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墨西哥曾委托鉴定机构,对英国超市的蜂蜜产品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超市里11款蜂蜜产品中,有10种都涉嫌掺糖造假
我国的老百姓,也同样被假蜂蜜所深深困扰着,这些假蜂蜜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何鉴别也鉴别不出来呢?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蜂蜜》给出的定义:蜂蜜是由蜜蜂采集植物蜜腺分泌的汁液,经酿造酿制成熟的天然甜物质。根据实验检测,一份天然蜂蜜当中,60%~80%都是人体容易吸收的葡萄糖和果糖。
除此之外,蜂蜜中还含有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多酚类化合物等成分,研究表明,这些成分不仅可以祛痰止咳、补脾益肾,还能改善睡眠、促进新陈代谢,最终达到增强免疫力的效果。
蜂蜜如此美味如此有营养,自然会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蜂蜜的市场规模达到51.5万吨,人均蜂蜜的消费量达到0.24kg/人,并且这一规模还在不断地增长。
但是自从全球变暖后,蜜源植物开始遭到严重破坏,蜂蜜也因此开始大量减产,所以价格便持续走高。不法商家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利润,便铤而走险开始了制假蜜的道路。
❶
根据最新国家蜂蜜标准GB 14963—2011,任何添加了淀粉类、糖类、代糖类物质,以及防腐剂、澄清剂、增稠剂等工业产品的蜂蜜,都属于假冒产品。而目前市面上已被发现的制假手段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制假蜜。这类的假蜂蜜,往往由糖浆和色素勾兑而成,最常见的勾兑原料就是白糖、红糖和白矾。
而具体的操作手法也很简单,首先将白糖放在烧开的水中煮化,接着加红糖并搅拌均匀,等红糖完全溶解后加入白矾,最终便能得到一种淡黄色浓稠性液体,最后再适当加上一些香精,就可以以假乱真了。
第二种,掺假蜜。这种方式就是在劣质蜜中,添加水、色素、香精以及糖浆,勾兑成价格更高的优质蜜,说白了不过就是“以次充好”。
早在2010年,央视的《每周质量陈述》栏目中,就曾揭露过浙江怡康蜂业有限公司,用果糖掺假来降低成本的违法行为。事后央视记者,为了让消费者了解这些用于掺假的果糖的真实面目,又来到了专门生产“果糖”的工厂——杭州紫香糖业有限公司。
相关人员告诉记者, “果糖”又叫“果葡糖浆”,主要原料是加工大米时的下脚料,也就是碎米粒,想要制得果糖,需要先将碎米粒研磨成浆,再通过液化、糖化、脱色等步骤加工即可。
可问题是,这些碎米粒不仅很多不新鲜,甚至爬满了米虫,因此可以说,生产出的果糖存在很大的食品安全问题。
最后一种方法就更丧心病狂了,既然蜜蜂采集不到足够的自然花蜜,养蜂人便想出人工喂“蜜”的方式,来保证酿蜜的正常进行。
然而养蜂人给蜜蜂喂的“蜜”,其实就是白糖或者糖浆。这样一来蜜蜂要做的,就是将白糖或糖浆搬到蜂巢中,存储起来即可。虽然通过这种方式得来的蜂蜜也是假蜜,但是它在口感或者色泽上,与真蜜的差异并不明显,但在营养价值方面,却与真蜜有着天壤之别。
❷
网上流传最广的鉴别方法,叫做筷子拉丝法。这种方法声称,用筷子将蜂蜜挑起,真正的蜂蜜能拉出细长的丝,且丝断自动回缩呈球状的为上品。但网友曾经做过相应的实验,结果表明,用白糖熬制的糖浆,同样能拉出漂亮的丝来,就更别提添加了部分真蜜的假蜜了。
还有一个鉴定方法叫做纸巾实验。这项实验也很容易操作,只需将蜂蜜和白糖水,滴在一张白色面巾纸上,然后观察,面巾纸被打湿最严重的就是白糖水。
但其实,这种方法绝对是毫无意义,且具有误导性的错误方法,因为这项实验,只能判断出待测蜂蜜中含水量的多少,并不能检测出真假,而只要我们将白糖水调至适当的浓度,照样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
最后,一些人提议从蜂蜜是否结晶入手。他们认为结晶的蜂蜜就是好蜂蜜,反之就是不好的。但实际上,这也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
要知道蜂蜜中结晶的是葡萄糖,果糖并不会结晶,因此含葡萄糖多的蜂蜜易结晶,含果糖多的不易结晶,又因为蜂蜜的成分十分复杂,其最终的结晶临界温度和结晶状况也千差万别。所以,根据蜂蜜结晶与否,来判断蜂蜜的真假好坏,也是不科学的。
❸
这是因为在我们国家,只要蜂蜜的单项指标,比如糖类、糠醛等符合标准,那么这份蜂蜜就是合格的。这就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一些商家就根据国家标准,来调配自己产品的各项指标,最终的产品自然可以轻松通过检测。
所以要想真正地取缔,市场上蜂蜜的造假行为,最根本的是改变蜂蜜的检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