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悠久历史的积累,产生了大量经典古籍。加之文言文言简意赅的特色,由此给我们带来众多的成语。这些成语以四字居多,也有字数更多的。当然可能有些人会有一些误区,认为成语只是四个字。这里列举一部分《古文观止》中出现的成语以及原文内容。
一、多行不义必自毙
出自《古文观止·鄭伯克段于鄢》。
原文: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翻译:郑庄公说:“姜氏指定想要,怎么才能避免由此带来的祸害。”祭仲回道:“姜氏怎么可能会满足?不如早做打算,不能让由此带来的祸害蔓延开。一旦事态拓展,就很控制了。蔓延滋生的草尚且难以彻底铲除,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郑庄公说:“不道德事情做多了的人,一定会自取灭亡。你就等着瞧吧。”
含义:全文内容,郑庄公彻底阐述了一个道理:“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他不断满足公叔段的欲望,先是封他在京邑,这是一座规模远超规制的大城。有了这座大城作为基础,公叔段大肆扩张土地,积攒粮草,整顿军队。有了自己母亲姜氏作为内应,公叔段觉得时机成熟准备进攻郑庄公。直到这时,郑庄公才开始反击,派人击溃了公叔段。
可能一开始郑庄公就看出这个弟弟难成大事,所以一直满足他,让他们慢慢膨胀。等到他出手以后才进行反击。这样不至于落得一个谋害弟弟得恶名。
启发:对于我们来说,觉得里面蕴含的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就是:“一个人的欲望应该和能力相匹配,不要好高骛远,定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否则只会一事无成。”
二、肉食者鄙
出自《古文观止·曹刿论战》
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
翻译:齐国准备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面见鲁庄公。他的同乡劝说:“有权位的人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去呢?”曹刿回道:“有权位的人见识浅短,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就觐见鲁庄公。
含义:当时的情况是,鲁国在军事实力上远不如齐国强大。若是不用一些战术,直接与齐国正面对攻,胜算极低。而曹刿之所以说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能是担心鲁庄公不懂得变通,直接正面对抗敌军。所以对鲁庄公连续三次发文,靠什么去打这一杖。直到听到鲁庄公回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个回答后,他才觉得可以凭此一战。这个核心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得民心。”
到了两军对垒后,又靠着等齐军战鼓响了三遍后,才让鲁庄公下令擂鼓进攻。结果是弱小的鲁军大败齐军。
启发:每个人因为自身学识、财富、家庭、地位等因素的影响下,看待问题的角度和高度完全不一样的。这些因素中,一些是无法改变,比如出生的家庭。但是学习绝对是一个提高自身认知能力最好也是最容易的途径。
三、唇亡齿寒
出自《古文观止·宫之奇谏假道》
原文: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翻译:晋献公再次借道虞国攻打虢国。宫之奇劝诫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一旦虢被灭,虞国必然也会灭亡。之前晋国已经借道过一次,怎么还能有第二次呢?谚语有云:‘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这正是说的虞、虢两国的现在的情况。”
含义:弱国无外交,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虞、虢两国在晋国面前都是待宰的羔羊,只是一个先后顺序的问题。
启发:对于弱势的一方更加应该团结在一起,相互之间算计对方,只会加速成为那些强者手中的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