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风俗各异。就连姑娘是否婚配也各有标志。
以戴花为标志。南太平洋岛屿的一些土著民族,女子求偶别具一格。如果一位少女把一朵鲜花戴在左边耳朵上,那么就表示,“爱我吧,我正待字闺中;如果一旦鲜花戴在右耳根上,那就表示,对不起,姑娘已经名花有主了。
以纱丽为标志。印度和巴基斯坦妇女身上都披“纱丽”。所不同的是,若纱丽只披卷到女子腰部,说明她仍然未婚,欢迎小伙子前来求爱,若纱丽从头披到脚,则说明她已经出嫁,作了妻子。以戒指为标志。欧洲一些国家的少女以戒指为婚恋的标志。如果手上没有戒指,那就是说,“请注意,我还没有订婚”;如果手上戴了戒指,那就表示,“我已经有了未婚夫。如果你想求爱,最好免开尊口”。
以彩条为标志。英国约克市的女子,到了成熟年纪,便穿上不同颜色的紧身衣。绿色表示“来吧,通行无阻”;黄色表示“可能,成功的机会一半”;而红色却是“停止,不要碰我”。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所谓符号,就是用于指代某种事物的标志。在认识活动中,人们常常用甲事物代表乙事物,这代表乙事物的甲事物就是乙事物的符号。比如上述形形色色的婚否标志各表示一种意义,这种标志就是一种符号。任何一种符号都必须具备两个基本部分:形式和内容。没有形式的内容和没有内容的形式都不可能存在。符号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物。当然,语言和婚否标志不同,婚否标志是一种视觉符号,而语言则是一种听觉符号。一般说来,符号可分为三类:1.视觉符号:用眼睛去接受的符号。除上述婚否标志,人们更多的是采用文字、旗语、信号灯、身势进行交际。在古代,烽火也是一种交际用的视觉符号。2.触觉符号:靠触觉感知的符号,如盲人的凹凸不平的盲文。3.听觉符号:用耳朵接收的符号,如汽笛、军号、战鼓等。
人类的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听觉符号体系。这种听觉符号的语音就是符号的形式,而意义就是符号的内容。现代语言学之父、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说得好:“比较正确的是把它语言符号比作化学中的化合物,例如水。水是氢和氧的结合;分开来考虑,每个要素都没有任何水的特征。语言还可以比作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我们人类为什么非选择这种音义结合的听觉符号呢?
18世纪英国作家斯威夫特写过一本《格列佛游记》,书里“大人国”的人们就做过这方面的尝试。“大人国”的人民为了使自己的肺少受说话带来的“损害”,以便延长寿命,他们想不用语言,而用实物进行交际。于是这个国家的每个人都背上一个大口袋,装上可能要说的全部东西,说什么就拿什么。这当然是在小说里才会发生的事情。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也用实物表达意思。如广州人喜欢送金桔给朋友,在广州语里桔读作“吉”,有吉祥之意。旧社会,朋友之间送礼,常常选择印有蝙蝠和梅花鹿的商品,为了图“福”、“禄”二字。
楚汉相争时,亚父范增在鸿门宴上为了提醒项羽杀掉刘邦,几次提起腰带上的玉玦。因为玦音同“决”,范增借玦作符号,表达了“下决心,杀掉他”的意思。
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明朝崇祯年间,江西巡抚郭都贤的朋友在北京得知,清兵将南下捉郭,想写信通知又怕被清兵查获,便派人送去一个礼盒,盒内装有枣、梨、姜、西瓜。意思就是:“早离江西”。郭都贤的回礼是两味中药:蛾和蝉蜕。意思是一“我知了”。
法国作家大仲马喜欢旅行。有一次到了德国的一个小镇,天在下雨,肚子又饿得咕咕叫。大仲马早就听说当地鲜蘑十分有名,于是走进一家餐馆准备一饱口福。然而大仲马不懂德语,当招待问他要些什么时,他不得不求助于图画符号。于是,他画了个大蘑菇,意思是“给我做些蘑菇来吃。”招待看了好一会儿,终于点头表示明白。正当大仲马独自沉醉在享受鲜蘑的想象中时,招待来到他的身旁。然而招待手里拿的不是一盘蘑菇却是一把雨伞!
以上例子,都属实物交际。比起实物及其它形式,语音具有以下几大优点:
1. 语音没有重量,“携带”方便。语音是靠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详后),人的发音器官是人身体的一部分,当我们要交际的时候,只要张开嘴,用语音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就行了。不用象“大人国”的人们,出门之前要把“货物”准备
2. 语音载义容量最大,表现力最丰富。实物载义通常是一物一义,只能在特定环境,特定场合中使用,而语音只要用几十个语音单位,就可以造出无限多的句子,而且在各种环境、场合都能运用。
3. 语音载义效果最好。实物交际一般用在白天或有光线的条件下。如果在黑夜,若没有照明设备,人们就无法用实物进行交际。(除非可凭触觉感知的简单物体)。语音就没有这些问题。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可进行,可大声疾呼又可细声曼语。愤怒的、欢喜的、忧伤的,各种细腻的感情都可表达。(作者 崔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