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其实很多朋友都要我好好剖析一下王莽这个人,但因为种种考虑,迟迟没有动笔。因为王莽这个人在很多人心目之中其实是比较模糊而又玄幻的,甚至有很多人将其称为什么穿越者,如果真正一旦把他的面具摘下来,担心很多朋友情绪上难以接受。另外,要把王莽的真实面孔呈现给大家,势必会详细介绍他的行为逻辑,担心会带偏一些定力不够的朋友,这也是我较为诚惶诚恐的一点。但写到西汉历史的终章了,这个人终究是避免不了的。所以希望大家在阅读的时候,尽量带着正能量去感受相关的信息。
话不多说,直接用一段传说来开始王莽的介绍吧:
话说当年汉高祖酒后斩白蛇起义时,那条眼看就要丧命的白色蟒蛇突然开口说人话了:“刘老三,你小子别喝了酒就乱来,我告诉你,我是杀不得的,杀了我,你的子孙后代会遭报复的!”但是,这条白蛇显然是威胁错了人,醉醺醺的刘邦心想,老子自己都管不了了,哪还有功夫去管那些子子孙孙的事情,你说不能杀我就非要杀,然后拔剑砍去,白蛇一分为二,成了两截。据传王莽就是这条蟒蛇转世,“王莽”倒过来念就是“蟒王”,当年刘老三把它砍成两截,他现在就要报复汉朝,也要把汉朝分成西汉和东汉两截。
为什么用这个传奇故事来开始介绍王莽呢?因为这个传说神奇得让人不禁感慨,冥冥之中似乎一切都有天命在左右一切。而王莽恰恰是把“天命”这两个字玩得炉火纯青的高手,可以说,在这方面王莽是千古无二的。
王莽是西汉著名长寿皇后王政君的侄儿。表面上看他出生在西汉一个顶级豪门,按部就班地长大成人再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个纨绔子弟,这才更符合大家传统印象之中关于他的人生剧本的定义。
但是,为了让大家想茬了,上天让他爹王曼早死了,甚至让他哥哥也早死了,把王莽直接变成了王家王曼那一脉的顶梁柱。
父兄早逝对于王莽来说有什么影响呢?那些说没什么影响的朋友肯定都是没在大家庭生活过的人。父兄早逝实际上就直接斩断了王莽与家族长辈的情感枢纽,举个例子,大家想一想,是你向你叔叔或姑姑借钱容易一些,还是你爸向你叔叔或姑姑借钱容易一些呢?另外,父兄早逝其实也标志着王莽一家在王家这个大家族之中是要受很多白眼和窝囊气的,也基本上吃不到什么大的家族红利,因为强食弱肉的人性比比皆是,家族内部也不是什么人性之外的地方。
但是即便大户人家的孤儿寡母一般都过得比较惨,王莽的母亲还是一个很有骨气和见识的女子,她秉着“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高超觉悟,一直省吃俭用地坚持送王莽和同族的孩子一起接受教育。
也正是从小生活在这种反差极大的环境之中,让王莽心里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要想拿到那些光鲜亮丽的东西,必须要靠自己的实力去争取。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啥都可以崩,但自己的人设一定不能崩,否则自己真的一无所有了。
所以,大家不要怀疑,王莽这一辈子欲求欲取的法宝其实就是一个东西——打造人设相当到位。
王莽长大后发现,他的姑姑王政君已经当上了皇太后,他的表哥刘骜已经当上了皇帝,他们老王家满门侯爷、遍地公卿,其他那些同族的兄弟也是一个个人模人样的,只有他们家依然十分寒酸。
这让王莽内心充满沉重的失落感,但他没有破罐子破摔,没有到处去发泄自己的怨气和怒气,而是更加谦虚谨慎地克制自己、表现自己。因为这孩子打小就知道,自己这种状况是没有资格发牢骚的,一旦被大家认定自己是个牢骚满腹的窝囊废,那自己和自己家就再难有出头之日了。
因为寒酸,所以自己得更有志气;因为贫苦,所以自己得更加勤俭;因为卑微,所以自己要更加努力学习本事;因为低贱,所以自己要更加谦恭有礼。
