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华大地内忧外患,国民与社会被不安和惶恐所笼罩,一桩桩惊心动魄的大案先后发生。
今天,就让小编带领大家
一起探寻这些一波三折的案件,
究竟谁是幕后操盘手?
姚荣泽案
1912年3月23日,初春的上海,旁听者达到上千人,随着法庭书记员的一声,中华民国审讯姚荣泽案,现在开庭审判,时间定格于此。这是民国历史上的第一起按照西方法律程序公开审理的案件。
1911年的年底,正是武昌起义获得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份,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时任江苏省山阳县县令的姚荣泽,在这乱世之下,做了一个相当致命的判断。
“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郦波:
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阮式,一个叫做周实,两个人都是南社成员,后来加入同盟会了,很早就投身于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们就回到故乡山阳县,组织了一个等于像巡逻队维护治安一样的,打算筹建山阳当地的新政权。在这种革命风潮下,当地的乡绅啊,包括此前清政府任命的官员啊,包括当地的县令,就是今天我们讲的这个主人公姚荣泽,就很茫然。
”
“
作家 梅毅:
山阳县的县令姚荣泽,等于是光复之后,他又被地方士绅推举,来维持地方的秩序。在这个过程当中,你想周实和阮式这两个南社的成员对他有所呵斥,一个是问他钱财问题,还有一个是这两位对他的态度非常不恭敬,所以姚荣泽对这两个人就怀恨在心。
”
当时,山阳县地方的乡绅害怕周实和阮式这两个人带头分他们的财产,因此这些人就暗中沟通姚荣泽,杀死了周实和阮式二人。但随着时间的发展,革命风潮越来越明显,姚荣泽意识到自己当初对时事做出了错误判断,所以他只好抛家离业跑路了。
逃跑后的姚荣泽迅速被捉拿归案,如此罪大恶极之人,在刚刚获得新政权的革命党人看来,自然是一枪毙了了事,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在此案的背后,其实是整个士绅阶层与革命党人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伍廷芳曾经做过出使美国的钦差,在英国做过律师,又在香港受到高等法学教育,是一个完全理解西方法律精神的人。此外,他还在晚清时期参与过中国法律现代化的进程。因此,他具有法律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他希望在他参与创立的新中华民国,能够建立起一个像英美那样的独立司法体系。
而陈其美,虽然他曾短期在日本留学,学过法政、警察,但他未必从内心理解西方的司法精神。所以他们之间有一些分歧是正常的。
“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郦波:
因为陈其美是一个做事非常冲动的人,所以他一方面要求把姚荣泽解押到上海来,一方面在报纸上宣布要用沪军都督府的军事法庭来审判。
”
“
学者 傅国涌:
伍廷芳那时是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总长,他更愿意把此案当做是一个开司法先例的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一个判案,所以希望由司法部来组织一个公开的临时法庭来审判。
”
从2月23日,姚荣泽被押解到上海,再到开庭审理的一个月时间里,伍廷芳与陈其美之间的书信电报往来,双方措词日益严厉,七十岁的伍廷芳一心倡导司法独立之原则,而时年不过三十四岁,却大权在握的陈其美则几近讥讽。
“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郦波:
陈其美任命他的沪军都督府军法司的负责人蔡寅作为主审法官,又找了一些革命党人代表,组建了一个临时法庭。因为他在军法司的控制之下,还是具有军事法庭的特点。伍廷芳坚决不能接受,他说民国司法制度,很重要的就是司法要独立,不是你一个军政官员可以决定的事情。
”“
作家 梅毅:
陈其美马上把他任命蔡寅为法庭庭长的这个任命登在报纸上,等于公告民众,如果不是我沪军都督府人来插手审讯的话,那肯定会有损我革命军都督府的形象。在伍廷芳看来,陈其美的那些辩驳完全有悖于真正的司法独立这样的精神。
”伍廷芳和陈其美往来交锋数次。陈其美说伍廷芳是司法部长,而司法部成立百日毫无建树,这次是趁着姚荣泽案插出一脚,好显示出司法部权力多大,完全是博取虚誉,实际上是不合法,不合理,更不合情。“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郦波:
接到这封信之后伍廷芳也真火了,伍廷芳也回复他,说你知道法制法规的建立是一个多么慎重的过程吗?所以到最后,伍廷芳给陈其美写信,放下所有的争执,最后一封信写的很长,给他详细做了一个司法普及。
