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几度有颜开......不令欢笑但余哀。”
叶嘉莹先生将自己这一生所遭遇的苦痛都沉沉地压抑在了这首诗词里,仿佛初品一盏浓茶的人那样,醇厚之上,是无尽的苦涩。
自少年时期开始,叶嘉莹就经历了时代的动荡、战争的烽火、家道的变迁等种种苦难,后来到了青年她又背井离乡,遭遇了生活上的窘迫。
除此之外,叶嘉莹的婚姻生活也非常不顺利。
她的丈夫在出狱后,经常会出现暴怒的情绪,对她的态度也非常冷漠,枕边人的冷情冷心,让其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后来在采访中,叶嘉莹曾这样说道:“我虽有婚姻,却从未体会过爱情的滋味。”
在台湾生活的十八年,是叶嘉莹一生中最为艰辛的日子,但好在她坚持了下来,因为她始终在心里告诉自己:
“我的一生可以说都是随命运的拨弄和抛置,但是我不跌倒,我要在承受之中走我自己的路。”
那么在叶嘉莹颠沛流离的一生中,究竟经历了哪些苦难?她又是怎样度过那段被丈夫打击冷暴力的日子呢?
1924年,在北平的一个书香世家,叶嘉莹出生了,叶嘉莹祖上是蒙古旗人叶赫那拉氏的后裔。
她的祖父是光绪年间的满汉翻译进士,工部员外郎。父亲毕业于北大的英文系,任职于民国政府航空署。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叶嘉莹从不识字的时候就已经在家人的教导之下开始背诗了,从小她就一直待在家里的大门里边,父母不轻易许她外出,那时候她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背书上边。
三岁时,叶嘉莹就开始跟着父母一起学习辨别四声;六岁左右,叶嘉莹与弟弟一起跟着姨母读背《论语》,这也是她的启蒙书,因为年纪还尚小,所以叶嘉莹就只是将其背熟了记在脑海里;等长到十一岁时,叶嘉莹就又开始跟随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并且十分爱好诗词、联语的伯父一同学习作诗。
别家的小朋友都在胡同里边嬉戏打闹的时候,叶嘉莹就默默搬来自己的小板凳,坐在院子里边背唐诗。在伯父的引导下,家中庭院的各种景观都成为了叶嘉莹写诗的主要题材,有竹子、枣花、落日、残月等等。
在诗中,无论是写夏天的枣花,还是秋天的菊花,叶嘉莹都能将自己少女心性明朗的那一面给展露出来。
在浓郁的家庭文化氛围之下成长,叶嘉莹的学习成绩自然也十分出色,在她五年级的时候,父亲就把叶嘉莹送到一所教会学校学习,在那里,学生在五年级的时候就要开始学英文,父亲希望叶嘉莹能在从小的时候就把英语给掌握好。
1937年,在叶嘉莹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爆发了卢沟桥事变。北京沦陷后,叶嘉莹的父亲就跟随着国民政府的航空公司退到了武汉。
但随着日军的不断轰炸,武汉也待不下去了,于是他们就继续退到重庆,也是从这个时候,叶嘉莹一家人就与父亲失去了联系。
1941年,17岁的叶嘉莹考上了辅仁大学。当时,北平自沦陷后已经被日本占领了将近四年,辅仁大学是当时沦陷区所谓的公立大学,所以在这里,叶嘉莹一家人能得到庇佑。
9月份,叶嘉莹的母亲因身患癌症。紧急住院治疗,但不幸的是,手术过后母亲还是撒手人寰了。父亲杳无音信,母亲因病去世,亲人早逝给叶嘉莹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是从这个时候起,叶嘉莹逐渐懂得了人间冷暖。
身为家中的老大,叶嘉莹还有两个弟弟要照顾。最小的弟弟比她小九岁,叶嘉莹每天早上都要给小弟弟穿好衣服送他上学。姐弟几人在那时的日子过得非常辛苦,有时候几个月的时间都吃不到白米、白面,最经常吃的就是最便宜的混合面。
不过在这里,叶嘉莹结识了许多有才华、有学识的老师,而对叶嘉莹影响最大的一位老师,就是唐宋诗老师顾随。
叶嘉莹非常喜欢顾随老师的讲课方式,他从来都不拘泥于做一些词句的简单翻译,而是更有深度的传达关于诗词的美感。
概括起来就是“旁征博引,兴会淋漓,触绪发挥,皆具妙义”。所以他经常将修身与诗词相联系,这对叶嘉莹的影响很大,也成为她为人师表后教学的一个特点。
1945年,大学毕业后的叶嘉莹,先后开始在北平佑贞女中、志成女中、华光女中任教,因为在学习期间深受顾随老师的影响,所以这反倒让叶嘉莹在自己的课堂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给众多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8年,经过中学老师的介绍,叶嘉莹结识了赵东荪,从未谈过恋爱的叶嘉莹不知道恋爱是怎样的一回事。但由于赵东荪是中学老师的弟弟,所以心思单纯的叶嘉莹不好拒绝这一介绍,于是就和赵东荪慢慢有了交流。
