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炎陵县(原酃县)西平李氏源自江西泰和桐陂六世祖德澄公。后周广顺二(952)年,九世祖江都令维公三子修行、侃行、希行兄弟,避难窜流本州官溪(原江西省永新县,今井冈山市境内),兄少一郎修行赘小水萧家,生子四:念一郎、念二郎、念三郎、念四郎;弟少三郎希行游猎升乡茶源,配旷氏,生子二:念九郎、念十郎;我祖少二郎侃行赘官田(今井冈山市拿山)游家,生子二:念七郎、念八郎。(宋雍熙元(984)年念七郎克岐公徙居古酃观下,其子忠蒲携三孙又迁郴州南塔,长孙朝宾早丧,遗子孝和(十四世)依叔居,长成后复归古酃田心,为今田心房始祖。雍熙二(985)年念八郎克嶷公卜居衡州古酃坂溪,被周边各派族谱刊称为“古酃始祖”,十七世祖仲衡公长子贵一郎国佐,于元皇庆壬子(1312)年迁城南,为城南始祖,越五世至二十三世祖璇玑珩瓒四兄弟,后裔蕃衍为城南长、二、三、四房;次子贵二郎国琦在祖地坂溪守护发展,成为坂溪房始祖。1994年湖南酃县因境内有中华民族始祖炎帝之陵寝,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炎陵县。
2005年清明,炎陵各房代表共议续修族谱,鉴于前辈已有十次纂修,遂定自本修始,改称为炎陵西平李氏十一修族谱,并尊称十一世祖克岐、克嶷兄弟为古酃开基祖,十世祖侃行公为古酃公祖。
初期古酃李氏族谱
纵观我县族谱编修,前贤在四修后的“谱序、谱记、谱引”中分别表述为:我族谱牒“始修于宋皇祐,再修于元景定,三修于明正统”。据此,我们在散落本县族人中仅存的九修(1882)十修(1918)二套老谱中,分别找到欧阳修、苏轼、文天祥等名人所撰写的谱序和当年倡修族谱发起人的名号⑴,结合时代历史背景,家族状况综合分析认为:
一 宋庆历至皇祐年间(1043--1053),同是九世祖维公嗣裔的小水举人、十四世祖云山公首倡修谱时,开基祖念七郎克岐公一支的后人此时已迁郴州南塔;开基祖念八郎克嶷公的子孙正处在古酃艰苦创业的初期,三代单传势单力薄,能上谱的人丁就五口(第三代尚在孩提)。因此只能说参与当年江西祖地首修的前贤们将已经外迁的克岐克嶷公名号及迁徙地编入了族谱而已。
二 宋末元初,仕坪(今井冈茨坪)进士、十六世祖仁可公发起再修族谱时,古酃西平克岐公一支已与我祖克嶷公一支失联近二百余年。尽管伯祖克岐公后裔中有十四世祖孝和已复归古酃田心兴业,但在当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然环境恶劣的状况下,这种同处同一县域的失联一直会延续到清康熙年间;而此时克嶷公一支正在初兴阶段,十四世祖元亨公自幼笃学,由乡贡任河南巩县知县,虽然二修时已经去世多年,但以其德高望重的声誉,对自已祖辈开基古酃的沿革,在世时一定留有文字纪录,因而在二修族谱中古酃列祖的生殁配葬都记载得十分详实清楚。
三 明宣德甲寅(1434)年,古酃一支参与了小水处士、二十二世祖元启、元和、元仙兄弟的族谱编修。这里之所以说古酃一支“参与”编修,是因为在“历代修谱名目”的三修中,有我族监生瞾的名号。查族谱得知,古酃坂溪房二十二世祖“瞾,字日新,国子大学生,(1363--1449)正统元年赴京听选卒”。在小水族谱完成后七年,即明正统辛酉(1441)年,纲公派念五郎后裔二十一世祖大有、大本兄弟一支也在编修族谱,因九世祖维公、纲公本是桐陂一脉的堂兄弟,此时的二派前辈们亦即达成合谱共识。因而就有了后来谱序中“三修于明正统”一说。
