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一场孟良崮战役让当时国民党军王牌部队整编第74师覆灭。这场硬仗之后,孟良崮,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名响彻大江南北。
相比孟良崮的众人皆知,孟良崮所在的垛庄镇,名号似乎并不响亮。其实孟良崮战役中,我军奇袭垛庄,彻底掐断了第74师的退路。在纯山地的垛庄镇里,孟良崮只是一个“山头”,孟良崮之外则是连绵的蒙山。
硝烟散尽,跨越历史的长河,垛庄镇境内满眼的山峦叠翠、溪水潺潺,如今已成为众人向往的休闲圣地,椿树沟、樱之崮等多个看山亲水的休闲度假区在这里依山而生。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航拍图。新华社发)
“击毙张灵甫之地”
是山上最有名的地方
在垛庄镇,最有名的地方莫过于孟良崮景区。“当年鏖战急”,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标志建筑上嵌入的194700枚子弹壳让世人铭记这场发生在1947年的战役。
6月31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来到孟良崮,站在海拔五百多米的主峰大崮顶上极目四望,但见群山苍翠。特殊的地质构造,让孟良崮上巨石林立。“击毙张灵甫之地”是山上的标志点之一。景区讲解员介绍,由于山体自然风化,当年第74师指挥部藏身的山洞已经坍塌,尚存巨石遗迹。
时过境迁,依托孟良崮景区,周围的村庄在绿水青山的衬托下也跟着“沾了光”。
孟良崮战役当年,连主峰在内的山头上只有石头和荒草。上世纪五十年代,响应国家的植树造林号召,老一辈村民把山上栽满了黑松、马尾松、栎树,平整些的山坡上还种植了板栗。
前人栽树后人受益。漫山遍野的翠绿造就了孟良崮如今的秀美,也让孟良崮周围的村庄有了发展田园综合体的“家底”。
那些遮暮成荫的板栗树则让垛庄镇建起了省内最大的板栗交易市场,就连松树林落下的松针,也是可以创造财富的资源。
做电商的徐玉柱就看中了孟良崮的资源优势。“山上的松针一抓一大把,我就想把这个放到网店上会不会有人买。”即使腐烂后的松针也是优良的有机质,特别适合园艺种植。受此启发,徐玉柱把网店的经营产品重点转向园艺、苗木和各式肥料。他的第一单生意就以每斤3块多的价格卖掉了近百斤。
“草木灰、干牛粪、臭豆子,乱七八糟的东西他都卖过。”徐玉柱的媳妇打理着开在村头的超市,空闲时也帮丈夫料理网店,去年开春的时候,看到桃园边上的一垄野生黄花菜,徐玉柱也挂到了网上,不到3天时间就销售一空。如今,野生黄花菜苗已经成为他家的主打产品,从6月下旬到7月中旬,徐玉柱在30天内就卖出113单。
(孟良崮主峰大崮顶)
椿树沟一播成名
北京游客慕名尝煎饼
如果不是《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垛庄镇椿树沟或许还要在大山里继续沉寂。
2014年4月18日晚,《舌尖上的中国Ⅱ》第一集《脚步》开播。电视荧屏上,世外桃源般的椿树沟里,刘宗安、姚方英老两口儿孙绕膝,支起土灶烙着煎饼。两人边劳作边逗着嘴,朴实又不失幽默,把一幅温馨的山涧田园场景带给了全国观众。
第二天上午,一对年轻的北京夫妇敲开了他们的家门。节目播出当晚,这对夫妇就从北京启程驱车赶来,心心念想看一看这个秀美的小山村,尝一口冒着热气的杂粮煎饼。而更多的游客也即将纷至沓来。
再早一年,《舌尖上的中国》摄制组到此挑选外景地时,全程带路的垛庄镇党委工作人员匡秀福还没有意识到这是椿树沟扬名的开始。在此之前,只有不爱走寻常路的“驴友”喜欢绕个弯徒步穿越这个依山伴水的小山村,再转向攀登村子身后的峰顶。
蒙阴县顺势抓住时机,按照4A级景区标准对包括周围21个村庄在内的椿树沟景观带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拓宽修葺的十几公里公路把高速路、蒙山景区与椿树沟串联,2.1公里的环村路让旅游大巴车可以开到村民家门口,近两公里的观景栈道让游人也可以沿着山沟溪流拾级而上。2017年初,又出资345万元对这些农家乐和民宿进行升级,并聘请专业团队对村民进行旅游接待培训。
椿树沟火起来后,背靠孟良崮、南望大蒙山的蒙阴县樱之崮田园综合体也“主动出击”,投资改造成一派“山环水绕、树密林茂”的美丽景象。但在一两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乱石窝,出门只能爬山坡”的荒凉之地。
村民闫正文是第一批受益者。他告诉记者,家里的院子与对面的酒店只隔着一条马路,天南海北的游客每天往来于家门口,今年春天他开了一家农家乐,五一当天就接待了十来桌游客,营收达到两千多元。“只有我和老伴忙里忙外,在北京打工的儿子看到前景不错,放弃在北京月收入七八千的工作回来帮忙,儿媳也应聘到几百米外的儿童乐园工作。”闫正文说。
(孟良崮园区)
为支持沂蒙精神教育
餐馆老板主动搬迁
当年,为了给参战部队烧火做饭,黄家峪一户人家把住着全家六口人的两个团瓢(用柴草搭建的窝棚)拆掉。跨越七十多年的时光,这样的感人事例还在上演。
今年年初,沂蒙精神教育培训中心要在东孟良崮村村后开建,涉及6户居民的房屋需要搬迁。“最难的是朱伟明家的山庄,生意很红火,怕做不通工作。”动迁工作组成员刘敏介绍,那是一处孟良崮半山的大院,身后是巍巍孟良崮主峰,峭壁下是一湾水库,食客坐在餐桌前就能把大半个垛庄镇尽收眼底。如此绝佳的位置搁在谁身上也不愿搬走,工作组考虑了多套方案准备洽谈。他们没有料到,当得知这里即将建起的场地事关沂蒙精神教育,朱伟明主动做起了家人的工作。
这处宅院是朱伟明的父亲建起的。2017年时曾有临沂企业出资500万收购,老人舍不得操劳了半辈子的家产,拒绝了。“如果是商业开发,我们肯定会坐下来谈好条件再说,但是建沂蒙精神教育中心是大好事,没有烈士拼死打下江山,更哪有我们的山庄。”做通家人的工作后,朱伟明在山下的公路边选了新店址。
让朱伟明意想不到的是,搬到山下后,因为经营规模比以前更大、停车场地更充裕,前来就餐的游客比以前更多了。7月19日中午记者首次见到朱伟明时,他正在大堂内忙活着招待一拨来自济南的游客,当天中午他的店一共接待了200多人。而在20日,将有7个旅行团共计400多人到这里就餐、休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许建立 邱明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