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来著名诗人公刘的长篇诗歌《乾陵秋风歌》。
一个雨后天晴的秋日上午,晴空万里,面对睡美人一样的乾陵(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在历史和时间的多向维度上,诗人公刘慨叹武则天的无情。
“这里睡着一个十四岁离娘不掉泪的女人,
一个替皇上和太子换亵衣的女人,
一个被老子最先唤作媚娘的女人,
一个被儿子最后封为正宫的女人,
一个不甘心苦伴黄卷青灯的女人,
一个在尼姑庵里养私生子的女人,
一个掐死婴孩嫁祸于人的女人,
一个格杀情敌毫不手软的女人,
一个被两代玩弄的逆来顺受的女人……”
和诗人公刘的看法一样,两宋之后,在一些人的眼睛里,武则天是一个伺候过唐太宗李世民和太子李治的女人;是一个先给父亲李世民当小妾,后给儿子李治当老婆的女人;甚至,她是一个被父子两个玩弄过的女人。
似乎武则天是一个放荡不羁、水性杨花、蓬头垢面,感情世界一片狼藉的坏女人。
但是,我们看李治和武则天的交集,便发现他们的感情可谓大唐绽放的一枚自由之花。
那么,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感情到底是什么时候萌芽的呢?
对于他们二个人的初情,现在我们看到的历史记载有两处。一个是欧阳修在《新唐书》里面说的:“高宗为太子时,入侍,悦之”。另外一个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面说的:“上(唐高宗)之为太子也,入侍太宗,见才人武氏而悦之”。
不管是欧阳修还是司马光,都很吝惜自己的笔墨。他们用很简短的几个字描写了太子李治和武才人的恋情。那么,他们的恋情萌芽在哪一年?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
我们先从太子李治说起。628年6月,长孙皇后在长安东宫的丽正殿生下了第三个儿子(唐太宗第九个儿子),字为善。三岁的时候(631年)被封为晋王,五岁的时候(633年)就被遥授并州都督。和李世民的其他孩子相比,这个儿子是一个聪明好学,宽厚仁慈,孝顺懂事的好孩子。按照《旧唐书》的记载,在636年母亲长孙皇后去世时,他“哀慕感动左右,太宗屡加慰抚,由是特深宠异”。
年龄很小的李治深得父亲唐太宗的喜爱。让这种喜爱变成信任,是因为晚年的李世民后院起火。原因是,太子李承乾长着长着学了不少坏毛病。是一个喜欢声色犬马,漫游无度,不守规矩,又因为游猎而折了腿脚。这让皇帝李世民心里很是厌恶。那时候的魏王李泰喜欢读书,能写一手好文章。让李世民放心的是,李泰遍读艺文,组织人员编写了一本叙述地理山川的书籍《括地志》。年龄日高的李世民心生欢喜,慢慢宠爱四儿子魏王李泰,并答应把他立为太子。一看自己的前景有了曙光,李泰心中窃喜,也开始给自己拉开了人马。
这让身为太子的李承乾感到自己将来的位子会有麻烦,他已经沉不住气了。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承乾与李元昌、杜荷、侯君集等人密谋,准备炮制一个新的玄武门之变,把自己的老父亲李世民赶下皇位。可以说,李承乾是鸡蛋碰石头——掂不来轻重。他哪里是自己父亲的对手?密谋败露,他立即被废黜掉。
一个急着当皇帝,一个想夺取太子之位。显然这两个儿子都不是理想的接班人。知子莫若父,那时候的唐太宗李世民有着准确的判断。如果立魏王李泰,李承乾和李治都活不了;如果立晋王李治,李泰与李承乾便可安然无恙。
唐太宗李世民的心意已决,要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为了让朝臣们心服口服,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无忌、房玄龄、褚遂良、李勣等商议,大家都觉得晋王李治是一个仁孝懂事,是可以担当重任的人物。
这年,太子李治十六岁,武则天二十岁。当时,李治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太子位置,也不可能和武才人有太多的交往,两人没有萌生情感的可能。
645年十二月,唐太宗李世民在征讨高丽返回长安的路上患病。到646年春季回到长安的时候,他的病情一直没有好转。知道自己去日无多,皇帝李世民很是着急,他要抓紧时间培养太子李治,“诏全国机务并委皇太子处决。”而太子李治则是“间日听政于东宫,既罢,则入侍药膳,不离左右。”
这时候,武才人的主要任务是侍奉病榻上的皇帝。她和太子李治见面的机会多了起来。
19岁的李治潇洒英俊,是一个风流倜傥的少年郎。23岁的武才人妩媚动人,是一个情意绵绵的妙龄女。一个聆听父皇的治国教诲,一个侍奉皇帝的衣食起居。在皇帝身边,大唐的储君和父亲的才人眉目传情,情由心生。“时,上(当时的太子李治)在东宫,因入侍,悦之。”
由贞观二十年(646)开始到贞观二十三年的三年时间里,太子李治和武才人已经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病床前埋下了爱情种子。
等待他们的,将是一个美丽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