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也就是东亚大陆。根据其地理、历史和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中原、南方、满洲、蒙古、西域、青藏六大地区。其中中原和南方属于农耕文明地区,蒙古属于游牧民族地区,满洲最早是渔猎民族地区,后来转为游牧,再转为了农耕。西域和青藏总体上属于游牧地区,也会发展局部的农耕。
一,中原地区
中原地区总体上北到长城或者阴山地区,西到玉门关和阳关,南到秦岭淮河一线,总体属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气候上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但是在古代可能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更为接近。这里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另外一个起源地为长江流域。中国最早的几个王朝基本建立在中原地区。中原地区具体还可以分为关东地区(华北)和河西地区。
关东地区现在被称为华北,古代称为山东。这里主要有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四省和北京天津,还包含安徽和江苏的淮北地区这里孕育了夏商两代文明,同时也是山东六国主要活动地区。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将该地区称为“三河”,分别是河东、河南、河内(河北)。该地区在中华文明的产生过程有重要地位,唐尧、商朝和周朝都建都于此,“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这一带除了山西以外,其他基本属于华北平原,沃野千里,是古代中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地。由于其地位重要,该地区成为了最早的“中国”,“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土地小狭,民人众,都国诸侯所聚会,故其俗纤俭习事”。战国时代的韩、赵、魏、齐、燕均分布在此。
河西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甘肃、宁夏和河套地区,古名雍州。该地区总体上处于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过渡地区,整个河西地区只有关中平原能够成为稳定的农业生产基地,而关中以外的地区最早均是游牧民族——西羌和西戎的活动地区。关中也是中国最早出现农业的地区,早在8000年前的大地湾遗址,就已经出现了粮食生产。在商朝后期,周族人便在关中发展农业,最终建立了周朝。关中四周均为要塞,内部又是沃野千里,因此该地区易守难攻,往往成为诸侯割据和统一诸侯的出发点。周朝、秦朝、汉朝都是从此地出发,征服关东,建立王朝。
关中之外,只有河西走廊,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可以发展农业,但是总体上不稳定。在游牧民族占据的时候农业就退化,农耕民族占领时候就可以发展农业了。不过在秦汉时代,由于中国政治中心在关中,该地区也成为中国经济开发最好的地区。《货殖列传》论到:“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然地亦穷险,唯京师要其道。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可见当时河西地区地位的重要。不过唐朝之后,由于河西地区自然环境恶化严重,便不能再成为中国经济政治中心了。
二,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总处于秦岭淮河以南,中南半岛以北,横断山以西,总体上属于长江和珠江流域。该地区是中华文明诞生地之一,不管是长江的上游,中游还是下游,这里都产生了早期的文明。不过由于古代南方地区气候炎热,地势崎岖,江湖密布,森林广布,也导致南方大部分地区难以开发,因此发展水平十分不均衡。不过总体上来说,南方物产丰富,这里人们自古以来就过得比较滋润,就算经济落后,但生活水平并没有太差的,司马迁曾描述该地区的生存空间状况:“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南方在具体上可以分为巴蜀、云贵、华中、华东、岭南五大地区。其中巴蜀。华中、华东开发最早。而云贵开发最晚。
巴蜀地区,古为益州之地。这里四面环山,中间为一个四川盆地,长江、岷江、大渡河、嘉陵江等大江大河流过此地,因此早就了“天府之国”。早在4000年前,中原兴起夏商文明的时候,这里古蜀文明和古巴国便开始出现,其辉煌程度不比中原逊色。战国时代,巴蜀并为秦国之地,开始成为中国的战略大后方。秦朝统一六国的粮食供应多依靠巴蜀,汉朝刘邦从蜀地起家、唐朝“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只能逃亡蜀地。而战乱时期,蜀地往往可以成为割据之地,如三国的蜀汉、五代的前蜀和后蜀,元末的明玉珍,明末的张自忠等。