随着二人的相互了解,赵东荪非常喜欢才华出众的叶嘉莹,所以常常跑到叶嘉莹的城市去看望她。
赵东荪失业后,来到了北平与叶嘉莹在同一所城市生活,叶嘉莹不忍心看到赵东荪处在这样的困境中。有时也会拿出自己的积蓄来帮助他,并还时不时的鼓励赵东荪振作起来。
之后,赵东荪在家里亲戚的介绍之下,进入到了南京国民党海军学校担任一名海军。在去往南京之前,赵东荪向叶嘉莹求了婚,虽然家人对此婚事不是特别满意,但满怀善心的叶嘉莹还是答应了。婚后,叶嘉莹跟随丈夫赵东荪一起去南京任职。
时局未定,叶嘉莹又作为家属跟着丈夫背井离乡,迁居到了台湾,那时叶嘉莹已经怀有身孕,1949年夏天,二人的第一个女儿言言就出生了。
与此同时,整个台湾地区遍布着白色恐怖,不少跟随国军来到台湾的人员都被打上了共军的名号并遭受到了政治迫害。这一年的12月份,赵东荪没能躲过这场劫难被捕入狱,作为赵东荪的家属,叶嘉莹也带着才几个月大的女儿被关在了牢里。
因为叶嘉莹从未参加过政治活动,只在学校教过书的缘故,她与女儿很快就被放了出来,但出狱后,叶嘉莹与女儿该如何过活就成为了一个新的难题。因为当时他们刚到台湾所居住的地方,已经被收走了。
无奈之下,叶嘉莹就只能找到友人求助,因为友人家里没有多余的房间可空出来给她和几个月大的女儿住,所以她们只能暂时寄居在友人家里的小客厅。
那时的叶嘉莹每天都只铺着一条毛毯将身子蜷缩起来,轻轻拍打着怀中的幼女,在深夜里边,独自一人咽下心酸的泪水。那一年叶嘉莹也才刚刚27岁而已,但她就已经遭遇了流离失所、亲人四散的生活。
为了自己和女儿的生活,叶嘉莹只能每天带着年幼的女儿奔波在讲课的路上,为了多挣一点钱,叶嘉莹有时需要在多个学校之间进行多次的辗转颠簸。
1952年,经受了三年牢狱之灾的赵东荪最终被释放出狱,叶嘉莹本想着一家人终于团聚了,女儿也终于有父亲在身边照料。
但却不曾想,出狱回来后的赵东荪性情大变,脾气变得十分暴躁,整天在家里不愿去找工作,还处处挑剔妻子叶嘉莹的“毛病”,不是嫌弃她做得饭菜不好吃,就是嫌弃叶嘉莹没有给他生个儿子,言语之间满是咄咄逼人的语气。
为了年幼的女儿和父亲着想,叶嘉莹不愿与赵东荪有任何的争执,所以面对他的无理取闹,叶嘉莹只能独自承受。在赵东荪出狱后的第二年,叶嘉莹又怀孕了,她本想靠着孩子的出生能让家里的氛围稍微缓和一点,但无情的丈夫却在叶嘉莹临盆之际,将她一人给丢在了医院里。
面对丈夫对自己的冷漠以及呵斥,叶嘉莹选择挺起自己瘦弱的身躯,以平静示人,她独自一人坚强的在医院生下了二女儿言慧。女儿的出生也给了叶嘉莹新的力量,她愈挫愈勇,与生活中的种种不幸握手言和,寻找对生活的热爱。
不管赵东荪如何地自暴自弃,叶嘉莹始终有自己的追求,她一直与诗歌相伴,而且在诗词的世界里边,叶嘉莹慢慢忽略掉了丈夫赵东荪的无理取闹。
在古典诗词的滋养中,叶嘉莹也逐渐振作了起来,因为她坚信诗词能够抚慰受伤的灵魂,所以在教学期间,叶嘉莹收集了许多的教学资料、录音录像、笔记本等。
1954年,教学能力出众的叶嘉莹被聘请到台湾大学执教,所教授的还是她最爱、最擅长的古典诗词。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叶嘉莹的名气逐渐在台湾文学界打响。
1966年,叶嘉莹被台湾大学派往到北美教书,这也是叶嘉莹在台湾生活了十八年之后,第一次离开这里。叶嘉莹先后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哈佛大学经历了短暂的教学生涯,刚到国外,叶嘉莹就要开始用英语进行教学。
但中国诗词的意境是很难用英语描绘出来的,而且叶嘉莹的口语还不是特别好,所以她在教学的前一天,都会先将自己教案上的生词给查清楚了,才肯安心入睡。
等到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叶嘉莹就用自己提前学好的英文,连笔带画地讲给学生听。虽然在语言这一方面有许多的限制,但叶嘉莹仍然能够将中国的古典诗词讲解的非常生动有趣。
刚开始只有十六七个学生前来听叶嘉莹的课程,随后就慢慢增加到了六七十个。而且叶嘉莹也成为了当时寥寥可数的能用英语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中国学者。
叶嘉莹不仅专注于孕育桃李的教学工作,而且还与哈佛大学亚洲系主任海陶伟先生合作从事了一些研究古典文学的工作,并且出席了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
1969年,因出色、独特的教学风格,叶嘉莹获得了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终身聘书。得到这个机会的叶嘉莹立即带着家人前往并定居在了加拿大温哥华。
但不幸的事却接踵而至,1976年,叶嘉莹的大女儿言言与结婚三年的丈夫在一次驾车途中遭遇了严重的车祸,二人当场身亡。听闻这个噩耗的叶嘉莹瞬间感到自己的世界崩塌了,女儿的离世给了她沉重的打击,所以在将女儿女婿的后事料理完后,叶嘉莹就将自己给关在了家里边,每日以泪洗面。