是不是看着特别励志?但是大家别高兴太早了。有些好东西也是过犹不及的,王莽最后就是这种自我励志有点过头,以至于走火入魔了,才成为了人人唾弃的汉贼的。
在王莽确定了“要改变世界,先做好自己”的先进思想之后,他通过孝顺、稳重、谦逊、恭敬、节俭、有才等一大批优秀品质迅速使自己成了西汉当时的优秀青年,而且还是那种不招人妒忌的优秀青年。什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才高于世,众必毁之”,那对王莽来说根本就毫无影响,我王莽必须是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万人迷。
他孝敬老母和寡妇嫂嫂、伺候叔伯、团结兄弟,包括在外面交朋处友,永远都是脸上洋溢着温和的笑容,谁都没法从他身上看到一丁点负面情绪。
他对长辈做到了什么份上?只要家族里哪个长辈病了,你一定就可以看到王莽忙碌的身影,而且是那种无怨无悔、义不容辞的忙碌。这一招让他的人生最后赚得盆满钵满。
比如他大伯王凤病了,他衣不解带地伺候了几个月,连脸都没洗过,最后把权倾天下的王凤感动得无话可说,直言王莽比他的亲儿子还孝顺。
王莽还很会聊天,立马把话接过去,恭恭敬敬地说:“大伯,瞧您说的,俺爹死得早,您不就是我亲爹吗?”看看,王莽这孩子会来事不?
后来,王凤在临死前终于动用了自己的人脉关系,把这个孝顺的侄儿送入了官场,先在黄门郎这个岗位上实习,不久就被提拔为射声校尉。
走上仕途的王莽开始迫不及待地要放飞自我了吗?没有,人家还只刚刚完成一个小目标,不会这么耐不住性子的。
后来他叔叔王商(王家大司马之一)病了,王莽又是一通劳心劳力地伺候,最后把王商感动得主动上书汉成帝,要把自己的一半封地分给王莽。
随着王莽的好名声不胫而走,在那个特别需要孝顺方面的道德模范的年代,汉成帝也被“感动”了,将王莽封为了新都侯,骑都尉兼光禄大夫侍中。这两个岗位大家不要小看,一个是中央卫戍部队羽林骑的军官,一个是中央办公厅尚书台的办公室主任,都是核心岗位。
此时,王莽可以算得上是西汉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了。但是,王莽是真的稳得住,人家一点都没有显露出任何“暴发户”的坏毛病,一直谨小慎微地做自己的西汉大好人。
他工作上认真负责,还经常加班加点;为人谦恭有礼,见谁都是一脸笑;工资也基本不动,都拿出来结交名士,资助朋友,甚至还变卖自己的马车去赈济穷人搞慈善。
儒家思想中,日行一善便是难能可贵了,像王莽这样日行N善,要是再不火,那都没天理了。慢慢地,王莽成为王家二代之中的头牌,口碑名气甚至压过他的诸位位高权重的叔叔们了。
大家也别羡慕王莽,人家确实在照顾大众口碑这方面做到了极致。
比如王莽的哥哥留下了一个孩子,叫王光。王莽不光将其视如己出,还经常以家长身份去慰问王光的老师、请王光的同学吃饭,把自己的亲生儿子和他的老师、同学都在一边。
比如王莽的儿子比王光大两岁,率先到了结婚的年龄,但是王莽表示,你别急着结婚,你大伯的儿子还没长大,你再等两年。两年后,等王光也可以结婚了,王莽才让他们一起举办婚礼。并在婚礼现场,现身说法地先主动离开给老母亲喂药,把所有参加婚礼的人都感动得眼泪汪汪。
王莽这种“感动西汉”的人生操作,让大家逐渐习以为常地把他当成了一种精神标杆,与至善至纯等美好情怀绑成了一块。
但是,王莽真的就是这么至善至真吗?其实并不见得。他也坑过人,还是自己的亲人。一个就是他的表哥淳于长,一个是他的小叔叔王立。
王莽坑淳于长主要是因为淳于长在王家的二代弟子中发迹早、呼声高,一直比他更有希望接替王家垄断的“大司马”一职。具体过程就不在此赘述了,主要就是淳于长犯了事,王莽在跟叔叔王根通了气之后,到姑姑王政君那里告了黑状,逼得原本有心放淳于长一马的汉成帝把淳于长给杀了。
王莽坑叔叔王立是因为王立当时是王家仅存的上一辈人,且因为王立平时生病较少,没有什么机会让王莽去照顾他,两人感情不深。所以王莽故意让人弹劾王立,让其告老还乡,在王政君死死地护犊子时,毕竟是最后一个老兄弟了,王莽哄她放手,让王立避避风头。然后在王立回到封地后,果断把王立给安排了。
