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传奇的贵妃,不是三千宠爱在一身的玄宗杨贵妃,不是历经六朝不衰的宪宗郭贵妃,而是名不见经传的睿宗豆卢贵妃。
唐制,皇后之下设四妃,贵妃居首,地位仅次于皇后。凡能得到贵妃封号的,必是不得了的大人物,史官应为其立传,而在新旧《唐书》中,却没有豆卢贵妃的传记。这一特殊现象,正是豆卢贵妃的传奇所在。
从出土的《唐睿宗大圣真皇帝故贵妃豆卢氏墓志铭并序》记载看,豆卢氏死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享年七十九岁,可推算其生于龙朔二年(662年),与睿宗李旦同龄。豆卢氏十五岁时嫁给时为相王的李旦,其当时的身份是孺人。李旦即位后,封王妃刘氏为皇后,豆卢氏为贵妃。
身为四妃之首,豆卢氏受宠程度可想而知。一场政治变革,让李旦及其后妃改变命运。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篡唐,李旦降为皇嗣,其后妃封号也随之下降。长寿二年(693年),李旦妃嫔刘氏(李成器生母)、窦氏(李隆基生母)、唐氏(李隆范生母)、崔氏被武则天杀害,而豆卢氏却安然无恙。
豆卢氏之所以能逃过武则天毒手,原因有二。其一,豆卢氏家族势力大,其伯父豆卢钦望深得武则天赏识,爱屋及乌;其二,豆卢氏“幼而贞和,……非礼勿言,非传不出,慈惠秀发,……顺下翊上,言逊身全”(《唐睿宗大圣真皇帝故贵妃豆卢氏墓志铭并序》),有随和的性格品质和不凡的求存之道。
武则天对豆卢氏的欣赏,还有一个显著实例,即命她抚养了李旦的两个王子, “敕令妃养惠庄太子(李成义)为己子,惠庄孺稚始孩,覃讦在抱,幼抚长训,不忝前人,……今上(李隆基)昔在幼年,太后弃代,妃在椒掖,时遇龙潜,累载左右,一心保辅”(《唐睿宗大圣真皇帝故贵妃豆卢氏墓志铭并序》)。
李成义的生母柳氏是掖庭罪人,李隆基的生母窦氏被杀,两个王子均少小苦难。不仅如此,李成义、李隆基等众兄弟还被武则天幽禁于深宫,“凡十余年不出庭院”(《旧唐书·睿宗诸子》)。在严酷的政治氛围下,豆卢氏一直守护着年幼的李成义和李隆基。在两个王子身上,豆卢氏倾注了不少心血。
神龙元年(705年),李唐匡复,中宗李显复辟,李旦封安国相王,拜太尉,以宰相身份参预国政。然而,不到一个月,李旦就上表“固让太尉及知政事,遂从其请”(《旧唐书·中宗本纪》)。同年,中宗又提出立李旦为皇太弟,又被李旦拒绝,“其年立为皇太弟,固辞不受”(《旧唐书·睿宗本纪》)。
李旦,这个曾在政治上遭受严重迫害的皇帝,在李唐匡复后,面对高位,一次固让,一次固辞,表现出了消极态度。神龙二年(706年),豆卢氏及其家族有所行动,官至宰相、检校安国相王李旦府长史的豆卢钦望“以妃久处禁闱,特乞出内,词旨恳到,有诏见许”(《唐睿宗大圣真皇帝故贵妃豆卢氏墓志铭并序》)。从此,豆卢氏离开了李旦,离开宫廷。这一年,豆卢氏四十五岁。
豆卢氏为何抛弃李旦?笔者认为,其一,李旦在政治上没有进取心,让代表家族利益的豆卢氏伤心难过;其二,李旦身份敏感,地位尴尬,容易被他人卷入新的政治漩涡,祸及无辜;其三,李旦刘、窦、唐、崔四个妃嫔被杀,而豆卢氏反得武则天欢心,李旦与豆卢氏或许在此时已产生嫌隙,感情破裂。
豆卢氏离开李旦的时候,其身份应为安国相王孺人,等李旦再次登上皇位后,她失去了再次做贵妃的资格。从其墓志记载看,“暨先帝嗣位,储皇戎丕业,乃册为贵妃”,说明豆卢氏两次册封贵妃,一次是李旦初次登基册封后妃时,一次是李隆基发动政变掌握实权后。因抚养过李隆基,豆卢氏得此殊荣。
开元四年(716年),李旦驾崩,李隆基对豆卢氏非常优待,下诏为豆卢贵妃加食实封二百户,开创了为先朝妃嫔加封的先河,对此,豆卢氏墓志中也称“增汤沐之邑,金帛盈服玩之用,优诏岁降,殊渥荐及,昭其德也”。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四月,豆卢氏病逝,李隆基辍朝三日。考虑到豆卢氏早年与李旦脱离夫妻关系,李隆基没有将其陪葬于长安皇陵,而是将其安葬在了河南洛阳。(刘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