四 至于欧阳修在谱序中提到的“明川李,为吾郡望族,仲实为西平郡云孙”以及文天祥谱序中的“友人李希元”等族贤,经查同一时代九世祖维公各支派谱中前辈都没出现上述名号,因此可以判定几篇名人的“谱序”是从江西其他西平支派的族谱中引用过来的;而江西其他西平支派早期族谱中刊载的宋末迪功郎、翰林学士胡升(仁可公姻旧)⑵所撰《西平王实录》一文则是从我派二修族谱中引用的。这说明江西祖籍地各支派早期族谱有相互交流,名人贤士所撰谱序、谱跋等文章有相互引用借鉴。
五 念七念八出生年失考析 我族谱牒中最大的遗憾是:开基祖十一世祖克岐克嶷兄弟生殁年失考,这也是当年祖辈们身处乱世、迁徙和创业的艰困岁月中,加上族谱多年失修的特殊环境下不可避免的缺失。现在虽然不可弥补准确的出生年,但从我谱有记录的重大事件和本人历年摘录兄弟支派族谱的有关线索中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语:
1 基于十世祖三兄弟于952年避难官溪时都未婚配,因而可以判定当时他们的年龄应在20岁上下;
2 少一郎生念一念二念三念四后,又有大二郎生念五,七三郎生念六,由此可分析出少二郎生念七念八兄弟的出生年,应在958--960年左右;
3 才能与族谱“念八郎传”中有“生于柴周末”⑶的记载吻合;
4 《酃县志》记载克岐克嶷分别在984年和985年迁徙古酃,当时他们年龄大概在25岁左右。
这一出生年及年龄是符合族谱中重大事件描述和世系承上启下逻辑的。
六 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经查阅《酃县志》得知,古酃(今炎陵)在公元1210年前隶属茶陵军。“宋嘉定四(公元1211)年,将茶陵的康乐、霞阳、常平三乡划出,设置酃县。”而十一世祖克岐、克嶷公徙迁及我族首修族谱时,古酃境内还属衡州府茶陵军管辖 。宋末元初二修时酃县刚置县不久,因而后来的族谱中,在克嶷公名下有“徙衡州古酃”一词。这些“衡州古酃、茶陵军、酃县、炎陵县”等新老地名,必将给1211年前迁出的嗣裔们,在几百年后的寻根谒祖时,增添不少困惑和麻烦。
独立修谱和古酃两支合祠联谱并排行
我族前三修是与祖籍地江西小水、竹坪、橫撞、茶源、桐陂、清淦等各支派的族亲合修。四修时各派曾有约合修“共议订明源流,分修而后合焉”,然当年修谱交通、经费、信息等条件远不如现在,资料收集有先后,散居在二省五六个县区的各支派统一合谱的时间很难达成一致,而此时我族念八郎一支在古酃正处蓬勃兴旺之际,李氏被誉为“甲古酃之右”的望族。城南长二三四房与坂溪房人文蔚起,或为官庙堂赈灾济民,或为富乡里行善积德,单独修谱的条件已完全具备,明成化戊戌(1478)年,城南三房二十四世祖世昌公肩负此重任,被吉水进士罗伦在四修谱序中赞誉“昌之心得乎古人之心,所以重本源,亲宗枝……”⑴。与此同时,江西渊泉二十三世祖瑶公主导的族谱,汇集了散居井冈一带念三郎念四郎各分支后裔资料也已成帙,于是两派合成的四修中,也就刊载了明通议大夫吴节为井冈李氏所撰写的谱序。
排行即字辈,是族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同支同派家族的印记。但在交通信息闭塞的年代,炎陵西平李氏二支六房先后有二套四首排行歌⑶,一是念八郎克嶷公一支的“古酃排行歌”和“新增排行歌”各五言八句,共八十个字辈;二是念七郎克岐公一分支“古酃田心里排行歌”七言四句和“八修添增排行歌”五言八句,共六十八个字辈。
1 “古酃排行歌”四十个字辈刊载在明万历乙未(1595)年五修族谱中:
念八徙古酃
忠邦及元廷
天锡英公厚
仲国继仁敬
汉文李世贵
嘉奇敷茂荣
德庆绳宗祖
贤良振先声