”
事情终归得有一个结果,一方是革命同仁一心为同志报仇雪恨,另一方则是铁了心要将此案,办成民国司法第一案,普及国民司法意识。手心手背都是肉,时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必须做出选择了。
“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郦波:
孙中山有一点伟大的地方就是他平常虽然性格很冲动,但是在大局上他能超越自己感性的认识,能够很理性的。当他把这个案子上升到确立民国司法精神的高度的时候,孙中山意识到伍廷芳是对的,他这时候开始也非常支持伍廷芳。
”“
学者 傅国涌:
这个案子相当程度上,是按照伍廷芳的那一套程序,有律师、有陪审团、有法官、主审法官,所有的形式都具备的情况下进行了审理,也充分的让当事人姚荣泽进行了自我辩护,让他的律师充分的发表了法律的意见。
”
法庭当庭宣判,判处姚荣泽死刑,似乎是一件没有多少悬念的事情,伍廷芳一直在强调的只是审判制度,却并非如何判定姚荣泽的罪行。然而,中国司法史上的第一个陪审团,却做出了实实在在的结论,他们向法官提出了不同意见。
“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郦波:
这个事情虽然判处了死刑,但是陪审团也认为,因为案件发生的当时,是在这个革命光复的一个过程中,当时天下大乱,人心浮动,所以这个姚荣泽也有情有可原之处,陪审团最后也提出来是否有值得宽宥之处,所以申请大总统是否可以特赦姚荣泽。
”“
作家 梅毅: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南北和谈议成之后就交权了。袁世凯一上台,当时一看这是新式法律,是新式陪审团的请求,而且袁世凯本身不是革命党出身,姚荣泽杀的又是同盟会和南社成员,跟他没什么关系,所以他做了一个顺水人情,恩准了,因此姚荣泽等于是一下逃出生天。
”
姚荣泽最终被袁世凯特赦,出乎了所有人意料之外,一日杀我两位同志,最后竟然没被执行死刑,这是什么法律,这是什么世道?革命党人对此大为不满,一时间所有的情绪都指向了伍廷芳。
“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郦波:
大家心里头不甘,认为这个案子审的很失败,伍廷芳自己呢,最后也郁郁寡欢。虽然此案使得姚荣泽一人之命逃出生天,但是却是使得民国司法精神真正独立起来。所以伍廷芳也好,包括很多后来的民国司法界人士也好,都认为姚荣泽案是民国司法第一案。
”
侮辱大总统案
时光穿梭回1919年,作为一个当时的中国人,如果你恰巧受过教育,能识文断字,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必定会买以下几份报纸,至少你会买其中的一份。
“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郦波:
当时社会上有种说法,“民国有四个副刊之作”,北京两个,上海两个,京派文化、海派文化,北京是《京报》和《晨报》副刊,上海是《民国日报》和《时事新闻》副刊,影响都非常大。
”
所谓副刊,就是非新闻类文字,诗歌、漫画、散文、小说等,相比于新闻版面更显人情味和趣味。1919年9月15号,四大报纸中的《民国日报》在副刊版面,刊登了一篇文章。引来了整个安福系的震怒,从首脑人物段祺瑞,直至文中提到的各色人无不咬牙切齿,这篇文章到底是如何描摹整个安福系的呢,那天的看客们看了那篇文章,无一不是会心一笑。
这篇名为安福世系表之说明的文章,仿照家谱的形式,列出了当时亲日段祺瑞政府,按照该家谱段祺瑞成了日本人的儿子。对于如此大胆的言论,我们不禁追问这家报馆是何人所开,背景如何。
“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郦波:
报纸是孙中山第一干将陈其美筹办。邵力子、柳亚子先生都是南社创办人。南社和同盟会的关系,那不用说南社是文学革命,同盟会就是武力革命。当时的总编叶楚伧先生,也是民国史上著名的新闻媒体人。
”“
学者 倪德慷:
《民国日报》是当年中华革命党的机关报,后又成为了中国国民党机关报,是国民党左派的机关报,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时,主要目的是对抗北洋政府,因此从初办报时起,就采取了对北洋政府批评的态度。
”
然而北洋政府是当时被世界各国承认的中华民国合法政府,作为代表中国的符号象征,其加入协约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以战胜国身份出席了巴黎和会,以一家报馆身份,讥讽当今合法政府的总统,这是只有在那个动荡混乱的民国初期才有的怪现状。
“
学者 倪德慷:
在当时的时代,不论是从旧体制出来的袁世凯,还是其他的像没有在体制内的孙中山这些人,对言论自由的开放程度、认可程度是很高的。大家实际上谁都没有能力一个人说了算,谁都愿意去指责对方的错误,来提高自己。
”
文章刊发后立即引来了整个安福系的震怒,文章是如何描摹整个安福系的呢,将其拆分来看,其家谱的本身名为徐树铮。
