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夫子说:“出外做官,忠心为国家做事;回到家里,尽心侍奉父母兄长;遇到有丧事的时候不敢不尽心竭力;不迷醉于酒。做到了这些,则其他一切(如荣华富贵、名利权位)与我有何关系呢?”
《论语•学而篇》记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在上位者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吗?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吗?对老师传授的道实践了吗?”)曾子的“三省”,是君子修身之道。
其实,孔子的“四事”也是《论语》中的名篇,尤其是放在集结孔子之道的《论语•子罕篇》更有韵味,或者说更接地气。
这“四事”是指的哪些内容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道在伦常日用中”,具体如何修“道”呢?孔子是从“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这四件事上做起的。
孔子的第一“事”——“出则事公卿”,这句话省略了主语孔子。
“事”的本义指治事、从事。《说文》给出的解释是:“事,职也。”这里是侍奉,供奉。一个“事”字,说明孔子当官了,有官职了。
“公”的本义是对祖先的尊称,在西周金文中主要是王朝大臣之称,春秋时代,“公”是诸侯国国君的通称。
“卿”的本义是飨食。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礼记•王制》记载:“诸侯之上大夫卿。”注:“上大夫曰卿。“卿”是指大夫级别的官员,古代有三公九卿的说法。
孔子说自己“事公卿”,说明孔子在鲁国已经当官了,他才有机会面对“公”,也就是鲁国的国君鲁定公;“卿”指鲁国实际执掌权力的季桓子。
这里,孔子没说“出则事公卿”要“忠”。我们仔细想来,就觉得很有意思的。一个人,他能为公卿做事,说明这个人是朝廷中人,或者叫为官之人。如果说德行的修养是个人价值,那么为国家服务则是体现一个人的社会价值。既然“事公卿”,是为社会服务了,那该如何做呢?用我们现在的话说,那就是恪尽职守,国家给你俸禄,你这个月努力工作了吗?你对得起自己拿的俸禄了吗?
“出则事公卿”的“出”是在外边做事、做人,只有尽心而为,全力以赴,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在家中做不好,父母兄弟还能原谅你;在外做不好事情,受到惩戒的只能是你自己,你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的!
尽好自己的本分,是不容易做到的。
我们再来看孔子的第二“事”—— “入则事父兄”。
亚圣孟子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唐尧、虞舜这些古代的圣王是怎么治理天下的呢?他们是做到了孝悌,进而影响到天下人都能如此,天下就和谐了。
我们看,一个人“事”父,要做到“孝”;“事”兄呢,则要是“悌”。一个人这样做,才算是“事父兄”,做到了孝悌。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在家孝敬父母,尊重兄长,这就是培养仁德和做人的根本入手处吧?)
如果接着“出则事公卿”来分析,那就是这个为官之人回到家中,不要再摆什么官架子了,而是要规规矩矩“事父兄”,做一个家族里的成员该做的事情。因为家里不是官场,家里是一个讲亲情的地方,在外面是做官的,在家里是子弟。子弟要听父兄的。“孝悌”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对于个人来说,是立足的根本。倘若一个人能孝顺父母、友爱兄姊,那他就拥有着一颗仁爱之心,只有这样,才能推而广之,惠及到天下人。倘若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兄姊都不顾,难道你还奢望他对其他人仍有仁爱之念吗?
《论语•为政篇》记载,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说:“《尚书》上说:‘孝啊,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在政治上产生影响,这就是参与政治了啊,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是从政呢?”)一个人能“事父兄”,不能说这是小事,按照《尚书》的说法,这是在“为政”啊!
