥的含意。大头佛的制作是以石模具用纸一层层糊出来的纸壳模型。大头佛手执大葵扇,除了在醒狮表演时指引舞狮者前进,还要表演各种诙谐滑稽的动作,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聚精会神的舞狮人。 @视觉中国
“采青”极限表演,街坊大呼过瘾
2023年春节前,永庆坊旌旗招展,锣鼓喧天,醒狮出动,街坊里三层、外三层将粤剧艺术博物馆广场围得水泄不通,齐刷刷拿出手机,见证广东醒狮赵家班高桩表演“雄狮翻山越岭采青”的经典套路。
永庆坊,醒狮队在街上巡游,庆贺新春。 @视觉中国
随着鼓、锣、镲奏出欢快之声,一头威风凛凛的红色醒狮蹦蹦跳跳地“出山”,来到梅花桩脚下,先行三叩礼,便着手“采青”。
采青先得“上桩”。突然间,狮子前双脚腾起,后双脚站立,“狮头”跃起,往前冲一步,瞬间就从地面向前方跳起,“狮尾”顺势把“狮头”“扔”上1.8米高桩。上桩后,“狮头”立刻在桩台上扎好马步,“狮尾”“扔”完“狮头”后起跳,借助“狮头”腰力,腾空1.8米以上,一并站上梅花桩。全程用时不到2秒,落脚丝毫无差,引来一片叫好声。
狮子“上桩”后,在“崇山峻岭”中活动筋骨,表情欢乐。一系列龙腾虎跃的表演后,它猛地往前一跃,“狮尾”站定,“狮头”扎到“悬崖”(桩台)下,左右探望。休憩玩耍一番后,狮子发现“峡谷”的另一边有最高峰,仅有弹丸之地可落脚。它前双脚腾空,后双脚站立,后退两个“山峰”(桩位),再一个俯冲,连续跳跃四个“山峰”(桩位),最后四脚稳稳地钉在最高的桩上,此时“狮头”完全凌空在桩位之外,全靠“狮尾”拉住。这是最难的,一个桩饼的直径仅有38厘米,4只脚必须分毫不差地挤在一起。
站得高,望得远,狮子很快看见有一处悬崖边有“青”,随即 “狮尾”把“狮头”托起,转身。它张开大嘴,贪婪“食青”,狼吞虎咽地“吞青”,小心谨慎地“吐青”,给观众“送青”,送去新春祝福。
顿时,观众纷纷喝彩。“真好看,广东醒狮真功夫表演,百看不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技艺高超,很棒!”“中国舞狮蕴含中华文化,每次看都很激动。”凡是看过醒狮表演的观众,都会留下一串串赞美之词。
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
“非遗”传承发新枝
瓦鼓声声,头尾百般灵活。团团笑靥,要演过烧灯时节。——清·赵熙
“醒狮”跨界火出圈
传统文化成时尚
作为广东人生活中喜庆吉祥的文化符号,醒狮活动经久不衰。20世纪70年代,在广州市总工会领导下,一支全市性的工人舞狮队组建成立。20世纪80年代较有名的队有广州武术协会醒狮团、广州工人醒狮队、广州“三八”醒狮队等。其中,工人醒狮协会编写了世界首本《醒狮竞赛规则》。同时,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乡乡都有自己的醒狮队,活跃在广府各地。
1987年全运会闭幕式,广州醒狮队团体亮相,这也是其第一次在大型运动会上表演。而后,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等,醒狮都成了大型体育活动的表演项目。其中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舞动的4头巨大中国红醒狮,狮头直径2米,狮被长6米,是迄今全球最大的能自如舞动的醒狮。
不分年龄,不分性别,越来越多的广州人喜欢舞狮。据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的调研统计,截至2018年,全市在册登记的醒狮舞龙队伍共有268支。到了2022年,据广州市龙狮协会的调研数据,广州境内,从事醒狮表演的人数(不含在校学生)有1万多人,其中职业的醒狮队员超过5000人,非职业的人数有8000多人。参加醒狮活动的学生(大中小学)人数有3万多。
沙湾古镇留耕堂里上演精彩的醒狮秀。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波 摄)
年轻人热爱醒狮,新生代练功不辍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醒狮活动。90后的吴绮君已成为非遗广东醒狮(黄飞鸿狮艺)新生代传承人,系非遗广东醒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邓锦钊的徒弟。吴绮君的生活与武侠电影的画面颇有类似之处:平时,她每天晚上花两个小时跑步、练拳,琢磨各种醒狮动作;到了周末,上午训练,下午忙自己的工作。
“我们队伍会坚持练功,师兄弟们会一起扎马步,练石锁,练单斗。有武术的基础再学醒狮会事半功倍,就比如伏虎拳,它的套路中既有同手同脚的动作,也有相反的动作,特别锻炼身体的协调能力和素质。有这样的基本功,舞狮时能做到的动作会更多,而且效果很不一样。”吴绮君举例说:“像醒狮中有个动作叫吊马,动作类似于金鸡独立,脚尖需要用力绷紧。练过武术的人习惯把力用到脚趾尖,虽然看上去动作只有一两厘米的差距,但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赵伟斌介绍,南国醒狮鼓乐龙狮团有六十多位全职演职人员,业余玩醒狮的多达数千人。早上9点前,演员们进行基本功练习,跑步、练气、压腿,俨然戏校、体校模样。上班后,演员们在团里继续进行技艺训练,下午、晚上演出。醒狮易学难精,“基本动作几天就能掌握,要把它表演得很好,像跳梅花桩,可能要花几年甚至是一辈子。高手一个星期不练功,都不敢随便上桩表演。”
醒狮少年,潜心学艺。(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伟浓 摄)
醒狮走进校园,舞剧电影出圈
