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白居易《潮》
潮起潮落是一种自然现象,发生于每日的清晨和傍晚。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潮汐。
那潮汐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这些退去的潮水又去了何处?
我国研究潮汐的历史非常的久远,《山海经》中就曾有潮汐的记载,并明确指出其与月球的关系,另外,王充所著《论衡》一书中也有 “涛之起也,随月升衰”的论述。
古人把白天的潮涨潮落称之为“潮”,夜间的则称之为“汐”,如此便有了“潮汐”这个词。而关于潮汐的形成,早在唐代就有了非常详细的解释。
唐代天文学家窦叔蒙经过对潮汐的观察和研究,写下了《海涛志》一书。
《海涛志》的主要内容就是阐述潮汐的形成原因,窦叔蒙认为潮汐和月亮之间的联系非常的紧密,它们会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作用。
通过观察,古人发现每月的初一、十五前后三天都会发生一次大潮,而每月的初八、二十三左右则会有一次小潮。
将时间线拉到现代,人们通过对潮汐的研究发现,潮汐其实就是在太阳和月球两大天体的引力作用下形成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在这个周期内,潮汐又可以分为半日潮、全日潮和混合潮三大类。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也非常的简单,地球的一边涨潮,它的相对面就是在退潮。
地球海水的总量基本是维持不变的,一边潮起,另一边就会潮落,而潮起潮落又带动了潮流,让整个海洋环境都得到了有利的发展和改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还形成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潮汐能。
潮汐能就是海水在周期性涨落运动中所产生的能量,这种能量又分为水势能和水动能。这两种能量都非常适宜发电。
虽说潮汐能的蕴藏量十分可观,但是并非所有的海岸边都能进行潮汐发电,它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
以我国为例,中国海岸线长达3.2万公里,但是潮汐能分布不均,东海沿岸潮差最大,黄海次之,南海,渤海最小。
其中潮汐能最为丰富的则是钱塘江口,其次为长江江口,从地区上看,华东沿海一带的潮汐能最为丰富,占据全国可发开的潮汐能8成以上。
抛开对潮汐能的利用不谈,近些年来一些科学家称,潮汐现象会导致地球自转周期将逐渐变慢,然而有意思的是,地球自转速度却一直在加快。
其实月球和太阳共同作用产生的潮汐现象对地球带来的制动影响非常的微小,就算有,也需要成千上百年才发生一点点变化。所以我们目前根本不需要担心。
值得一提的是,地球自身发生的变化,对其自转影响反而比较大。比如说,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的融化,海平面的上升等现象,都会造成地球加速。所以爱护地球环境才是我们当前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