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花卉纹象耳盘口瓶】【介绍】造型挺拔独特,釉里红纹饰上下共分七层,画工精细,发色纯正,釉色温润,圆腹,撇足,盘口,颈部以双象为辅耳,整器极具时代特征,是洪武釉里红中的珍品。有极高的收藏价值。瓷器烧造时需要一种环境,专业术语叫“气氛”,瓷器都是在某种气氛中烧成的。一般来说气氛就是两种:一种是氧化,一种是还原。简单来说,就是炉子开着火门,有充分的氧气进去,就叫氧化气氛。而关着窑门,闷着火,就称为还原气氛。釉里红是以铜为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简单说它是闷着火烧成的。温度稍高点,或者稍低一点,它立刻就会失败,温度如果一低,颜色就会变黑,非常不好看。温度如果一高,颜色就飞了,没了。温度高低之间允许的差额大概在十度。在古代,这一点温差是非常难控制的,只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窑工,才能看出来。
第二、【 乾隆款釉里红荔枝纹天球瓶】【介绍】瓶的一种样式。天球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一种瓷器造型,始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状若天球,故名天球瓶。清雍正、乾隆两朝时值盛世,仿古风盛行。仿造的天球瓶更属宫廷大型陈设用瓷。除了传统的青花品种外,五彩、粉彩等彩绘天球瓶也开始出现,而最为珍贵的斗彩却很少应用于天球瓶上,其最主要原因在于,斗彩向无大器。乾隆朝国力强盛,弘历又极爱珍瓷雅器,于是天球瓶这一斗彩大器也就由景德镇御窑厂奉旨烧造出来了。
第三、【元 釉里红人物故事罐】【介绍】通体绘人物故事纹,釉里红发色艳丽,画工精细,人物表情丰富,栩栩如生。此罐短直颈,鼓腹下收,平底,肩部绘缠枝花卉纹,近足处有变形莲瓣纹一周。胎体较厚,手感较重,具有元代大罐特征,流传至今,实属难得。
第四、【元 釉里红牡丹纹梅瓶】【介绍】梅瓶是瓷胎上用铜红料着彩,然后施透明釉,用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它的工艺流程和青花瓷器的流程一样,不同的是用料,青花用料为钴料着彩而釉里红则是用铜红料着彩。
第五、【元 青花釉里红浮雕鱼草纹罐】【介绍】元代青花釉里红浮雕鱼草纹罐直口、溜肩、鼓腹、腹下渐收,圈足。肩部为釉里红的花卉、青花绘的缠枝纹饰;腹部为浮雕鱼草纹,釉里红点缀浮雕突出的鱼身和荷花、荷叶,活灵活现,极具立体感、动感十足;腹下部饰一周以釉里红绘蝙蝠为主的纹饰。整器以青花、釉里红互为衬托,撞色的红蓝交相辉映,好一幅生动的荷池游鱼图。该器胎体结实、致密,白釉光润透亮。青花发色蓝中闪灰,有浓淡色阶,积聚处有明显黑褐色凝聚锡光斑,为典型的元代苏麻离青料,弥足珍贵。
第六、【元 青花釉里红云龙纹象耳瓶】【介绍】双耳瓶 瓶式之一。因颈部两侧贴附双耳而得名。宋代南北瓷窑普遍烧造,由于耳的形式不一,名称各异。龙泉窑、哥窑、官窑多贯耳瓶,系仿汉代投壶式样。凤耳瓶、鱼耳瓶为龙泉窑特有。定窑所制双环耳瓶较为少见。
第七、【 清乾隆 黄地轧道洋彩缠枝西番莲塑五螭龙纹瓶 (一对)】【介绍】瓶撇口,长直颈,溜肩,深弧腹向下渐收,圈足。外底双方框内书“乾隆年制”蓝料四字楷书款。器内、外底施松石绿釉,器外壁通体施黄釉为地,并以尖针状工具在釉面上刻划出绵密的凤尾草纹,表现“锦地”效果,俗称“轧道锦地”。在轧道锦地的黄釉上满绘洋彩缠枝西番莲纹,纹饰舒展,疏密有致,枝叶缠绕翻卷,花形艳美,形态各异,五彩缤纷,色彩富丽堂皇,极富动感。颈肩上塑五条不同色彩的螭龙,龙形姿态各异,生机勃勃,呼之欲出。整器形体硕大,造型端庄秀美,华丽典雅,在轧道上再施彩绘,被称为“锦上添花”,这种技法将洋彩的华贵绚丽臻于极致。此器设色妍丽繁缛,构图精巧,缤纷细致,精美绝伦,充分展现出乾隆朝御用洋彩瓷器的高超技艺。