广东醒狮走进校园,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每周二下午,在署前路小学的操场上,舞狮的声音此起彼伏,一群少年擂鼓、蹲马步、举狮头……这是该校的“第二课堂”时间,也是学生龙狮队的训练日常。署前路小学副校长沈冬香介绍,广东醒狮进校园活动已在该校连续开展了5年,深受师生喜爱。学校摘获数个国内外醒狮比赛的金奖,还成功申报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目前,广州市11个区均有中小学开设醒狮课程。广州市龙狮协会两年多在近200所学校中开展了醒狮项目。
近年来,广州诞生了不少口碑极佳的跨界文艺作品,如舞剧《醒·狮》动漫电影《雄狮少年》,让广东醒狮火出圈。舞剧《醒·狮》将醒狮的阳刚完美展现,获得2018年第十一届“荷花奖”舞剧奖,这是中国专业舞蹈艺术最高奖项。2022年7月,《醒·狮》在四川大剧院为观众送上一场云上演出,直播吸引超过340万人次围观,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网友们在社交网站留言称,在屏幕前都能深深感受到“飒”和“燃”。
《雄狮少年》则成为豆瓣2021年度电影榜评分最高的华语电影。这部电影中展示的醒狮惊艳了很多观众,很多人评价其是“国漫之光”。据悉,原创音乐剧《雄狮少年》也将很快与观众见面。
故土狮舞慰乡愁
广东醒狮足迹遍天涯
“有华人之处,必有醒狮”。广东醒狮是众多海外华人记忆中的乡愁,是心与故土联系的桥梁,也是展示中华文化的载体。清代,不少广东人移民海外,广东醒狮随粤籍移民向海外传播并落地生根,一开始主要在华人社区内舞狮,渐渐地,醒狮表演成为当地多元文化的活动之一,盛行于世界各地。
“咚咚锵,咚咚锵……”今年春节之际,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前上演了热闹的醒狮表演,吸引众多游人驻足;在英国伦敦,伦敦华埠商会举办第22届特拉法加广场中国春节庆典,醒狮亮相,活动吸引70万民众参与活动;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世界大道“中国城”举办的“2023欢乐春节”,活动中,嘉宾争相为“醒狮”点睛;在纽约市大都会博物馆,春节之际醒狮出现在庆祝中国2023年农历新年的活动中;在新加坡街头,到处舞龙舞狮,春节气氛浓厚……独特的中国新年文化,激情的舞狮精彩纷呈,深深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鼓锣一响、醒狮出动,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中华味道,仿佛回到故乡过春节。在马来西亚,醒狮表演已经成为当地春节每年必备的节目。马来西亚每年都会举办世界性的醒狮(南狮)大赛,较著名的有两年一度的云顶世界狮王争霸赛。2007年,马来西亚文化、艺术及文物部还宣布,将本土自创的高桩舞狮列入马来西亚国家文物遗产“重要文物”名单中。
海外的醒狮发展也影响了国内的醒狮表演方式,赵伟斌记得, “高桩狮”是“出口转内销”的典范,起源于马来西亚,糅合了中国传统武术中的梅花桩、“板凳狮”等技艺,30多年前传回国内,可谓醒狮运动的一次重大的创新。
醒狮海外订单接踵而来
醒狮海外受热捧也带来了发展机遇。40多年来,广交会线下开幕式都少不了广东醒狮的表演,收获了众多洋粉丝,广东醒狮头的海外订单亦接踵而来。赵伟斌介绍,2018年起,他与广州狮头扎作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金明合作,对狮头扎作工艺进行技术创新,独创“拆分式制作工艺”,将原本烦琐的醒狮头制作工序模块化,并将生产地点落户在河源与清远连州的乡村,让留守妇女与老人也能制作广东醒狮头并出口海外。4年来的数据显示,广东醒狮成为乡村振兴的好帮手,每个参与制作的村民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村集体亦有一笔可观的利润。
赵伟斌记得,1983年,其父赵继红带着三个徒弟随广州杂技团的队伍首次出访泰国。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南狮第一次出国表演,在华人华侨中引起轰动。其后,来自广州的醒狮几乎每年都要出国表演。2019年,广州的醒狮登上国际游轮,开启长达53天的南太平洋巡演,全程16000海里,抵达13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中国醒狮对外交流时间最长、出访国家最多的奇迹。
赵伟斌透露,今年,除了国内的演出,团队也将应邀出访意大利、阿根廷等国家,推动广东醒狮走向世界。赵伟斌说,醒狮代表一种就算遇到挫折也不放弃的精神。每次出国表演,他都能感受到海外华人的激动之情,对中华文化的喜爱之情。
【版权声明】
《读懂广州·粤韵周刊》为广州日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版权与合作联系:ddgzyy2022@163.com;电话020—81883458
统筹/读懂广州工作室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幸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忧子 实习生:胡佳仪(除署名外)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玮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