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和高中是我读书期间留下更多美好的阶段。
小学1-3年级在姥姥家、倍感宠爱。这段美好深藏心底,治愈一生。
高中三年懵懵懂懂,美好与忧伤共存。拥有着“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也遇到了可以惦念一辈子的朋友。但最终可以一直拥有的或许只有三两个。
我认为高中的美好在于:无论是遇到的人还是情感,都是坦诚的、真挚的、不遗余力的。
对于还有联系方式的同学,特别是在一个城市的,过节或是平时也会时不时地发个消息问候一下,愿身边的人都平安顺遂。
有些可能因为当时一直没有联系方式,处于失联状态。如果刚好有契机见到,那我会拿出高中时候的心境以及最大的诚意去见那些美好岁月里的同学。
即使并没有很熟,我也会觉得,嗯...那个时期认识的人都会很好的。高中滤镜。
就在前两天,我的高中滤镜被不好使了。同班同学过,但无交集。记忆中是一个打水会把全班同学的杯子都带上的男同学,瘦瘦的,有些流里流气的洒脱,从不把学习当回事,但是会鼓励别人好好学习。
早早地就给自己下了“不是学习那块料”的定义,他好像照着自己的定义继续了后来的生活。在我没有看到的十年里他辍学工作结婚生子,完成了这个年纪所有的事项。
原本三个人的聚餐,由于另一个人身不由己(被隔离了)变成了两个不太熟悉的人。
一顿饭一个半小时左右,有一半时间是耗时长。就是吃饱了,又不太好意思站起来走的那种感觉。
我平时还是比较喜欢听别人聊天或是听他们讲一些自己的故事,超级喜欢。但是那天我确实有点坐不住,我本来可以吃一盘梅菜扣肉的,吃了两块就吃不下了。
从坐下来的那一刻开始,我像是被推上了审判桌,从穿衣到胖瘦,(因为他的太太180斤,所以他告诉我太瘦了不好看,要吃胖一些,其实我想问他喜欢的是他的太太还是他太太的胖,但是我没有开口)。
从读书到工作,好像都没能让他满意,也不符合他给我的定义和标准。
他甚至认为只要他高考前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超越我。我并不否认别人的聪明和优秀,前提是不要灭掉别人的光。
聊天和吃饭,我选择了后者。既然话不投机,那就好好吃饭。
可能是我话不多,不怎么正视对方,抑或是他感觉我没有欣然接受他的点评,并赞许他独树一帜的见解。
所以他认为我不够自信,我说可能我只是表现的比较谦卑。这是我唯一为自己说的一句话。不否认、不辩解,不代表你说的都对。
聊到共同看过的电影,他会再三追问我,是不是没看懂,可能在他的认知里,我肯定看不懂。因为他看了好几遍才明白这个电影的意义。
我完全可以接受话不投机半句多的状态,因为跨越了十年的时间,遇到的人不同,经历不同,三观的塑造也不同。聊不来是很正常的。但是礼貌和尊重还是不可或缺的。
热情相见、体面退场。回到自己当前的生活中,继续前行。这才是相见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