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初次见面,彼此往往是客气的问道:“您贵姓?”对方回答免贵姓什么什么。
何为“姓”、何为“氏”?姓与氏是一回事吗?对此进行了反复探讨。
姓氏产生于古代,是姓与氏的合称。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命之土。”
《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性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不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可见,在上古时代姓与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姓,是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沿袭下来的表明家庭系统的族号。起着“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的作用,是家庭的称号——同一个姓就是同一个族。
氏,是姓的分支。同一姓族的人,由于子孙繁衍、迁居各地,身份职业的变化等,由一个祖先生的后代子孙便逐渐分为一些支别,每支另有一个称号,这就是氏,如商人姓子,后分为宋、殷、时、来等氏。
宋朝刘恕的《通鉴补记》注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战国秦汉以后,姓氏不别,或言姓,或言氏,或兼言姓氏。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氏族”:“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
《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以至后来所说的姓氏,专指姓。如,张氏即为姓张的。
据统计,中国人见于文献的姓有5662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这还不包括四字姓和元清时移居中原的蒙、满族人译改的姓。此外,边疆少数民族的姓也未计算在内。
中国人如此众多的姓归结起来,其来历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母系氏族社会,“女生为姓”
由于在早期母系氏族公社,人们依母亲的血统确定关系,再加上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以“女”字旁的字为姓的居多。如,“姚”、“姜”、“姬”等,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生为姓”的反映。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子上升为主要劳动力,出现了父系社会,于是妇女又从“姓”称“氏”了。特别是旧社会妇女有姓无名,通常在父姓前加上夫姓作为称呼。如,赵王氏,即夫姓赵,父姓王。
二、有的以出生或祖先居住的地名为姓
传说上古时代伏羲氏住在东方,其后代便姓“东”或“东方”;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春秋时代住在西门、西宫的,也都以居住地点“西宫”、“西门”为姓。
三、以祖先的封国名为姓
周公旦的儿子被封到邢国为邢侯,他的后代便姓邢。古代以国名为姓的例子还很多,如:“夏”“商”“周”“齐”“鲁”“吴”“楚”“郑”“陈”“宋”“魏”“韩”“赵”“燕”“秦”等。
四、以封地、采邑名为姓
周武王封蔑到单邑,他的后代便姓单;周昭王的庶子食采邑于翁地,因而姓翁;周武王封造父到赵城,他的后代便姓赵,“欧阳”这个姓,也是春秋时代因封地而来的。类似来自祖先封爵的姓,又如:王侯、公孙等。
五、以祖先的官职为姓
比如,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和司寇,他们的后代便以这些官职名为姓;周朝有乐正和贾正这种官职,其后代便姓:“乐正”和“贾”。
六、以天子赐氏、死后追谥号、庙号为姓
古代皇帝给予弟子或臣子赐姓氏,被赐者作为姓传之子孙。皇帝死后追谥庙号,宗庙的牌位上就写这个号。周惠王死后追谥为惠,他的后代即姓惠,汉武将娄敬向刘邦献计有功,刘邦封他为建信侯,赐姓刘。
七、以避讳或某种原因改姓
春秋时代齐襄王法章的后代本姓田,齐国被秦国灭了,其子孙不敢姓田而改姓法。明末张采,博览群书,为人狂傲,改姓金,名圣叹。
还有的姓来自祖先的职业,如,卜巫、
史陶等姓。
另外,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复杂化,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译音,有些姓是自造。如,匈奴首领单于与汉通婚后,他的子孙来到中国便姓单于。
如今姓氏只成了一个人的标号。文艺界中有些人用笔名、艺名便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