王莽在坑死表哥淳于长后,就顺利从叔叔王根手里接棒“大司马”一职,时年38岁。
更高的位置、更大的权力,自然更利于王莽发挥道德模范的力量。他一如既往地做好事,一如既往地与人为善,一如既往地孝敬家人,搞得一时间西汉朝野上下全是狂热而又坚定的“莽粉”,这些“莽粉”是王莽后来篡汉的强大推手。
这些“莽粉”之中,尤其是王莽扩招的那些太学学生,简直就是无坚不摧的大利器。他们早已把王莽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和人生偶像,但凡听到一些对王莽不利的消息,就自发举行什么万民请愿,那是相当恐怖的。
那些知识分子虽然对背后的情况啥也不了解,但奈何他们读书多,完全放开了打嘴炮,那确实是一把好手。关键这种人你还不能随意进行暴力镇压,所以很多时候只能给他们让步。
讲白了,王莽最后能够无往而不利,就是因为他掌握了当时最大的流量和流量背后的舆论导向。
汉哀帝刚刚继位的时候,王莽已经看出了这小子与他们老王家不对付,于是提出辞职回家避避风头,看把京城上下给急得?最后汉哀帝表示自己没有王大司马站在旁边都无心听政了,才挽留了王莽,把这事平息了。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发现,王莽都几十岁的人了,好像还从来没有公开发过火,他难道真的就没有一丁点怒气吗?泥菩萨还有几分土性,王莽怎么可能没有一丁点怒气呢?他也发过脾气,都是在汉哀帝当政时期。
一次是汉哀帝想把自己奶奶和母亲的尊号改成正儿八经的太皇太后、皇太后,被王莽怒斥制止了,扯淡吧,你小子是我们王家人扶上来的,现在想做你亲奶奶、亲妈的孝子贤孙,门都没有。
还有一次是汉哀帝把他奶奶傅太后的座位安排和王政君并排,借此试探王政君等人的反应,又是王莽一顿破口大骂:“傅太后本是一个藩王的侧妃,好意思和我姑姑坐一排,你们还要不要点脸?”
王莽这两次发火其实也是很有讲究的,一是做出了在努力维护礼制的样子,一是在讨他姑姑王政君欢心,咱谁也不认,就认我姑姑,谁冒犯我姑姑我就跟谁势不两立。
后来,随着汉哀帝在最高权力博弈之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王莽干脆以退为进,彻底撂挑子走人了,回到自己的封地新都去了。咱啥也不干了,一心一意去赚取自己好名声去了。期间,他的二儿子王获杀死了一个家奴,王莽逼得他儿子以命偿命。再次把周围百姓感动得一塌糊涂。
再后来,在汉哀帝任期内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天象示警”的情况,于是几十万人举行大游行、大请愿,说老天生气是因为朝廷罢黜了王莽,要求汉哀帝快点把他们的大好人王莽召回京。
汉哀帝迫不得已,只得重新征召王莽回京城侍奉王太后,但没有恢复其官职。
可是,转过年来,汉哀帝就去世了。他去世前把权力交给了他的男朋友董贤,但是这个董贤根本就不是一个干大事的人。在王政君威逼之下,乖乖地交出了传国玉玺,还被王莽借帮助他为汉哀帝治丧的名义从他手中夺走了军权。
董贤最后意识到了自己要下线了,吓得连滚带爬地跑到王莽府中求放生,但王莽表示,先帝还在下面等你谈恋爱呢,你活不了了。
此后,大权重新回到了王政君和王莽姑侄手中。王政君任命王莽为大司马,王莽还来了一个历史上最常见的“三请三让”才故作难为情地就任大司马兼录尚书事。
其后,九岁的汉平帝登基,由王莽代理政务。
这个时候,王莽的真实嘴脸开始慢慢暴露出来了。他先是利用王政君年纪大了,故意大事小事往她那里汇报,搞得王政君烦了,直接跟他说,以后有什么事你自己做主就行了;然后,就是坑死自己当时唯一在世的叔叔王立;然后在朝廷各个重要岗位安排自己的亲信,就连以前那些受冷落的贵族和落魄皇族,他也通过各种方式拉拢。