对照排行和族谱中列祖名号可以得知,开基祖十一世祖克岐、克嶷及十二世祖忠蒲、忠满,是与江西桐陂六世祖德澄公以下的班辈完全一致。从十三世祖维邦公起,就与祖源地其他支派的班辈不同了。虽然宋元至明初四百多年间我族排行没正式颁行,但自十四世祖、河南巩县令元亨公以下,在族谱中可以看出族中人丁取名是遵循着一定约定和规律的。五修族谱时,邑廩生二十八世嗣裔敷叶和邑廩生二十九世嗣裔时茂等前贤按西平始祖晟公为一世祖排序,整理为五言八句四十个字辈,排行歌前十八个字均不是相对应世系的“字辈”,仅作为阐述古酃一支的迁徙和蕃衍历程,列祖名号一目了然(其中“徙古酃、及、天锡、公厚、继”九个字为过渡性表述),十九世以后,排行字辈与大多数族人名号就一致了。
2 “新增排行歌”四十个字辈,是清雍正七(1729)年六修族谱时,当时族内最小排行已到36世,续增新排行已迫在眉捷,三十三世嗣裔拔贡生、丙午科亚魁李杜再循前格式撰编四十个字辈:
肇修基作柱
亮节映长庚
孝友家政裕
诗书万代名
本支光盛治
秀实发南城
钟毓斯为美
俊升鼎泰宏
目前我族最小辈份,已到四十五世“柱” 字辈了。
3 清雍正年间,古酃念七念八两支嗣裔还没建立联系,田心房由附生、三十二世嗣裔丹来公撰编“古酃田心里排行歌”七言四句二十八个字辈:
忠朝孝友显富贵
世德垂绪兰桂清
俊笃芳贤明茂荣
承恩光耀庆长庚
此“排行歌”是从念七郎一支十二世祖忠蒲公“忠”字辈开始排序的。
4 清乾隆己酉(1729)年和道光二十五(1845)年,古酃两支虽有交流和联系,但七修、八修族谱是各自编纂,并未合谱。田心房登仕郎、三十六世嗣裔耀瑆公在八修房谱时,撰编五言八句四十个字辈“八修添增排行歌”曰:
耀自田心兴
诗书礼乐陈
圭璧辉日月
袍笏焕星辰
南国重冠冕
北阙启缙绅
华国文章懋
奕叶展经纶
此排行尚未正式执行,参与编修的众族老们共同酌议:为将“排行歌”与城南各房合为一律,删去老排行“庆长庚”三字,以“耀”字冠新排行之首。
5 田心房排行融入古酃排行记 开基祖克岐公一支自迁徙郴州南塔后,十四世祖孝和公大约在北宋末年复归古酃田心创业,是为田心房祖。同根两支同处同一县域,直到清康熙年间两支族裔才建立了联系,血浓于水的亲情在交流中感情逐渐加深。雍正年间田心房族亲参与了古酃各房宗祠世享堂的重修和扩建,乾隆己酉(1789)年二支嗣裔合祠合祀世享堂;光绪壬午(1882)年九修时,田心房以“城南五房”之名正式与古酃城南长二三四房坂溪房联谱,同时将其“八修添增排行歌”中38--40世“田心兴”及以后的全部字派删去,以“古酃排行歌”中38--40世“振先声”和“新增排行歌”的字派取而代之。至此古酃两支六房“合祠联谱并排行”圆满完成。
此后县内六房族亲联络更为密切,同进祠堂拜先祖,合办族学育后人。民国七(1918)年秋,各房族老在续编完十修族谱后,一致达成共识,议定将位于城南总祠世享堂后侧的族有公产房辟为教室,各房推举一名德高望重的长者组成校董会,捐出5--10亩祭田的租金作为办学基金,于次年招收本族及部分外姓6—15岁的学童入校,在县城开办了一所有一定规模的李氏族学(今城南小学),此一重教兴学义举得到了当时地方官民和其他家族的一致赞赏和支持⑷。
西平始祖像及宗祠祖墓
古酃李氏族谱与周边各支派族谱最显著的不同特点是,谱中刊有一幅庄严肃穆的西平忠武王晟公坐像⑸,此像是由古酃西平李氏先贤敬绘,发现最早的版本是刊载在1882年九修族谱中(因八修前族谱失散无考)。2005年本族43世嗣裔基坚将此像修饰加工,剔除图像背景字影和斑点,加填色彩,镶嵌族裔先受、声荣、修勇共同创作的“佐唐室安社稷诰封忠武当年史记可考 繁李姓衍嗣裔肇创西平今朝家谱分明 源远流长”对联横批,放大彩印50余幅,作为本族代表2006年清明赴江西永新泰和等地寻根祭祖时,赠送各地族亲(因当时新谱尚未付印)交流。同时,在新编的十一修族谱中首次正式刊载了“晟公像”彩色版。现本图像广为各地族亲在宗祠及有关活动和互联网站中采用。
