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南大学一名23岁在读学生,被破格聘请为教授级别的研究员,并获得100万奖金,成为中国最年轻有为的教授。
这名学生究竟做了什么,取得如此成就呢?
都说天才是孤独且与与众不同的,这话在刘路身上显现得特别明显。
刘路家的氛围如果用一个字形容,那就是忙。他的父亲是国有企业的职工,母亲是一名工程师,虽然忙,但是他们对儿子的关注并不比别的家长少。
一家人最常干的事就是互不打扰的看书,不过他们大多都比较有默契的选择理工科的书读,这样的环境使刘路对数学很感兴趣。
不过,在刘路看来,父母并没有给自己数学方面的遗传基因和教育,之所以自己能够在数学上取得成就,主要是因为自己对数学的关注和学习积累。
当其他同学还在为教科书上的三角函数头疼时,他已经开始自学高等数学的知识。
按理说,以他的基础,初高中的数学知识并不能难住他,但是他的数学成绩并不算好,只能说是中等,这是为啥呢?
不是因为他不会,而是他的解题方法总是与老师的不一样,或者解题步骤写的不规范。
对此,父母并没有责怪他,而是和他一起分析丢分的原因。他们耐心地告诉刘路,考试是按步骤给分的,其他学科的答题方式也是有规范的。他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有更好的氛围去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
刘路听进去了,高考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南大学的数学科学与技术学院。
进入大学之后,刘路成为同学们眼中的怪人。他总是一个人去图书馆,平时不玩游戏不聚会,不旅游也不参加社团,整天捧着本全英文的数学书写写画画。
他最喜欢干的事儿就是解难题,题越难,他越兴奋。大二这年,他碰到了数学中的一个百年难题——西塔潘猜想。
西塔潘猜想难倒了无数的数学家,甚至有人终其一生都没搞明白。但在刘路这儿,他仅用了一年。
2010年10月的一个普通的晚上,已经读大三的刘路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西塔潘猜想的论证方法。
后来刘路表示:自己思考那个命题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论证的念头,如果一定要总结的话,应该是归功于平时的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若是没有常年的学习和思考,也就不会有这一秒的灵光乍现。
刘路用英文写下论证的过程,而后以“刘嘉忆”的笔名投到数理逻辑方面的权威国际杂志《符号逻辑杂志》上。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数学教授看到他的论证成果后,表示豁然开朗,他给刘路写信说:“为你给出如此漂亮的证明表示赞叹和祝贺。”
2011年,他作为亚洲高校的唯一代表出席美国芝加哥大学举办的数理逻辑学术会议,并做了40分钟的报告。
此时,当美国芝加哥大学在得知刘路只是一名大三学生时,他们对他表现出无比的热情,他们向他提出了很多优厚待遇,只为将他招揽到美国。
为了让人才得到更好的资源和待遇,中科院三名院士联合向教育部上书推荐,请求破格录取刘路为研究生。
2012年,刘路被中南大学破格聘请为正教授级研究员。同时他与发现最大黑洞的美籍华裔天文学家马中佩等11人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奖杯。
但是,要想留住人才,单纯精神奖励是不行的。于是,中南大学以正教授的标准给予了他100万的成果奖金。
对于这笔钱,刘路表示会拿出一半用于改善自己的生活,另一半则用于改善科研条件。
现在,很多人担心国内的环境不利于搞学术研究,因而跑到国外,这就导致我们的人才流失。
从那个25岁的哈佛教授尹希到前几天突然声称自己解决了黎曼猜想的张益唐,我们吃的教训太多了。
正所谓不拘一格降人才,希望以后的学术界能够不以年龄、资历论人才,而是以能力。
2012年,刘路一下子火了,但是伴随而来的,就是各类质疑的声音。很多人都觉得他不够格做教授,就连当时的一位美籍华裔数学家也表示,刘路论证的西塔潘猜想在数学界中很冷门,即使解答出来,也没什么用处,只是运气好罢了。
刘路并未将这些质疑的声音放在心上,因为他知道这些话一点用没有,只是无聊者排遣负能量的方式罢了。
他继续沉浸在自己的数学海洋中,与各类数学难题过招。2013年,他再次发表论文,又一次轰动数学界,他成功让所有质疑他的人闭了嘴。
现在,33岁的刘路投的几篇论文都获得了 教授大拿的高度评价。对于未来,刘路表示自己会在40岁之前主攻数学,40岁之后会去做自己同样喜欢的心理学和物理。
刘路这样淡泊、稳重的性格正是因为父母的影响,正是他们的耐心沟通,才会让孩子更多地进行思考。由此可见,原生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
父母是引导孩子性格脾气的老师,而兴趣是塑造孩子的方向。从刘路的这一路经历可以看出,兴趣在他成功路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只要我们精心培育,正确引导,每一粒种子都能开成花。不过花有百样红,人与人不同。不要试图将孩子塑造成你想让他变成的模样,孩子的未来,各有各的精彩。
而且,每个孩子的花期不同,不要因为看到别家的孩子绽放就催促自家孩子跟着开花,有的花是需要耐心等待的。
(图片及故事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