“
学者 倪德慷:
《民国日报》是当年中华革命党的机关报,后又成为了中国国民党机关报,是国民党左派的机关报,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时,主要目的是对抗北洋政府,因此从初办报时起,就采取了对北洋政府批评的态度。
”
徐树铮作为安福系第一干将,段祺瑞的宠臣,他策划组建了安福俱乐部,包办成立了安福国会,主持操办了多项与日本的交易,由于他握有相当实权,又是出头露面的主体人物,因此被列为世系表中的本身。
“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郦波:
为什么选择徐树铮做谱组呢,作者也很有心。徐树铮文武全才,写文章很厉害。当时袁世凯逼清帝退位,42个北洋将领联名逼清帝退位的上书,是由徐树铮执笔的。后来皖系执政,他趁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内乱之时,出兵一举收复外蒙。当时在社会上影响很大,所以呢谱组以他为名。
”
以猛将著称的徐树铮成为了家谱本体,其父被写为段祺瑞,其祖写为日本人,而其弟则是安福系中翻云覆雨的人物,曾毓隽,其子则写为朱深,王揖唐、方枢这些在安福系中的资深要员。更令人瞩目的是,不管是在政界还是在军界,都很有根基和资历的大总统徐世昌被列为私生子,他跟袁世凯是拜把子兄弟,比袁世凯还要大四五岁。
在后面家谱中,作者还依次将安福系中的数位悍将,刘恩格、乌泽生、康士铎、郑万瞻、梁鸿志等人一一罗列其上,这样的关系显然不是随意编制,是作者根据其人在安福系中的地位而进行的合理安排。
以安福系所把控的段祺瑞北洋政府所实行的亲日政策,无疑激起了举国共愤。而此时,一个名叫穆安素的意大利籍英国人带着诉状,来到了上海,将《民国日报》一举告上了法庭,而他所代理的正是北洋政府。
“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郦波:
穆安素是意籍的英国律师,皖系的北洋政府所有法律问题都交他处理。穆安素当时在司法界名声很大,段祺瑞、徐树铮对穆安素是寄予厚望,明确要求这场官司到上海租界打,必须要查封《民国日报》,必须要邵力子、叶楚伧受到惩罚,至少要判有期徒刑。
”
《民国日报》的官报地址位于上海公共租界内,那里是洋人的地盘。1845年,在鸦片战争之后五年,在上海的英租界新建立。在租界内,当时有个领事裁判权。
北洋政府不得不按照洋人规定来办,而洋人在租界内所实行恰恰是法律,以诉讼之名义试图讨一个公告,却不自检北洋政府在卖国政策上的一系列作为,其官司一出,必然引发了报界追踪报道。
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堂接受了安福政府的诉状后,向《民国日报》总经理邵力子,总编辑叶楚伧发出传票,邵力子、叶楚伧聘请林百架为辩护律师,此人非常有辩才,最主要指出三项,控告根本就不成立。
“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郦波:
第一个说民国是个共和体制,民众有自由表达思想的权利。第二个就像叶楚伧总编说,刊发这个只是通过文学方式对政府提出的善意批评,不是侮辱。再一个关键原因,你一个律师代表安福政府跑到上海来打官司,安福政府的官员应该来提供论据,你没有。
”
林律师强调指出上述三项理由,只其中一条均足以被告开脱,故要求公堂主持公道,将该案撤销,宣告被告无罪。而穆安素则坚持被告有罪,此项文字足使人们讥笑大总统与在职官员,请公堂应从四个方面考虑该项文字之恶劣后果。
“
学者 倪德慷:
叶楚伧说,在报界十年,我可以负责这个文章是我们发的,但我们民国的法律宪法规定有言论自由,我们现在写这个东西不是为了损你个人,而是希望用这种方式指出政府中工作的不足。因此我不认可你这个罪状。
”
穆安素指两被告均是报馆主笔,受过高等教育,诽谤侮辱大总统,与在职官员实属案情重大,应按律严惩。法庭审理后的判决是,邵力子、叶楚伧各罚款100元。
“
学者 倪德慷:
穆安素对这个判决结果非常生气,第一自己交不了差,第二来上海之前,他还拿政府给的钱上上下下打点了不少,出了这么多力,最后只罚这俩人200块钱。因此当庭力辩,判决非常不公平,提出了很多荒唐理由。
”
主审法官认为穆安素此举藐视租界公审会堂,当即言词拒绝。轰动全国的侮辱大总统案就此了结,穆安素灰溜溜而去。
此事距离辛亥革命还不到十年,国民民智初开,当时的知识分子敢于以宪法中言论自由这一条为挡箭牌,公开讥笑当时大总统徐世昌和安福系卖国丑行。它的进步意义不言而喻。
想了解更多关于
寻访民国司法案的细节内容
敬请关注
即将于4月10日-14日
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的
“纪录大时代 - 民国司法十案录”
《纪录大时代》
“记录大时代 - 民国司法十案录”
4月10-14日
17:20-17:50
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编辑:伊梵 倪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