稽考我族宗祠的兴建⑹,是在明代中叶古酃李氏的全盛时期,最早是1438年坂溪房在祖地建成怀德堂,城南各房每逢祭祖必赴坂溪。此后县内各房族裔在县城内和各自的集居地相继兴建了世德堂(田心房),忠节堂、中和堂(城南长房),勅书阁、承恩堂(城南二房),思亲堂、佑圣宫(城南三房),嗣庆堂、丕振堂、母愿庵(城南四房)以及合族共建的世享堂、青云馆、铁佛寺、佑圣宫、崇圣祠等充满着氏族传统文化的古建筑,彰显了古酃西平李氏淳朴浑厚的优良家风。当中1538年建成的世享堂不仅成为凝聚各房族亲的桥梁和纽带,而且还成为我族历届修谱付梓后冠名的堂号。
然而最让吾辈后裔伤感蒙羞的是,标志列祖辛苦创业丰碑的宗祠及阁馆宫寺等建筑,在历经兵燹战乱及几百年的改朝换代中先后坍塌湮没,至今无一留存,族人仅能在族谱的记序和配图中才可读出昔日的规模和繁盛。
值得一书的是,当年我族最让县内士民有口皆碑的佳话:明正统年间古酃境内“灾害频仍仓廪空虚,枵腹而号者载道”,时二房始祖玑公出粟一千一百石,三房始祖珩公出粟八百石,“入邑之预备仓,给之馁民,赖以全活者无算”。1441年明英宗皇帝赐以玺书,勅封李玑为义民;奉部给札李珩为七品散官。先后任职古酃官员的知酃县事陶璐和赐进士第、翰林院编修张益撰文赞二公“视民之饥犹已,不爱自享,而使瘠者腴,仆者起”,“酃之民颂其德与麦舟相辉映”。此后先辈们承前启后,在古酃蕃衍创业,廉洁为官者,忠义报国者,行善济困者, 勤俭孝顺者世世有典范楷模,西平李氏的优良家风在历代的县志和历届的族谱中都有凿凿铭记⑹ 。
有关十一世祖克嶷公墓当地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相传克嶷公殁后,首葬并非在杏梅林,以致创业艰困人丁欠旺。嘉祐年间,十二世祖忠满公从江西请来一位颇有名气的地仙先生,以抛铜钱堪舆的方法,卜得杏梅林人形乙山辛向一块风水宝地。为验证这位先生所堪是否有误,又从湖南请来一位地仙,这位先生到达山腰后,取出一枚绣花针向前抛去,众人拨开草丛寻到该针,只见此针不偏不倚正中先前那位地仙所抛铜钱的中央。克嶷公墓改迁杏梅林后,我族果真出现人丁茂盛子贤孙孝,才俊辈出业兴财旺的新气象。宋宣和甲辰(1124)年十四世祖元亨公35岁由乡贡出任河南巩县知县,二十世祖敬辉公元封万户,到明代后,族中更是缙绅廩庠绳绳继继,有的读五车习文,有的穿七札奋武,亦有淡功名,敦实行,积善缘,重义举者,世代苗裔绵绵,精英贤哲无穷,全赖祖墓迁吉地之福也。
开基祖克嶷公墓在我族发祥地历经千余年,民国前世代有嗣裔挂地祭拜,然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在意识形态的禁锢下,却面临荒芜坍塌的境地。2005年十一修族谱之际,在族人的强烈要求和各房同心协力下,我们将开基祖克嶷公墓维修一新,并考寻改迁了开基祖克岐公墓⑺ 。2006年清明,合族代表在克嶷公墓前隆重举行了祭祖大典,同时在十一修族谱的“族约三章”中明确规定,今后“每年清明祭拜两位开基祖墓,由二支六房族裔轮流承办”,此一祭祖扫墓形式得到了全族上下的一致响应和落实 ,至今长盛不衰。
2022年7月4日 订正
(本文为笔者根据古酃西平李氏九修、十修族谱中的序记及历年收集摘录兄弟支派族谱有关资料研考整理成文,并于2019.08.投书西平堂李氏文化研究会,被《家风》第七期编辑部删改了部分重要内容发表,文中图片附件因《家风》篇幅有限而未予刊载,故将原稿重新整理,以供后世嗣裔及各西平李氏兄弟支派继续考证完善。——四十二世嗣裔 湖南炎陵 修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