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1
在第16个国际罕见病日到来之际,2月27日下午,四川又一个罕见病中心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成立。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省人民医院院长杨正林为中心揭牌并担任中心主任。他表示,医院将发挥大型综合医院多学科优势,多“病种”协同作战,为罕见病患者提供“一站式”高质量临床诊疗服务。
同时,省人民医院今天还举行了基因组医学背景下罕见病多学科义诊,现场提供遗传学耳聋、地中海贫血、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多种疾病基因检测、遗传学筛查等服务,儿科学、神经病学、内分泌学、心血管病学、血液病学、风湿免疫病学等专家参与义诊。
在义诊现场,记者见到了70岁的刘阿姨,“风湿病、周围神经病……这8年来我是什么病都查了一遍,幸好最终明确了诊断,解决了我的痛苦。” 刘阿姨2015年开始出现手指卷曲、四肢麻木等症状,后症状逐渐加重,却一直查不出病因。经省人民医院多学科会诊,患者最终被确诊为转甲状腺素蛋白(ATTR)淀粉样变心肌病,属于罕见病的一种。经过精心治疗,刘阿姨目前身体状况趋于平稳。
目前,四川省人民医院已拥有周围神经肌肉病、儿童罕见病、心肌淀粉样变、视网膜母细胞瘤、法布雷病等多个罕见病诊疗团队和罕见病基础研究团队,院内罕见病患者诊疗保障体系正不断完善。
“罕见病存在诊断难、用药难等困境,很多病症临床表现非常不典型,可能涉及的不止一个科,所以我们也需要多学科一起会诊,最终实现科学诊断。”省人民医院医务部副部长、罕见病中心副主任、血液科主任医师甘茂周介绍。
今年2月28日是第16个国际罕见病日,今年的主题是“让罕见,被看见”。《中国罕见病定义研究报告2021》中对罕见病有如下定义:新生儿发病率小于1/万、患病率小于1/万、患病人数小于14万的疾病称为罕见病。我国人口基数大,现有各类罕见病患者超过2000万人,每年新增患者超过20万。做好罕见病防治工作对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建设健康中国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