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季云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孟母教子是《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这本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多次修订,“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却始终冠于篇首。古人推崇孟母,因为孟母教子有“道”。今日又读《三字经》,再次延读“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故事,深觉孟母之贤。
“孟母三迁”,意不在“迁”而在“择”。
孟子天资聪颖又顽皮,喜欢模仿,喜欢玩游戏。要选择与什么样的人为邻,每天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与什么样的小孩子一起玩耍,这些对小孟子有很大的影响。孟母多次“择邻”,每一次都细心观察,搬到学宫附近后,观察了孟子的表现,觉得这才是自己的孩子适合的地方,这才决定定居下来。
孟母既有“择邻处”的苦心,更有“断机杼”的魄力。
据资料记载,孟子一开始对学习非常有兴趣,可时间一长,六七岁小孩贪玩的本性渐渐显露出来,有时还逃学,追问起来还跟母亲说谎。
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断。孟子问为什么要这样,孟母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织机上的布都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割断了,就没法再用。你的学习与我织布是同样的道理,你逃学,如何成为有用之材呢?
孟母的断机教育,使孟子幡然醒悟。从此,孟子勤学苦读,发奋努力,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焦秉贞 孟母断杼图
孟母是一位富有教育思想的伟大母亲,她的伟大,使我想到一句话:“推动摇篮的手,看似温柔纤细,可是它们却推动了整个世界”。
近代也有一个这样的母亲。梁启超中年时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为童子之时》,记述了自己六岁时因为说谎,第一次被母亲痛打的情形。
梁启超的母亲赵夫人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理。梁启超三四岁时就跟随母亲认字、背诵唐诗,母子感情十分深厚。赵夫人对子女非常慈爱,很少打骂,但对他们的品德要求极高。梁启超一生记得母亲的这场痛打,凡事以诚实为本,绝不做自欺欺人、文过饰非的事情,后来成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
父母的“教之道”,贵在“防”,贵在“专”。
“苟不教,性乃迁”,“防”是防止迁变、变恶。《周易·家人卦》初九爻辞曰“闲有家”,闲,就是“防”,家庭要关好家门,引申为家道初立应防恶于未萌、防患于未然,每个家庭都要把防止闲邪作为第一件大事。颜之推受此启发,发出“教妇初来、教子婴孩”的感叹。现代教育提出“从娃娃抓起”,“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之道,贵以专”,专就专在为母亲的,始终要用一双慧眼盯紧孩子,时刻发现那些苗头性问题;专就专把教孩子做正直善良的人作为母亲最重要的职责,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品质。所有高明的母亲,懂得“防”,精于“专”,一心塑造孩子的好人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当权者手里,不如说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讲出了学前教育的真谛。孟母的教子方案,在今天甚至长远的未来,都是有启示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