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犀浦校区第三食堂三楼,创客们将在这里进行连续48小时的不间断创造
成都商报记者 辜波
摄影记者 陶轲
新/闻/背/景
这些创客参与的是“中美青年创客大赛”,成都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分区选拔赛举办城市,由西南交大、成都市科技局、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以及英特尔公司联合承办。本次有45支团队带来45个项目参与选拔赛阶段较量,将最终选出6支优秀团队,代表成都赛区进入决赛,与美国伙计对决。
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作为第六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配套活动,由教育部主办,清华大学等承办。
疯狂 创客马拉松
疯狂48小时
参赛者需要在特定的空间场所内不间断创作
闭关的大房子内,有吃的也有休息的地方———地上铺有30张地垫,但只是做短暂休息之用,年轻人说“熬48小时跟玩儿一样”
疯狂的创意
他说,在48小时内造出一种飞机,飞得像电影慢动作一样
他们带来了一款鸟笼,会教鹦鹉说话,喂它吃花生米
他要让老师更轻松,在空中比划一阵,就能控制远处的电脑
一群“疯狂”、艺术气质和有头脑的年轻人,昨晚云集西南交大犀浦校区。从晚8时起的48小时内,他们要像武术高手一样“闭关”修炼。直到明天下午1时前(48小时还包括此后的评比等环节),研发出“新功夫”。
昨日,“中美青年创客大赛”成都分赛区选拔赛正式启动,200多名选手从成都本地及重庆、西安、贵州等赶来参赛,他们中大多是来自各大高校的大学生及社会上的创客团队,拥有层出不穷的想法、独特的眼光和惊人的创造力。
今晚不睡觉
摇滚、咖啡和30张“地铺”
西南交大犀浦校区第三食堂三楼,一个拥有冷气和明亮灯光的几百平方米大房子,成为选手们的闭关之地。昨晚8时许,几十张拼接的饭桌已经坐满年轻人。
震耳欲聋的架子鼓响起来,几个又唱又跳的摇滚选手跑上台,两手一挥,现场气氛瞬间点燃。一个海报的标语上印了个夸张的“造”字:就是要造起来。48小时加起来可是两天两夜,二楼的食堂制作了六七个菜品,后勤处在3楼开放了咖啡室,“咖啡都是进口的,随便整”。
毗邻大厅的3个房间被开辟成“休息室”,地上铺有30张地垫。两间供应给男士,一间供应给女士。但不是用来睡觉,只做短暂休息用。
靠墙一侧摆放了20多套3D打印机。主持人在台上插科打诨时,一个打印埃菲尔铁塔的机器已经工作了一个多小时,机器正在一层层往塔尖上码融化的塑料。
让创意飞
让飞机用慢动作飞
1985年的李吉,穿上白色T恤的比赛服后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正为毕业去向到处找工作的学生。他说自己已经做好熬通宵的准备,“48小时算不上什么,很多大学生打通宵游戏都不止,都跟玩儿一样。”
他其实是4名助教的带队老师———这些助教也只是大二大三的学生,但在他的团队内,“都是顶尖高手”。李吉以前的工作听起来很高大上:造飞机。在厂子里呆久了,他转行到学校教书育人,教人造飞机。
教书教久了,他有很多困惑。比如想给同学们讲解飞机如何起飞,但航模一打开,“噌”的一下就飞走了。他琢磨造一款超低速航模,“有点像看电影按了慢进,一群人做起慢动作一样,让航模慢慢起飞、升空。”
这还没完,看小孩们玩纸飞机,久了他觉得索然无味。他找到一款进口特殊材料,折成一款新飞机。试飞时,飞机举过头顶,两手一放,飞机稳稳停在空中,丝毫不动。再用手轻轻一推,飞机随气流缓缓向前走两步又停下。
说完这些,李吉大笑起来,“我准备在48小时内造出这两架飞机。”
让鸟笼自己喂鸟
昨天英特尔公司的冯彦龙和同事们,可能是所有团队里唯一提鸟笼来参赛的人。这倒不是闲情逸致,而是鸟笼就是他们的参赛模型作品。貌似高手对决,都不讲路数。
说起作品,冯彦龙就想笑。他指着旁边一个女同事说创意来自于她,她家养了个鹦鹉,没人照顾,又懒得教它说话,于是就琢磨做个软件加在鸟笼上:循环不断教它说话,学会了,便控制一个机械,喂它颗花生米。学不会就没得吃。软件还可以根据说话频率等数据分析,来判断它的身体状况。
贵州大学来的“贵阳创客空间”负责人蔡亚庆,他和团队的创意仍然来自于课堂:很多老师反映讲PPT课件时,一投入便会在教室里走远,想换页面又得走回讲台,于是他们琢磨做一款键盘和鼠标与电脑分离的作品。他向成都商报记者演示了这个创意:在空中比划一阵,就能控制远处的电脑。
所有都是在设想阶段。晚上8时许,大门缓缓关上,位于西南交大犀浦校区第三食堂三楼大厅里的灯光,将会一直亮到明天下午。
本网站所刊登的所有内容, 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 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 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 成都商报”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侵权举报电话: 028-8678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