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士峨是我党我军的早期杰出将领,他以赤子初心为“大众之生息”而战斗,深受毛泽东的信赖、赏识。1927年到1931年间,曾士峨率部转战闽赣,冲锋在前,多次负伤,立下过赫赫战功。他在第三次反“围剿”作战中光荣牺牲,年仅27岁。据时任红十二军三十四师参谋长、后来的解放军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上将回忆,他亲耳听到毛主席讲过两个人的死重于泰山,一个是人所共知的张思德,另一个就是曾士峨。
曾士峨毕业于黄埔军校长沙三分校,1926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警卫团连长。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起义遭受重大挫折后,曾士峨与罗荣桓等人在第一时间站出采,坚决支持和跟随毛泽东。
毛泽东早期军事生涯中最坚定的追随者
秋收起义失败后,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毛泽东的率领下从文家市出发,去寻找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合适地点。9月29日到达永新三湾村时,原有5000多人的秋收起义部队仅余不足千人和48匹战马,士气十分低落,组织很不健全。晚上,在三湾村泰和祥杂货铺,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前敌委员会会议。会上,通过对革命失败的深入分析,毛泽东找准了根本问题,即在于缺乏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于是作出了“三湾改编”的重大决定。他把原来的一个师缩编成一个团,下辖7个连,其中把最精锐的力量组成特务连,其主要任务包括探敌情、当尖刀、担任警卫等,连队成员从士兵到军官,不仅军事素质过硬,而且政治上靠得住。毛泽东选中了军事和政治素质拔尖的曾士峨担任连长。
三湾改编20多天后的一个晚上,毛泽东亲自主持特务连第一批8名士兵党员的入党仪式,带领大家面向党旗宣誓。会后连队3名支委即党代表罗荣桓、连长曾士峨、副连长张宗逊挤在同一条毛毯里,召开了一个“被窝支委会”,随后带领连队官兵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
从永新三湾到井冈山,起义部队再次遭到敌人袭击。曾士峨和罗荣桓率领特务连的两个排掩护毛泽东转移,到达遂川黄坳后,一面停下来休息,一面收集失散人员,并担任一营的集结任务。当时,毛泽东身边只剩下三四十人,饥肠辘辘,只好到附近群众家里买来一点剩饭和泡菜辣椒。罗荣桓晚年在回忆文章《秋收起义与我军初创时期》中写道:“等大家吃饱了,毛泽东同志站起来,朝中间空地迈了几步,双足并拢,身体笔挺,精神抖擞地对大家说:‘现在来站队!我站第一名,请曾连长喊口令!’他的坚强、镇定的精神,立刻强有力地感染了战士们。他们一个个都抬起头来,鼓起战斗的勇气,充满信心,提着枪就站起队来,向着他那高大的身躯看齐。”文中的“曾连长”正是曾士峨,他整整衣帽第一个站起来,迅速集合队伍,与随后赶来的一营汇合,跟随毛泽东向井冈山进发。
曾士峨
毛泽东初上井冈山最信赖的忠诚卫士长
从三湾改编到初上井冈山,期间无论行军打仗还是安营扎寨,毛泽东基本上都是和特务连在一起,曾士峨担任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的警卫工作。
1927年10月6日,毛泽东来到宁冈大仓村与袁文才进行首次会见。为了取得他的信任和支持,毛泽东既没有带警卫部队,也没有随身携带式器,陪同毛泽东赴约的只有赤手空拳的6个人,其中就包括曾士峨。毛泽东在会谈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自己的真情真意、大智大勇打动并征服了袁文才,把“鸿门宴”变成了“同心宴”,从而为工农革命军成功走上井冈山打开了大门。
上井冈山后,受毛泽东的委派,曾士峨率特务连随一营出兵湘东,并于1927年11月18日攻占茶陵,并建立第一个县级工农兵政权。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时任团长陈浩进城后腐化堕落,并企图暗地拉走部队投靠国民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曾士峨和罗荣桓等人对这一叛变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在危急关头,曾士峨带领特务连解救了被扣押的宛希先、张子清等人,并亲手抓捕了陈浩等4名叛徒,协助毛泽东把队伍安全带回了井冈山。
1928年4月25日,朱德、陈毅率领的湘南起义部队和南昌起义余部到达井冈山砻市。4月28日,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队伍也回到了砻市,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井冈山胜利会师。毛泽东和朱德在龙江书院进行了第一次会晤,商讨了会师后军队建设的有关问题,决定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并决定于5月4日召开军民庆祝大会。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曾士峨率部担任了整个会场的保卫工作。