华中地区,古名荆州,主要包括现在的湖北、湖南、江西以及河南南部。上古时期,三苗活动在此地,吴起曾说起三苗的活动范围:“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据考证,古代的“苗”也就是“蛮”,因此该地民族常被称为“蛮族”,在周朝,此地便称为“荆”,此地的蛮族,主要是楚国被称为“荆蛮”、“荆楚”,到了汉代,称为“荆州”。该地区是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中国最早的水稻遗址基本发现于此。同时这里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化的起源地。
华东地区,古称扬州。主要包括江苏和安徽的淮南之地,浙江和上海。该地区在春秋时期为吴国和越国的活动地区,因此常常用“吴越”来称呼此地。该地区拥有三江五湖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工商业最为发达的地区。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就出现了范蠡等大商人,到了西汉,割据此地的吴国成为当时最强的诸侯。六朝时期,都城在金陵,这里成为全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唐朝以后,扬州等城市兴起,华东成为中国经济重心。
岭南地区,古代有南越等称呼,主要是珠江、闽江流域,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福建三省和海南、台湾两岛。该地区由于气候太热,因此开发较晚。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南征百越第一次将这里纳入中国版图。而后汉武帝吞并南越、东越、东欧等国,将中原的耕种技术带到这里,同时带来了中原文化。广州成为中国南方的外贸中心,从西汉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开始,该地区的商业就不断发展,到了唐朝出现繁荣局面,不过广州以外的大部分地区还是蛮荒之地,是唐朝流放官员的主要地区。明清时期,该地区的地区迅速上升,成为中国接纳外来文化的桥头堡。
云贵地区,由于地形崎岖,使得中央王朝对此地鞭长莫及,因此该地的开发也是最晚的。在汉代以前,这里有夜郎和滇国等主要的早期国家。汉代以后,中央在此建立了羁縻统治,这种制度在汉代为册封模式,唐宋为羁縻府州、元明为土司制度。明朝中期以后,云贵地区主要的土司均被平定,大规模的改图归流得以实行才使得云贵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不过直到现在,这里依然是最落后的地区之一。但是也因为开发晚,使云贵成为中国民族文化保留最为原生态的地区。
三,蒙古地区
蒙古地区,东到大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南到阴山或者长城,北到贝加尔湖以北的安加拉河一带,古代称为大漠。蒙古高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十分严寒,终年干燥。该地区的植被稀疏,沙漠广布,生活在这里的基本都是游牧民族。《汉书·匈奴传》载:“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这就是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
由于游牧民族迁徙不定,生产也不稳定,因此常常以武力掠夺周边,“其俗,宽则随畜田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因此该地区往往成为中原王朝的大敌,和中原战争不断。
从秦末开始,这里先后出现过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蒙古等强大的游牧民族强国,他们都曾经统一大漠,和并且大规模入侵中原。其中鲜卑和蒙古偶读曾经入主中原。
蒙古地区第一次为中原王朝控制是唐朝时期,唐朝设立瀚海、燕然都护府等。而在元朝时期,由于蒙古吞并了金国、西夏、吐蕃、大理、南宋,使得蒙古第一次称为了中原王朝的一部分。清代,在蒙古设立了乌里雅苏台将军、科布多将军和内蒙古等,使蒙古和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蒙古地区大致可以分为漠南和漠北两部分,漠南地区靠近中原地区,当中原王朝强盛时期,漠南地区便最先受到冲击,而往往会臣服于中原,并且帮助对付漠北,例如汉代的南匈奴。漠北离中原远,使得这里成为中原不容易对付的力量,历史上盘踞漠北的有北匈奴、铁勒、回纥、突厥等。在清朝时期,漠南成为了内蒙古,漠北成为了外蒙古。
蒙古地区的游牧民族往往会对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而破坏力,甚至直接消灭一个王朝。但是蒙古游牧势力的存在也会对中原王朝造成压力,逼迫中原王朝的不断自强。在清朝中期,游牧民族的威胁被完全解除之后,清朝就开始处于自大的状态,实行闭关锁国,毫无危机感,为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
西域地区,位于玉门关以西,阿尔泰山以南,昆仑山以北,葱岭西东,因为地处中国最西部而被称为西域,意思为“西边的土地”。西域同样也是大陆性气候,不过相比于蒙古高原,西域的自然环境要优越一些。该地区冰雪融化的水有利于农业生产,这里出产优质的素材瓜果,历史上许多中原地区的农产品都是从西域引进的。西域各族在此地理环境下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