叶嘉莹将自己与外界隔绝了开来,但不久之后报纸上的一则新闻却吸引了她的注意,也为叶嘉莹开启了另一扇走向光辉的大门。
1978年,叶嘉莹在家中休息的时候,偶然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了国内的一则新闻,那是一则招聘老师的信息。
当时叶嘉莹立即给中国教育部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愿意利用假期的时间回国教学,而且自己支付旅费,也不要国家的报酬,免费教学。
叶嘉莹说:“只有回国来教书是我唯一的、我一生一世的自己的选择。”
叶嘉莹在海外教学这么多年,一直都感慨用英文授课,往往不能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韵味表达出来,在与学生进行讲解的时候,她也颇有限制。
所以在祖国的国土上用汉语教授中国古典诗词,是叶嘉莹一直以来的愿望,终于在1979年的春天,国家同意了叶嘉莹的请求,并安排叶嘉莹前往北京大学进行授课。
时隔多年,回国教书的叶嘉莹非常认真地对待此次机会,她还特地托人从香港买了一件蓝色的中式人民装,穿着这件新衣服为同学们授课。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叶嘉莹讲课的时候从来都不拿上课用的讲稿,她都随讲随写,将文句自右到左,排列工整的写在黑板上,这个独特的习惯也是叶嘉莹从恩师顾随先生那里所学来的。
因为皮肤对粉笔过敏的缘故,叶嘉莹手上经常会贴上胶布,但在教学期间,她的手还是会因为接触过多的粉笔而导致皮肤开裂。
每次叶嘉莹给学生讲课的时候,都要站上大约两三个小时的时间,而且她的讲诗方式与其他的老师有明显不同之处,其他的老师都像是在读诗,而叶嘉莹则更倾向于是在唱诗。
她尤其提倡在畅读诗词的时候要讲究平仄,通过纯正的吟诵去体验、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中那独有的韵律与意境之美。主动回国教书是叶嘉莹平生所做过的唯一一次主动选择,因为在她的一生中,她的先生不是她的主动选择,她背井离乡前往台湾也不是她的选择,去往美国、加拿大教学更是迫不得已。
所以对于此次的机会,叶嘉莹非常的珍视,她也曾说过:“我要继续努力尽教师的一份责任,我要把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美好精神传承下来,不要把它断绝。”
从1979年起,叶嘉莹就开始在国内辗转几十所高校进行来讲学,直到2014年,叶嘉莹才正式回国定居。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推广,叶嘉莹先生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所以她也增加了自己在全国各地进行讲座讲学的频率。
为此叶嘉莹还曾说过:
“我要做的就是打开一扇门,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
为了维系古典诗词的命脉和薪火,叶嘉莹在晚年的时候还将自己在京津的两处房产都给变卖掉了,也将自己一直以来所筹集的稿费以及版税收入都全部给捐赠给了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
叶嘉莹的一生没有主动追求过什么,在面对不公与苦难的时候,她也只有尽力去承担,用自己的坚韧去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所以这样一位优秀的学者,不管生活、婚姻将她丢在哪里,她都会在那个地方,用尽她自己的力量去做该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
叶嘉莹先生:一生多艰,是诗词救了她[J].阅读,2021(48):43-45.
物道.叶嘉莹,中国最美女国士[J].课堂内外(作文独唱团),2020(12):26-27.
严小沐.先生叶嘉莹:穿裙子的“士”[J].时代邮刊,2020(23):44-46.
刘兆亭.叶嘉莹的贫穷与富贵[J].吉林人大,2020(11):51.
张瑞玲,杨月.叶嘉莹:回国教书是我一生唯一的选择[J].现代中学生(初中版),2020(Z3):67-70.
“掬水月在手”:叶嘉莹用丰沛的一生,活成了人们心中的诗[J].作文与考试,2021(Z1):74-77.
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叶嘉莹曾经历了什么?国家人文历史.2020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