毛泽东十分倚重并高度赞誉的军中骁将
上井冈山后,在毛泽东的栽培和教导下,曾士峨迅速成长。从1927年到1931年,他先后历经大战、恶战数十次,多次负伤,立下赫赫战功,从连长升至纵队司令员、师长和军参谋长。尤其在红四军,每当军长有事外出时,都是由曾士峨代理军长职务。他爱兵知兵,善于带兵,与战士同甘共苦,在战斗中身先士卒。他军政兼优,才华出众,对上级战略意图领会透彻,他带出来的红四军二纵及以后的十一师,纪律严明、军事过硬、勇猛顽强,是当时红军中最能打硬仗的劲旅之一,被称为“钢军”。
1928年8月30日,国民党敌军以一个师的兵力大举进攻黄洋界哨口,当时驻守的只有红军两个连队,其中包括曾士峨的三连。危急关头,正在养伤的三连连长曾士峨强忍着伤痛,同其他同志及地方武装领导人一起,组织加修工事、坚壁清野,并具体指挥了黄洋界保卫战。最终以不足一营的兵力,击溃了敌军一个师的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胜利。这是红军在井冈山时期创造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之一,毛泽东获悉胜利战报后,诗兴大发,写下了著名的史诗《西江月·井冈山》。人们正是通过这首诗,记住了“黄洋界保卫战”,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次战役的具体指挥员之一就是曾士峨。
1930年12月,蒋介石纠集10万兵力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红军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在龙冈活捉敌军前线总指挥兼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后又在东韶歼灭谭道源师一半。这两位敌军师长都是当时的国民党湘籍名将,而且还是毛泽东的老熟人,此战引起很大震动。时任十一师师长曾士峨和师政委罗瑞卿一道,率部在“龙冈大捷”和“东韶追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9年12月底,红四军召开了古田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政治报告,并重新当选为前委书记,曾士峨作为第三纵队代表之一参加了会议。会后毛泽东对第二纵队的领导机构进行了改组,调任曾士峨、罗荣桓到第二纵队分别担任司令员、政委。第二纵队最早是由国民党起义部队改编而成,旧军队的思想作风比较浓厚。曾士峨和罗荣桓狠抓思想政治工作,坚决贯彻古田会议精神,使部队面貌很快就焕然一新,成为一支强悍的主力部队。可以说曾士峨和罗荣桓率领的二纵队,是我军历史上最早贯彻古田会议精神的一块“实验田”。
古田会议结束不久,国民党反动派对闽西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围剿”。毛泽东和朱德分路率领红四军由闽西转进赣南,用“围魏救赵”之计,不仅打破了敌军合围红四军的图谋,而且通过开展游击战争成功地创建了赣南根据地。曾士峨的红四军二纵队和之后的十一师,成了毛泽东最为倚重、最喜欢使用的一支主力部队。
毛泽东指示红军总部通令学习的第一人
1931年9月8日,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进入尾声,红军在江西兴国县高兴圩向敌军发起攻击,这是第三次反“围剿”中最惨烈的一场对峙战。敌军主力是素有“狼兵”和“铁军”之称的国民党十九路军的两个师。战斗异常激烈,一度处于胶着状态。曾士峨率领红四军第十一师英勇奋战,与强劲之敌展开拼杀和搏斗,他多次鼓舞将士:“我们是工农红军,是钢铸的,是钢军。一定要把‘铁军’吃掉!”为了保卫红四军指挥所的安全,曾士峨组织敢死队向敌军冲锋,终于打退了敌人,但他不幸被敌人射中胸部,壮烈牺牲,年仅27岁。此战毙伤敌2000余人,令国民党军心惊胆寒,这也是红军自成立以来损失最大的一场战斗,伤亡2200余人。
曾士峨牺牲的消息在红军中引起了很大震动,许多战士放声大哭。他的老搭档、时任红四军政委罗荣桓万分悲痛,不顾自己脚上化脓、行动不便,忍痛奔赴前线,指挥部队展开对国民党军的追击战,俘敌5000余人。
对曾士峨的牺牲,最伤心、最悲痛的人莫过于毛泽东。他沉痛地说:“曾士峨的牺牲是英勇的,是重于泰山。他是在最关键的时刻牺牲的,他亲自带部队冲锋,改变了战况。”在随后举行的红军第三次反“围剿”胜利的祝捷大会上,毛泽东首先提议全体起立为曾士峨烈士默哀。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红军总政治部专门发出通令,表彰曾士峨“革命立场坚定,作战勇敢,不怕牺牲”,并号召红军指战员向曾士峨学习。在我军历史上,由总政治部通令全军向个人学习,曾士峨是第一人。
新中国成立后,曾士峨兄长托人写信给毛主席、朱总司令,询问曾士峨的下落。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干部管理部于1950年11月21日回信:“曾士峨同志为我党我军中之优秀干部,为革命牺牲,实属重大损失。”同时,向曾士峨的家属颁发了烈士证书,并给予当时的最高抚恤金500万元(旧币)。
——摘编自《炎黄春秋》2021年第四期
作者:胡艺华 黄琛
编辑:周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