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出自于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讲述了农民阿Q悲惨的一生。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向来都具有象征意义,饱含了对社会的针砭时弊讽刺性极强。
阿Q最出名的就是他的精神胜利法简言之就是妄尊自大和选择性遗忘。鲁迅先生借助阿Q挞伐了封建时代的落后,迂腐,保守。鲁迅文风辛辣,深刻的披露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放到什么时候都不过时。
渺小而巨大
鲁迅笔下有很多小人物。他们小,小到如蝼蚁一般,他们大,大到涵盖了几亿人的缩影。阿Q就是这么一个角色,他自己本身混的并不好却轻视周围的所有人,自我感觉良好但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却很奏效即使活的很艰难仍然可以自得其乐。
阿Q的出身极其低下,甚至都没有一个正儿八经的名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阿Q曾经或许姓赵。但不幸的是大地主赵乡绅也姓赵。他绝不允许阿Q这么低劣的人玷污了自己的姓氏,所以阿Q在赵老爷的威逼下失去了自己的姓。连姓都没有,名字就更加无所谓。
阿Q的祖籍也是虚无缥缈,无法考证的。如果说阿Q真的是姓赵,就可以按照《州名百家姓》上的解注来判断他是来自于甘肃天水的人。可是这又是靠不住的。
而阿Q尽管经常住在未庄,但也有时在其他的地方留宿。所以想要知道阿Q究竟为“何方人士”,也并不简单。他既不能说是甘肃人也不能说是未庄人。
更为悲哀的是,他死之后名字也随着身体一起被埋到了土里。在世时大家都知道叫他阿Q,逝世以后居然没有人晓得他的名字是哪两个字甚至连作者鲁迅先生也难以获悉。他这样一个人,名讳已经不重要了。
阿Q是一个没有姓名,没有故乡甚至不被任何人想起的蝼蚁一般的角色。他骨子里渗透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卑微。这很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封建思想的压迫下人人可怜而不自知,阿Q正是那个时代的代表。
之所以说他巨大而不说他伟大,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在他身上折射了很多人的影子,这是一团巨大的阴影。第二,他的精神胜利法太过于强大。
阿Q在生活中本身就处于底层地位,却常常瞧不起别人,以至于大家在听到他之后,都会暗皱眉头,小骂几声。这种人什么时候都不缺,想想我们自己在网上看到各种腰缠万贯的企业家或者光鲜亮丽的明星出了什么新闻,谁不会落井下石多少品头论足两句呢?这就像人家说的“月薪几千的人,却关心身价上亿的人过的好不好”
想一想,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评价他们呢?如果真的过的比他们好,就不会去指手画脚,评头论足,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至少我们绝大多数人要像阿Q一样要考虑下顿的温饱。
阿Q最出名的就是他的精神胜利法,这可能会让他“流芳百世”。他作为一个三无的男青年,一没势力,二没能力甚至潦倒到没有名字。但他从不畏惧这些,他有自己独到的办法面对寡淡的人生。
在想象中战胜敌人
阿Q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创伤愈合能力极为强大,在遭遇殴打之后总是可以于自我安慰之中找到自尊。例如在赵老爷将他痛殴一顿之后,他并没有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而是一想到赵老爷平日里威风八面,被这样的人打了自己的脸上也有光,至少是一个与大人物有纠葛的人了。
无论自己是吃了多大的亏,在阿Q的精神世界里他从来没有挨过欺负,他总能炮制各种各样的理由来使自己心理平衡。
柠檬精心理
我们现在常常说一个人“酸了”,就是当你无法得到一个东西的时候就诋毁它,说它不好从而达到自我安慰的目的。而阿Q可谓将这种技巧,运用的炉火纯青。他自己穷困潦倒,还喜欢招惹小尼姑,街上碰到男女说话他就开始“酸了”说人家肯定有什么勾当。
