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时期。直到现在,我们依旧可以读到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更可以通过史书领悟学习这个时期璀璨的思想,比如著名的“百家争鸣”。可以说,这个时期对我们来说是十分古老的时期,但它却将中华文明推向了巅峰。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著名的时期,很多人却很疑惑。因为在它之前的朝代,例如夏、商,名字清晰,历史也比较清晰,在它之后的秦朝更是清晰,而后来的朝代基本上也延续了秦朝的大一统风格。除了动乱的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其他的朝代我们都能背出来。为此,很多人就想问,春秋战国到底是个什么朝代,它们又分别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其实,答案很简单。
很多人都知道周朝是武王伐纣后和姜子牙建立的,而后来的大一统朝代就是秦朝,秦朝的皇帝与贵族又出身于战国时期的秦国。除此之外,对于这个时期的历史了解,很多人都只有春秋和战国了。
其实,历史上的西周、东周,甚至春秋和战国都属于周朝这一个朝代,它们只是有细微的差别。西周的建立历史自然不用多说,周武王建立后,对功臣以及贵族子弟进行分封,并确定了易守难攻、能够控制诸侯的宗周。
但是到了周幽王时期,他宠幸褒姒,无心朝政,加之废掉了当时的宜臼。宜臼为活命,逃至周王后的母国申国求救。申侯为了自己的外孙能够成为下一代周王,便联合了当时的其他诸侯以及蛮夷犬戎攻打镐京。幽王被杀,犬戎占领宗周之地。而这时周王室需要有一个稳固王朝的人,于是宜臼即位,史称周平王,但他无能力抢回宗周,于是便在公元前770年东迁。
经此一番折腾,国力严重受损,已经无法控制强大的诸侯国,但那时的天子余威犹在,加之宗法与礼制影响,因此诸侯们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推翻周天子。后来,他们想出了“尊王攘夷”的借口,于是便以拱卫周王室,攻打蛮夷为契机,趁机打打小国。
不过,这个时候的大诸侯们还是遵循礼制,总体是为了维护华夏民族,对于国土的扩张也没有那么强烈的兴趣,他们国与国之间没有太大的矛盾,君臣之间也和睦相处,不过还是诞生了五大霸王诸侯国。这个时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过后,周天子的实力越来越弱,诸侯们的野心也开始不断膨胀,礼制已经约束不到他们了,于是各个诸侯开始互相征战。而且这个时期,打仗也蛮横了许多,从前诸侯们还尊徐礼制,不会太过分,但现在是你死我活。而最大的变化便是君臣,从前春秋时期的君臣恪守本分,这个时期的臣子开始有二心。
公元前476年,晋国的韩、赵、魏三个家族造反,瓜分了晋国。而当时的另一个诸侯国更是桃代李僵,田氏取代了之前的国君姜氏。周天子见情况不对,当然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但他的实力不够,诸侯不在意。
于是这个时期更加混乱,国与国之间常以战争为主,甚至为了能够有攻打他国的实力,不断进行变革。这个时期就是就是著名的战国时期。
也就是说,春秋和战国从时间上来划分的话,春秋就是从平王东迁的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三家分晋。而战国就是公元前475年到后来的秦国一扫六国、建立秦朝的公元前221年这个时间段。那么,问题来了,这两个时期就是一个时间阶段,为何又叫“春秋”和“战国”呢?
之所以这么叫,只是后人们根据史官的记录来称呼的。春秋时期,诸侯们躁动不安,尽管还是恪守礼制,没有太过分,但事件频发,因此鲁国的史官们将这些全部记录下来,并且为了有效区分,按照年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季节来记录。而这个时期的春秋时节又是诸侯们朝见周天子的时刻,因此将这个时期的事件整理下来,就有了《春秋》。
而后,这个时期就被称为“春秋”,既是时间上的表明,更是诸侯们动乱的意思。
春秋时期过后,君不君、臣不臣,整个天下是有实力的人来争夺,因此从世袭制的几个春秋诸侯国变成了人人皆可争夺权力的若干个郡县国。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国君们对于土地和人口的欲望更强烈了,人人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人人都希望自己成为唯一的王,于是战争比之春秋时期多了很多。
人们把这个时期统一概括为战乱频发、生活困苦的时期。不过,这个时候的他们对于怎么叫还是不明确的。到了西汉年间,经学家、目录学家刘向对这个时期的历史进行了整理,编撰了《战国策》一书,以概括公元前476年以后兼并征战十分剧烈的时期。于是,人们慢慢的接受了这个名字,觉得很是贴切,并将“战国”作为这个社会变化剧烈时期的名字。
因此,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这两个明显社会特征不同的时期,一开始是没有特定的名字的,都是后来的人们根据史官们的概括进行总结的,有具体的意义,但总体影响不大。
通过了解,我们发现,春秋和战国时期其实历史比较分明,因为都有重大的事情作为分界线,因此时间也很分明。至于它们名字来历,主要还是跟已经发生过的历史密切相关。正是因为那个时代诸侯割据征战,所以比较频繁,史官们为了记录方便,便有了春夏秋冬之说法。而战国是因为这个时期的战争频发,比春秋更甚,所以后来记录这些历史的《战国策》就这么命名了这个时代。
实际上,只要历史学的够透彻,这些内容其实也很好记住的。因为整个历史线就是围绕周天子式微、礼制分崩离析来进行的。因此,到底还是要多读书,只有多读才能了解这一切,了解这一切,我们就可以将知识系统化,进而记住整个知识、吸收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