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来侃那些刻上深深三国烙印的成都街巷。三国蜀汉大将张飞的谥号为“桓侯”,成都就有这么一条名为“桓侯巷”的巷子。相传这里面还有张飞之墓,这个说法是真是假?为什么考古人员却从里面挖出了少数民族相貌的陶俑,让他们“大吃一惊”?今天也让袁庭栋老师来解开谜团……
袁庭栋
袁庭栋,男,1940年生,四川绵竹人。巴蜀文化专家,资深“80”后,60年代的研究生,现代的成都“活地图”。1968年供职于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参与筹建巴蜀书社。已出版各类著述40余种,包括《张献忠传论》《巴蜀文化》《成都街巷志》等。
第29集 桓侯巷里桓侯墓 桓侯墓里是少数民族?
在成都的南门上,有一条很富历史人文气息的小巷子——桓侯巷。桓侯,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的谥号,因巷内有张飞祠,故得名“桓侯巷”。
在桓侯巷张飞祠背后一百多米的地方,曾有一个土坡坡,世代相传为张飞墓,在墓旁立碑“汉张夫子衣冠墓”,众人称其“张飞碑”。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据清光绪五年版成都地图显示,张飞衣冠冢与刘备的惠陵、关羽的衣冠庙正好构成三角形,象征着桃园三结义的情谊。然而,这个墓究竟是不是张飞的呢?
1966年,四川医学院(今四川大学华西校区)施工时曾触及墓门,挖出带有“玉恒”年号的墓砖。1981年5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该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成都市博物馆考古队(今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该墓进行发掘。
大家把这个墓一打开后,却惊呆了:墓中出土了数十件小型陶俑,但都是少数民族的样子。除了陶俑,还有金饰、镇纸、铜扣饰、青瓷罐等日常用品以及水田、水井、猪、狗、鸡等模型,并发现了“太康”“玉衡”“玉恒”等纪年砖,确定了该墓建成年代属于公元341年—347年李寿、李势统治成都的成汉时期。
西晋后期,大批流民入蜀,后在賨(cong)人首领李特、李雄率领下,起兵反抗西晋统治,于成都建立政权——成汉。公元304年,李特之子李雄称成都王,两年后称帝,国号“大成”建都成都。公元338年,李寿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成汉也是历史上两晋之际五胡十六国中第一个立国的。
这么一来,谜底也揭晓了:此墓是两晋时期成都少数民族统治者賨人之墓,与张飞并无关联。这个墓的发掘对考古的意义重大,是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成汉时期坟墓中规模最大的墓葬,记录了成时期政权的最重要出土文物。
虽然“成汉墓”多年以来被误传成了“张飞墓”,但其实这也侧面表达出后世对张飞的敬仰。今天的谜底终于揭晓,小小的一条巷子里竟藏着如此丰富的历史,也更体现出成都的历史文化韵味。明天,我们“袁庭栋侃成都”系列将迎来完结篇,千万别错过~
部分内容引用袁庭栋《成都街巷志》四川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