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世界的北欧流行着“维京人”的传说,大家可能想到的是他们标志性的牛角头盔,莫名其妙的还有点小萌,但在这个虚构出来的牛角头盔之外,嗜杀才是他们的本性,他们有着仪式性的杀戮嗜好——维京人的传说里有一种“血鹰”的祭祀仪式,这种对战俘的处决为的是取悦诸神,带有宗教意味。
什么是“血鹰”?仪式过程如下:受刑人被紧紧绑住面部朝下背部裸露;行刑者在受刑人背后刻上一只展翅的鹰,受刑人的背部被剖开脊椎暴露在外,用斧头一根根劈断肋骨与脊椎的连接,与脊椎分离后肋骨一根根掀开形成“双翅”——这时如果受刑人还活着,行刑者会把他的肺部取出放在肋骨上,随着呼吸肺带动肋骨上下抖动,一只展翅飞翔的“血鹰”就完成了。
通常情况下,肺离开胸腔之后受刑者很快就会窒息而死,要是人没死全行刑者还会在“血鹰”上撒盐,让“翅膀”抖得更厉害……这事儿不能太细想,容易做噩梦!
读到这里你吓着了么?其实这只是流行于欧洲的传说。回到我们自己的故地,自殷商起我们的先祖是否表现得比“维京人”更仁慈一些呢?按逻辑说,如果我们的先人有着如同佛祖般割肉喂鹰的慈悲情怀,那么现在我们应当只是黄河中下游一个小小的方国而已,而如今我们如此辽阔的国土,绝不是是充话费送的。
公元1977年,陕西岐山周原考古发掘出一块甲骨,所刻文字破译后的意思是:“王祭祀大甲,册周方伯,先王保佑风调雨顺。”
要理解这段文字,我们首先要弄清其中“册”字的含义。一般而言,现在我们将其解释为籍册、册封之类的意思,其实这种含义已经是在春秋战国之后的事了。 甲骨文中的“册”是个象形字,在商代,它是一种祭祀的仪式,意思就是把用于祭祀的人杀死,然后剖开胸膛摆好,并显露出一条条肋骨,是不是与维京人的“血鹰”有点类似?
这段话明确显示周方伯被用于祭祀,也就是被杀了。史料记载,纣王的祖父文丁曾经杀过一个周方伯,就是文王的父亲季历。《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文丁杀王季”,《吕览》也记载“王季历困而死,文王苦之”。这片甲骨上的文字显示“册周方伯”,就是把周方伯开膛刨胸摆上了祭坛。
商人为什么如此地血腥残忍?讽刺的是,这反而是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文明形式,它涉及到彼时的政治正确性。殷商是一个巫祭盛行的国度,他们相信上天和祖先神灵主宰着人世间的一切祸福,而异族人的血肉则是奉献给上帝和祖先的最好礼物——甲骨文中的“祭”字,一座凸起的祭台上,用点表示的血液正在淋漓滴沥下来,就是一只手拿着肉块奉献于祭台。
商人用活人献祭的方法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是“卯”,这个字是人或牲畜被掏空内脏之后、对半剖开悬挂的形状,如同今天流水线上被屠宰悬挂的猪羊,事实上俘虏也确实常如牛羊一起被杀死“卯”祭,其他献祭方式包括奉献人牲的内脏、鲜血、头颅。加工人牲的方法有烧烤、滚煮、汤炖、风干等等,这些方式都有专门的甲骨文记载。
商人祭祀所用最主要的来源是羌人,他们被称作“人牲”。 商朝历史中一直都有拿西部的羌人祭祀的习惯,甲骨文有很多“用羌”的记载,无数片关于祭祀的甲骨都记载了商人“用”羌人男女和牛羊奉献神灵,甚至某次商王在祭祀中一次性宰杀奉献了三千名人牲和一千头牛。商人对杀人献祭有一个专门的动词——“用”。什么是“用”?
“用”按字形解,从“卜”从“中”,最早的意思很可能是经过占卜,刚好可以拿来祭祀了。这个“中”到底是“好”的意思,还是把人从中间剖开的意思,不在本文探讨范围之内。不管怎么说,一部商人的巫祭史,就是一部羌人的血泪史。
然而商人兴起于东方,他们统治的核心区在今日河南省东北部,他们如何才能掠得如此大量的人口进行祭祀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汉字——“周”。
周人一直都在向商人提供着羌人俘虏,史料记载亶父带领周族投靠商人之后,最主要的职责就是为商朝提供羌族人牲,而羌人却是周人的近亲,比如“姜”姓,它与“姬”姓本是同源的,这些历史被后来的周人刻意掩埋并忘却了。然而即便如此,自周从羌地迁至西岐后,除了古公膻这一代没事外,之后的季历、姬昌、伯邑考,连续三代都被商王祭杀。
回到文初提到的那段文字,“王祭祀大甲,册周方伯,先王保佑风调雨顺”,那么这个被商人“册”了的“伯”是谁?这个“伯”传统的解释是季历。
不过姬昌也是有可能的,只是史料记载姬昌最终活到了九十三岁。《左传》里说,各诸侯方国听说姬昌被囚禁了,于是都把自己捆来朝歌要求把他们也关进监狱,商纣感到姬昌颇得人心,压力之下继续关押会惹出众怒不得已只好放了他;《淮南王书》记载,姬昌的部下拿着玄豹、黄罴、青豻、白虎的皮子一千条去赎姬昌,纣王贪恋财货就放了他;《史记》也说,姜尚派人给纣王送了许多美女和财宝,纣王一头扎进美女的怀抱顾不上姬昌也就放了他……
晋代的皇甫谧还在《帝王世纪》说,纣王认为圣人是不会吃人肉的,于是就把姬昌的一个儿子烹了做成肉羹给他王吃,姬昌故作不知强忍悲伤吞了下去,商纣也就觉得姬昌并不是圣人,不可能成为受命之君,于是就放心地把他放了。
然而武王在牧誓时说“予克纣,非予武, 惟朕文考无罪”,意思是“我如果战胜了纣王并不是我武力强大,而是因为我的父亲本应无罪”,这间接说明了武王姬发的父亲文王姬昌很可能已被商人所杀害,这种可能性还是有的,只是孤证难立。
那么还有一种更大的可能,商王所“册”的这个“伯”,就是伯邑考。伯邑考名“考”,“邑”可能是指他在城里出生,也或者是他的官职。而他名字中的“伯”字,很是耐人寻味,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家里排行老大、方国继承人的身份,也可以理解为他死前已承袭了方伯爵位,推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你品啊,你仔细地品——
姬昌他们爷儿几个,被帝辛点了个全家桶,一起绑到了朝歌,经过几轮抽签一番卜卦,可能是商纣觉得姬昌年高肉老不好嚼吧,也或者卦象显示祖宗太甲不喜欢吧,就先立了邑考承袭“伯”的位子,然后再拿来“册”了,方国首领作为祀品,这可是十分难得的。而之所以姬发不称伯邑考为“伯”,是因为姬发、姬旦们明白,邑考被“册”的这个“伯”,到底是个怎么回事儿——曾经他们老姬家,差点儿被一起整成了烤肉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