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殷商王朝肯定不是一个很美好的时代!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礼记》里曾经讲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大家如果有机会到安阳的殷墟去看看的话,恐怕就会对《礼记》里的这句话有很深刻的印象。大规模的祭祀坑,可谓触目惊心。祭祀坑中的牺牲,不仅有牛羊马狗等动物,而且还会有人!设想一下,假如你生活在殷商时期,你会有多大的几率和一群猪一同被宰杀?生活在殷商时期,绝对不是什么很有趣的事情!商纣王确信自己对上天那么恭敬,天一定会保佑自己的。当有人提醒他要小心的时候,他说:“我生不有命在天?”
正因为周人看到殷商王朝如此大规模的祭祀依然没有挽救其失败的命运,所以周人才开始思考决定社会历史车轮前进方向的根本推动力到底是什么?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阳城中进行了深入反思,他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中也讲到:“福祸无门,唯人所召。”于是,周人不再迷信上帝,而是用理性的天来取代了殷商时期的上帝作为自己的最高神。整个周文化,没有那么多的宗教氛围,十分重视的礼乐文明。
其次,说道商纣王,这个人是个刚愎自用的暴君,这一点,我们也必须承认。文献记载中提到,商纣王是一个美男子,而且也很有能力。大家要知道,几乎所有的暴君都是能力超群的人,否则他根本就做不到这一点。就如同阿斗一样,他根本没有残暴的本事。殷商王朝的刑罚非常残酷,不仅传世文献记载有什么炮烙之刑等等,从出土文献中也可以证实。甲骨文中就有很多跟刑罚有关的词汇,出土的殷商时期的陶俑也真实地像大家展示了那个时期的刑罚。
同样,周人在消灭了殷商王朝之后,也吸取了殷人失败的教训,我们现在还有一个词儿:“殷鉴不远”。这句话,来自于《尚书》。周公等人认为,只有民众才是历史的主人,只有民众才是历史最根本的推动力,周公说到:“民之所欲,天必从焉!”自此,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民本主义的政治思潮。周公一再宣扬保民、亲民、惠民、安民、爱民的政治主张。他在给康叔的文告中明确指出,要明德,要慎罚,不要依赖刑罚,要用德行教化百姓。
再次,商纣王的暴虐以及殷商王朝的黑暗到底是不是如同传世文献所记载的那样呢?恐怕也未必。早在孔子的时代里,孔子的弟子子贡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子贡说道:“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也就是说,纣王的暴虐并没有传闻中那样的程度。肯定有很多夸张的成分。所以我们做君子的话,就一定要避免出了恶名声,否则各种坏事都会被算到你的头上。
前辈学者们也早就指出,商纣王的失败,有着一定的必然性因素,除了前面所说的过度迷信鬼神、过度迷信暴力机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商纣王试图加强王权。在殷商时期,所谓的国家,更多地像一个部落联盟。各部族与商族之间,有着很大的独立性。即便是在商族内部,商王的权力也要受到部族的制约。商王朝建立后,历代商王都试图缓慢地加强王权。但是到了商纣王的时期,商纣王开始大幅度地加强了王权。
武王伐纣的时候,曾经在牧野进行过一次誓师,在誓师词中武王说商纣王的罪行是:“愍弃厥肆祀弗答,愍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惟四方之多罪埔逃,是崇是长,是时是使……”这些才是纣失败的关键所在。宗教势力与宗族势力在商朝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纣试图摆脱宗教势力对政治的干预,他还抛弃了与他关系最近的血缘贵族,信用与他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他公然藐视血缘贵族的权力,导致众叛亲离。
商纣王的失败,也有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当时东夷部落脱离了商王的控制,商纣王不顾内外矛盾积聚的现实,轻易地发动了对东夷的战争。商纣王虽然大败了东夷,却使得自己的实力受到了很大的消耗,以至于等他打败东夷回来的时候,周武王向他发动了偷袭。这就是《左传》中提到的“纣克东夷而陨其身”。
当然,商纣王也绝对不是什么贤君明主,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