到最后,大汉王朝的朝堂几乎就成了王莽和他的那些“莽粉”官僚唱双簧的地方了。下面的人使劲请求给王莽加官进爵,王莽再义正言辞地拒绝,下面的人再大义凛然地坚持,王莽再拒绝……直到动静越闹越大,王政君亲自批示同意为止。
靠着这屡试不爽的一招,王莽在八年之内完成了从大司马—安汉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的层层递进。这中间的过程很繁琐,限于篇幅,暂不一一介绍了,但其用的招术大致就是前面说的引导舆论和制造舆论,把舆论和若有若无的天命结合到一起,造成他是在逼不得已地顺应天命的假象。比如他在当假皇帝时,就安排了多次天意流传和民间请命,全国上下到处要求要让王莽这个假皇帝变成真皇帝,最后王莽不得已只好顺应天命,自己当皇帝了。
以上便是王莽篡汉的简单过程,发生时间为公元8年,王莽时年54岁。
由于第一部分就干掉了将近5000字,所以后面尽量言简意赅一点。直接上结论吧!
首先王莽绝对不是一个什么穿越者,他的很多行为和逻辑其实都是在走复古路线。我们现在经常说人心不古,就说明很多复古的东西放到某一个时代都是有新意的。所以大家不要脑洞大开地说什么穿越之类的话,有些时候,怪力乱神之类的事情之所以让我们觉得那么合理,其实只是我们的认知有限,对于一些超出我们认知的东西,我们通常都喜欢归结于那些玄乎其玄的力量,比如鬼神。
其次王莽也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君子,他其实是逐步被自己内心的欲望所黑化的。有很多人将王莽称为“西汉岳不群”,其实从王莽的一生来看,也不算冤枉他。但是我更愿意相信一开始,王莽并不是给自己选择一个戏精剧本的。大家不要觉得演一个好人是很容易的事情,如果你心里没有一定的善念,你处处去演一个好人看看,看不把你累成精神分裂?更何况是像王莽这样严丝合缝地演几十年?以前的王莽是真孝顺、真友好、真谦恭……但是随着他从自己这种好人设上得到的东西越来越多,他开始黑化了,因为他想要一些他不该要的东西了,比如说皇位。
最后王莽也不是一个什么邪恶教主,虽然王莽行事逻辑跟传教士有点类似,先发展信徒,然后利用海量信徒的力量无往不利。但是王莽最后吸粉无数其实最开始没有什么别有用心的设计,他就是觉得他在生活面前别无选择,只有做个好人,才可能有更多的机会。却没料到,他在这一方面做得太极致了,好人设带来的虹吸效应是他自己都始料未及的,以至于他后来几乎是有求必应,所以他才步步试探,看看自己能不能把这条路也走到极致,让自己成为众望所归的天子。
那么,王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其实这是没有一个固定答案的。答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去动态地评价一个人。
一个人,总会在某个特殊的节点、特殊的位置,随着环境渐渐的也变了。尤其是很多大人物,几乎都是被不同时间点上的自身势能推向了一个远离自己初衷的地方。
比如后世著名的汉贼曹操,他一开始就想篡汉吗?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曾经说过,他最初的梦想不过是死时碑上能刻个“征西将军曹侯”就心满意足了。但是,后来呢?他是怎么说的?没有我曹操,天下不知有多少人称孤、称王,你们感激我还来不及,凭什么反对我?
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王莽最开始一定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正人君子,如果说他前几十年都在装,我还真不信,纵观几千年历史中,还真没见过谁能一装就是四五十年的人。
退一万步讲,就算王莽从一开始就在装,他能毫无破绽地装几十年,我也愿意承认他是一个真正的君子。装了几十年的伪君子和真君子其实有什么区别呢?