阿Q也喜欢去找吴妈,在一次不经意中阿Q说出了“我要跟你困觉”,吓得吴妈大惊失色。从此以后未庄的女人见到他,都拼命的远离他,就像丢了魂似的。而阿Q并不以此为耻,也没有进行反思。
他将未庄的女人都想了一遍,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里的女人都配不上他。”阿Q的精神心理十分强大,他在自说自话中麻痹了自己忘记了现实的境遇。所以在他的世界里,他永远都是赢家,从未输过。
阿Q独自一人,靠着给别人做雇农维持生计。他没有长远的打算,只想利用自己少的可怜的工钱,喝点小酒,在赌桌上潇洒一番。但是他过的十分快乐也可以说是自娱自乐,可怜而不自知。
不值人怜
阿Q本身没有一个真正的住所,那个土谷祠就是他在未庄落脚的地方。可是就这样的一个颓废青年却还常常看不起村里人。去过一次城里就能够他吹一阵子,而且回来之后也变得神气十足。
他自恃清高而又十分自负,常常用“多么可笑的乡下人”来嘲笑乡亲。这与现在的人何曾相似,在城里待过几天张口闭口就是“你们农村怎样,我们城里如何”。
但都是互通有无的邻里乡间,大家对阿Q都是非常熟悉。谁会相信他娶了媳妇,还有了个大胖小子。更滑稽的是,这位城里来的人物,居然连煎鱼和板凳都没有听说过。这样的阿Q自然是没有人会怜悯他,他一方面轻视邻里而另一方面又融不进城市。
如此这般,于此类常人无法参透的,至微至陋的生存环境下,阿Q用自己可悲至极的思考方法让自己坠入了难以自拔的深渊。每天都重复着与昨天同样的事情,生活已毫无半点生机。
阿Q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乐观主义者,甚至乐观的过了头。在他身上体现的最直观的就是那个时代民众身上烙下的奴性以及根深蒂固的劣根性。
望而生憎
阿Q 的一生毫无疑问充满了巨大的矛盾和争议。首先他是一个饱受地主阶级压迫,经受封建统治摧残的农民其次又是一个游手好闲,妄自菲薄,眼高手低的混子。他有时会小偷小摸,却也敢于和列强叫板。
阿Q是一位妄尊自大,自我轻视,自欺欺人而又欺软怕硬的“精神胜利法学者。”这四个词语完美的诠释了阿Q 的性格,这也铸就了他的一生注定是惨淡的一生。
阿Q擅长于自我贬低自我解嘲,并且认为这种行为还有助于自己地位的提高。在自己被人揪住了辫子不停的在墙上碰的之时,阿Q故意讲自己是个虫,祈求别人放过自己。
在得到解脱之后又用自己那套妄自尊大的体系幻想自己是天下第一。在这个时候,他又胜利了,又可以逢人吹嘘了。
阿Q自身非常瘦弱,也不善于言辞,在打架或者骂人方面常常都略逊一筹,但是总爱故意挑事。每次冲突之前,他都会事先权衡一下免得输的太惨。如果碰到强于自己的就会和别人讲道理,而被人打了之后他可以想象自己被“儿子”打了,来换取一丝心里平衡。
阿Q大部分时间都是可怜,但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所以可以说他的一生也是可憎的一生。他没有事业,没有家庭,甚至也不配拥有姓名。周作人曾经评价说“然而这憎并不是厌世的,负的也不全为破坏.”
阿Q第一次握笔,竟然是在被押赴刑场签字画押的时候。他不想被人所耻笑,用尽最大的努力去把那个圆圈画好。可是事与愿违,终究还是画成了一个瓜子的模样。
他的精神胜利法则最后一次登场了,转念一想只有孙子才能把圆画好,于是便安心了。在被行刑的一刹那,他稀里糊涂的高喊了一声“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
话音落下,他悲惨的一生落下了帷幕。生的不伟大,死的略微有点光荣。可是到头来还是寂寂无名,连个记住他名字写法的人都没有。仿佛他不曾来过,可是他好像又活到了现在。
毫无疑问,阿Q不曾得到过上天的半点眷顾和怜悯。他的一生是自作自受的痛苦,毫无希望却还苟延残喘的活着。可是他却又是自己的皇帝。阿Q身上所流露的现实精神以及辛辣的针对性丝毫不曾减退。他的精神胜利法是人性弱点的一面镜子,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直视底层生存状态,用笔锋戳醒沉睡的国人。
《阿Q正传》在真正意义上“写出了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 ”。哀其不幸,而又怒其不争,现在何尝又没有阿Q似的人物呢?
参考文献
《阿Q正传》
电影版《阿Q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