西域早期和中原没有多少交往,中原人也对该地区却乏了解。汉武帝时期,派张骞出使西域,让中国了解了西域的状况。而后西域的农产品开始传入内地,而内地的先进生产方式也传入西域。由于西域和中原面临着同样的敌人——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因此西域往往会臣服于中原王朝,得到中原的保护。
汉武帝时期,西域诸国就开始接受汉朝的保护,到了公元前60年,汉朝正式在西域设立军事机构,西域开始纳入中国的版图。当中原势力衰落的时候,西域又往往被蒙古高原迁徙来的游牧民族控制,历史上曾经有匈奴、突厥、回鹘、契丹(西辽)、蒙古等游牧民族控制过西域。西域最终成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是清朝中期,完全击败了准格尔之后,设立伊犁将军和新疆。
虽然西域自然条件不优越,但是西域却是出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欧洲文明、斯拉夫文明的交界之处,这里往往是各大文明和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地方。佛教传入中国便是从西域而来。
正因为西域出于各大文明的中心,也使西域成为中西商业交流的必经之路,著名的“路上丝绸之路”便是从西域经过,然后到达中亚,欧洲等地。因此西域各民族均善于经商。
西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使得中国必须拥有西域。只有拥有了西域,中国才能够做一个深入影响亚欧大陆的大国。
满洲,即为东北地区,范围南到山海关,北到外兴安岭,西到大兴安岭,东到大海,为“白山黑水”之地。东北地区气候严寒,但是水量充足,地势平坦,物产丰富。在古代生产技术落后的年代,东北各族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正描写了东北过去的自然状态。
作家聂绀弩在《北大荒歌》中写道:“北大荒,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苇塘。苇草青,苇草黄,生者死,死者烂,肥土壤,为下代作食粮。何物空中飞?蚊虫苍蝇,蠛蠓牛虻。何物水边爬?四脚蛇,蛤士蟆,肉蚂蟥。山中霸主熊和虎,原上英雄豺与狼。烂草污泥真乐土,毒虫猛兽美家乡。谁来酣睡似榻前,须见一日之短长。大烟儿泡,谁敢当?天低昂,雪飞扬,风颠狂,无昼夜,迷八方。雉不能飞,狍不能走,熊不出洞,野无虎狼。酣战玉龙披甲苦,图南鹏鸟振翼忙。天地末日情何异,冰河时代味再尝。一年四季冬最长”。
在长期的历史时间内,东北的少数民族基本处于安居乐业的状态,没有对外产生战争。而东北的南部——辽河流域光照充足,这里是农耕文明的最北界,也是中原文明传入东北亚的桥头堡。燕国时期,开始征服辽东,秦朝设置郡县,汉朝继承。辽河地区已经成为了中原文化的一部分。唐朝时期,位于松花江流域的渤海国兴起,并大规模吸收汉文化,加速了东北的开发。到辽国和金国建立后,东北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更快。而处于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也逐渐从渔猎民族转化为了游牧民族。
明朝后期,女真族建立了后金国,并改名为满洲。明朝末年,满清入关,建立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不过东北地区在清朝前期的开发是比较慢的,直到后期,汉族大量“闯关东”进入东北,才加速了东北的开发,并将东北带入了农耕文明时期。
满清入关,也使得满洲成为中国重要的一部分,有了满洲,中国便可以影响整个东北亚。有了满洲,中国对朝鲜和日本等国就形成了直接的影响。
青藏地区,为羌族活动地区,古代的羌族包括现在的藏族等各大民族。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严寒,因此生活条件十分恶劣。虽然青藏高原距离中原和南方不远,但是和中原南方的交流却十分的少,倒是和印度文明的交流更多。
在唐朝时期,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国,而吐蕃文字(藏文)便是学习印度的字母而创立的文字,不过在发音上,吐蕃文和汉语更为接近。吐蕃在宗教上也直接从印度吸收佛教,建立了喇嘛教。吐蕃王国建立后,就展示出一种生机勃勃的进取态势。由于中原人无法深入青藏高原内部作战,因此也导致吐蕃与周边的战争胜多败少,吐蕃军队可以随时威胁到唐朝的首都长安,但是唐朝无法攻击逻些(拉萨)。
不过吐蕃对农耕民族来说十分难以对付,但是对于蒙古高原游牧民族来说又比较简单了。唐朝末期,吐蕃瓦解,陷入了混乱局面,自此衰落。蒙古建立后,吐蕃便臣服于蒙古,后来自然也就成为了元朝的一部分。明朝时期,吐蕃接受了明朝的册封,清朝,吐蕃地区正是成为了中国的一部分。
青藏地区在经济上对中国没有多重要,但是在战略地位上却是不可缺失的。有了青藏高原,中华文明便和南亚文明直接接壤,可以影响到南亚地区的地缘关系,如巴基斯坦和印度,尼泊尔等。另外,青藏高原是中国母亲河黄河和长江的发源地,有了青藏高原,中国才能够是完整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