后期,王莽逐渐变成一个人人唾弃的奸贼,大家也不要诧异。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做好人做到有点走火入魔了。因为长期做一个好人,让他变得无往而不利,他有点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了,他想挑战一下自己的终极欲望。
这其实不难理解!一个人对于一些长期让自己受益的事物是没有太多抵抗能力的。举个例子,很多码字的人赚到了钱,而且一直在赚钱,他一定会想方设法去挑战一下自己,看能不能成为一个名利双收的大文豪。这是人性限制了的。
不展开说王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因为后面在不同的场合,还会经常与他碰面的。
在当下,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那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相信很多人都被这句话激励过。但是今天我想奉劝一下大家,不要过于执着于这句话背后的极致思想,其实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是“没有更好,只有刚刚好”的。
做人做事千万不要轻易去追求极端!女人爱美还讲究“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施朱则太赤,施粉则太白”,哪有什么极端的标准可言?很多事情都是做到恰到好处就很完美了。
就像王莽做个道貌岸然的君子一样,如果他选择在位极人臣的时候就不再进一步去试探了,那他大概率会被当作正面形象而青史留名。可是一旦他越过了那道红线,想把皇位据为己有,那就注定他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和好名声。
很多事情到了一定程度,它的周围便是遍布雷池的,一不小心便会让人万劫不复的。举个例子,一门武功、一门学问,都是到了一定程度没办法让你进一步突破的,如果你还不能及时刹车,非要看看能否通过这门武功、这门学问成为一个霸主或者圣人,其实你已经走火入魔了。
我们在生活之中一定要对那些一直让自己受益的人和事保持警惕。那些隔三差五让你受到伤害和损失的人和事,因为受伤时那种痛感会强迫你去思考和冷静,反而不那么让人上头。恰恰是那些让自己一直受益的人和事,最容易让一个人膨胀和迷失。
一个没有什么节制力和判断力的小孩,是不是遇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最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吃撑?
一个靠写作成为人生赢家的二流作家,是不是容易产生一种自己就是一个即将出世的大文豪的错觉?
一个曾经靠倒卖资源而赚得盆满钵满的商人,是不是容易觉得做生意就是人生最好的出路?
很多时候,我们是很容易被一些偶然的成功蒙蔽双眼的。因读书而崛起的人,永远不会说“读书无用”;因做一个好人而获得善报和尊重的人,永远不会怀疑“善有善报”……这些道理都是相通的。
当然,我们在解读王莽这个人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学以致用。生活之中,不可能会出现第二个王莽,但是绝对会出现和王莽类似的人,比如说,当下的那些公知大咖,他们其实就是在像王莽一样,裹挟着自己的粉丝,也裹挟着自己的欲望。
通过打造人设去获取流量,再通过流量去获取利益,这已经是屡见不鲜的事情了。但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史上,将这一招玩到极致的,确实是无人能与王莽媲美。就冲这一点,王莽这个人就冲我们多思考几分钟。
我们现在有很多小年轻就跟王莽时期那些太学生一样,涉世未深,啥也不懂,一天到晚跟着自己的情绪和自己的偶像到处乱起哄,这其实是一件相当可怕的事情。我们别看“王莽篡汉”过程那么复杂,其实归根到底,它就是一起严重的舆论事故。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卷入这样的事故之中去呢?总的来说,充实自己、塑造更理性的自己是王道。然后,在为人处事上要学会去慢慢积累一些甄别善恶是非的经验,比如工作上用人尽量用那些不怎么出错的人,别管他是不是刻意装出来的,因为工作最终是利益为导向,你管他装还是不装,跟你有啥关系,他能装出好结果就行;比如生活之中尽量不要结交那些看上去很完美的人,水至清则无鱼,因为生活最终是以情感为导向,那些看起来很完美的人,一般都是装出来的,你结交他们就容易上当受骗,就容易情感受伤……
讲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是一点,大家永远不要觉得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可以办到的,一定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别走着走着就心里没点逼数了。就像王莽一样,本来只是靠做个好人来安身立命或者升官发财,却因为一切太顺利了,最后甚至觉得做个好人可以逆天改命、为所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