洋彩在陶瓷分类上属珐琅彩,是一种运用西洋绘画技法与装饰的彩瓷,乾隆时期,宫廷珐琅作沿袭雍正时期继续制作磁胎画珐琅外,景德镇御窑厂还模仿西洋画意,烧造磁胎洋彩。景德镇洋彩瓷器的烧制成功,使得西洋技法与西洋题材得以在御窑瓷器上完美体现,从而铸就了中国陶瓷史上一段充满西洋气息的辉煌篇章。雍干二朝督陶官唐英是制作洋彩的核心人物,“洋彩”一词最早出现在雍正十三年(1735),他所撰写的《陶务述略碑记》:“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珐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微。”洋彩瓷器烧制量非常稀少,每件由雍正、乾隆皇帝亲自指导定名、配座、装匣、平列等级,绝大部分珍藏于清宫端凝殿与养心殿,供皇帝几暇赏玩。
洋彩与画珐琅,都是采用珐琅釉,长期以来被混为一谈,其实二者之间从制作工艺地点、绘画装饰、纹饰取材、诗文、印章款识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民国以后“洋彩”又被误称为“粉彩”。台北故宫“华丽彩瓷”特展的举办,分清了洋彩与珐琅彩的不同,并纠正了“粉彩”一词的谬误。本品尊贵典雅,纹饰西洋气息浓郁,胎体厚薄均匀细腻适中,修胎规整,釉面匀净润泽,玻璃质感强,色调柔和,层次清晰,釉彩妍美多姿,彰显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珍罕程度必为世人所推崇。
纵观清代,此式黄地轧道洋彩缠枝西番莲塑五螭龙纹瓶最为珍罕,当属清宫前三殿或避暑山庄陈设器。迄今为止,未有类似的存世品面世,应属孤品,对研究乾隆一朝洋彩窑业历史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意义,其成对保存,犹为可贵。近年世界各地的大型拍卖会中,珍贵的大器、重器往往落单,令藏家不甚遗憾和无限遐想。
第八、【元 釉里红云龙纹大口梅瓶 】【介绍】龙为主纹,云为辅纹,龙或作驾云疾驰状,或在云间舞动。始见于唐宋瓷器上,如晚唐五代越窑秘色瓷瓶上的云龙纹、宋定窑印花盘上在祥云间蟠曲舞动的龙纹等。元、明、清瓷器上云龙纹更为多见,典型作品有江西高安博物馆藏元青花云龙纹带盖梅瓶、江苏金坛出土的元青花双龙行云纹罐、北京故宫博物馆藏元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杯、明洪武釉里红云龙纹双环耳瓶、明宣德青花云龙纹天球瓶、清雍正珐琅彩云龙纹碗等。
云龙纹始于唐宋五代时期。云龙纹作为瓷器上的一种纹饰不仅贯穿整个明代,而且一直延续到清代,堪称为一种定型的纹饰。在构图上以龙纹为主,云纹为辅。龙一般做驾雾腾云状,或在云间起舞。
第九、【明洪武 釉里红云龙纹双龙耳瓶】
第十、【元代 釉里红葫芦瓶】【介绍】南宋后期龙泉窑创制的瓶式,瓶体似葫芦,故名。小口,短颈,瓶体由两截粘合而成。名与“福禄”谐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宋元时期,龙泉窑、景德镇窑均有生产。
从元代起出现了八方葫芦瓶,上圆下方葫芦瓶以及扁腹葫芦等各式葫芦瓶。明清两代,葫芦瓶大量烧造,器形也有较多变化,有方形、圆形、蕴涵天圆地方之意的上圆下方和多棱形等许多品种。其中还另有专名,如“抱月瓶”即是明永乐、宣德年间烧制的扁腹绶带葫芦瓶。至康熙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自雍正以后,开始出现一孔葫芦瓶,变化多端,其中的器口内敛、卧足、装饰有对称如意带者又演化为“如意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