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3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宣布,猴痘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这是世卫组织向全球发出的最高等级的公共卫生警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该病主要流行于中非和西非,但今年5月以来,欧洲、北美等非猴痘流行地区多个国家报告多起猴痘病毒集群病例。数据显示,已有75个国家和地区报告超过1.6万例猴痘病例。6月24日,中国台湾报告了猴痘确诊病例,这也是本次疫情中,输入中国的首例猴痘病例。目前,暂无在内地、香港和澳门发现猴痘病例报告。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通过微博发文表示,猴痘由于传播方式的限制,其传播速度、波及的人群范围,远不会像新冠肺炎病毒一样在我国造成大规模流行。
01
什么是猴痘?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类似天花,但病情较轻。
02
猴痘传播的三个环节
1
传染源
猴痘病毒在自然界主要存在于非洲的啮齿类动物(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体内。灵长类动物(猴、黑猩猩、人等)接触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后也会感染。感染了猴痘病毒的动物和猴痘病人是该疾病的主要传染源。
2
传播途径
1.动物传人。猴痘病毒主要通过动物传播,人直接接触受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皮肤或黏膜损伤部位,都可以发病;食用烹饪不当的感染动物也是“动物传人”的风险因素。
2.人际传播。密切接触传播:密切接触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皮肤损伤部位或被污染物品等可造成传播;呼吸道飞沫传播:通常需要较长时间面对面才可能发生呼吸道飞沫传播;母婴传播:猴痘病毒可能经由胎盘或生产期间的密切接触发生母婴传播;性传播:研究发现已有猴痘病例中多数传染关联性行为,其中男男性接触者的猴痘感染风险最高。
3
易感人群
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我国1981年后出生的人)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
03
猴痘的临床表现
该病的潜伏期为5至21天,多为6至16天,感染期可分成两个阶段。
1
发病期(0-5天)
发热、剧烈头痛、淋巴结肿大、背痛、肌肉疼痛、重度疲乏无力;
2
皮疹期(出现发热后1-3天内)
出现不同阶段的皮疹,经常从面部开始,然后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病变数量从几个到几千不等。皮疹的变化从斑丘疹(底部扁平的病变)到小水疱(充满液体的小疱)、脓疱,疱疹和脓疱疹多为球形,直径约0.5-1厘米,质地较硬,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从发病至结痂脱落约2-4周。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
04
猴痘的预防措施
01
正在疫情国家旅行居住人员
需关注所在国的猴痘疫情信息。避免接触啮齿类和灵长类动物(包括动物的血和肉),食用前必须彻底煮熟。如果必须接触猴痘病人,应避免身体密切接触,避免与可疑感染者发生性行为,避免共用生活用品(如床上用品、衣物等),照看或探视病人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一次性乳胶手套、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隔离衣等)。注意做好手部卫生,及时用肥皂、洗手液等在流动水下洗手。
02
近期已回国和将回国人员
近期已回国人员需注意自我健康监测,若在国外有过可疑动物和人员或猴痘病例的接触史和暴露史,可主动联系当地疾控机构进行咨询和报备;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境外旅居史,以协助诊断和治疗。即将回国人员除注意上述事项外,入境健康申报时需配合海关主动报备。
03
近期计划出国人员
需密切关注目的地国家的猴痘疫情,尽早了解猴痘预防和治疗的相关知识,如避免接触啮齿类动物和猴痘病人,避免与病人共用物品,避免与可疑感染者发生性行为,做好个人手卫生,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皮疹等症状及时就医等。
04
国内其他一般人群
目前,暂无在内地、香港和澳门发现猴痘病例报告,也未发现感染动物,一般人群暂无感染风险,如发现猴痘输入病例,主要在其接触者中存在一定感染风险。医务人员接诊皮疹病人时,如发现其21天内有猴痘报告病例国家旅居史,需考虑猴痘的可能。在为疑似或确诊猴痘病人提供诊疗服务时,需做好个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