其实《论语》二十篇,前十章从《论语•学而篇》讲到《论语•乡党篇》都是讲这两方面的事情,做到了“忠”和“孝悌”,你就可以治天下了,所以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如果你做到了“忠”和“孝悌”,还不执着于“忠”和“孝悌”的概念,用一颗宽恕的心包容万事万物,你就达到儒家所谓的圣贤之列了。
孔子的三“事”—— “丧事不敢不勉。”
“勉”的本义是力所不及而强作。《说文》给出的解释是:“勉,彊也。”这里是尽心尽力的意思。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在孔子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他的母亲17岁的时候就死了,“入则事父兄”显然不是指孔子自己。这么分析的话,孔子所谓的丧事,是替别人家置办丧事。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一名职业的“儒”。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晚到商朝就有了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人员,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巫师、术士。“儒”的职责,是为他人主持丧事。孔子这句话无意中透漏出了自己的职业。对待丧事的态度,也是其职业道德的一部分。“丧事不敢不勉”就是努力做好丧事。
我们读这一章时,也要注意一个字“勉”。在办理丧事时,一定要勤勉尽力,不能有丝毫怠慢,更不能有丝毫轻视。对于朋友的红白帖子,喜事,可以礼到人不到;对于丧事,礼到人也到。农村人办喜事的时候,提前好几个月就开始准备;而丧事则不同,因为丧事先没有任何的准备,来得都比较突然,做事的时候也比较乱,没什么秩序,而这个时候就需要大量的人来帮忙。再一个丧事是人命关天的事儿,前去帮忙也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同时也能送逝者最后一程。这对我们当下人也有很好的警惕作用。推而广之,需要对任何事情都要做到“勉”。
孔子讲的第四件“事”是“不为酒困。”
“困”的本义是陷在艰难痛苦或无法摆脱的环境中。这里是说,喝酒过量的话,人就容易失去控制力。
《论语》中六次提到了酒,有名的是“不为酒困”和“唯酒无量,不及乱”这两句。据说,孔子喝酒量很大,但他掌握一个原则——“不为酒困。”这反应出孔子有自知之明和很好的控制力。
有学者理解;这句话是根据“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而说的。因为前三条都需要喝酒,说这条是约束前三条的。我觉得,“不为酒困”是和前面三条一样的日常行为,重要的是孔子都做到了。
我们看,孔子说的是“不为酒困”,而不是说一个人不能喝酒,而是喝酒之后,不能“困”,这是什么啊?这还是“克己”啊!小酌怡情,大饮伤身!在生活中,有些应酬需要喝酒的,参加聚会需要喝酒;逢年过节,也需要喝酒的……如何能够像孔子一样的做到“不为酒困”,这才是关键!
这里,我们如果把“酒”字换做“欲”字,就觉得太美妙了。一个人,如果不被欲望所困,如抽烟、吸毒、网络游戏等,凡是能让你沉迷于其中的,让你玩物丧志的,这些都属于“酒”或者说是“欲”这类的,都需要“不为所困”的。
“何有于我哉” 是“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本义是有什么,可译为“有哪一样”。
有学者解释说;孔子这是“无我”了,孔子已经没有“我”的想法了。这种理解也没问题,但对于文言文的翻译,我们还是需要根据文字来进行注释的。最常见的理解是:孔子说;这四件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意思是说,这些事情,日常中寻常人都能做得到,孔子作为圣人,自然能做到的,这显然不符合孔子谦虚的性格。还有一种理解;孔子说,这四件事,我做到了多少呢?这说明孔子谦虚,等于常常自我反省,孔子明明是做到了,这里却说自己做的还不好,难道孔子“为酒所困”了吗?难道替别人办理丧事的时候,孔子不够尽心吗?这种理解也觉得不是很爽。
这里的“有”,我觉得可以理解为在乎、重视的意思。“何有于我哉”意思是说;孔子说,我做到了这四件事,别的一切,如金钱名利,荣华富贵,对他来说,都不那么重要了。和他有何关系呢?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这四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工作的时候,全力以赴;在家的时候,尽好自己的本分,遇到丧事的时候,勤勉做事,同时还要注意“不为酒困。”
人啊,一次做好,没什么了不起的,最了不起的,就是您能不能一辈子如此!圣人的伟大之处,就是把这些平凡的事,用一生的努力坚持做下去。
今天晚上,一哥们家儿子喜事看菜,这酒场喝酒免不了。我就牢记孔子“不为酒困”的教导,喝酒不喝多,也算是我学习本章句《论语》的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