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养猪,少用药,多收益!好产品是我们的优势,好技术是我们的特色!欢迎光临猪病课堂
副猪嗜血杆菌病可引起猪的纤维素性浆膜炎、心包炎及关节炎等疾病,并伴有发热、行走困难及腹水发黄等症状。然而,由于大型猪场的扩张以及免疫抑制性病如蓝耳病的限制,副猪嗜血杆菌病传染范围日益增加。此外,该疾病的治疗效果非常有限,属于猪场中最难预防的疾病之一。
副猪嗜血杆菌(haempohliusparasuis, HPs)属于巴斯德科嗜血杆菌属,其形态多变、菌体多呈球杆状、细长状以及丝状,菌体荚膜一般肉眼可见。目前,经KRG 琼脂扩散法鉴定出副猪嗜血杆菌的血清型有15 个,但现在至少有20%的菌株还没有被发现。
1)HPs 病菌主要寄生在猪的身上,其主要的传染方式为猪只间的直接接触。不同年龄阶段的猪都有可能被感染,而断奶幼猪及处于保育、生长阶段的猪更容易被感染。如果有毒性强的新菌株传入被感染的猪群,极可能在猪场发生“暴发式”感染。而且发生与流行的因素基本与饲养管理应激的饲料营养失调和日粮的数量不足、缺少饮水或霉菌毒素危害有关。
2)由于仔猪及保育猪对HPs 病菌的抵抗能力较弱,至少有10% ~15% 的仔猪、保育猪会被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暴发重大疫情时,甚至可以造成50% 以上的猪只死亡。此外,HPs 病菌多分布在猪呼吸道内,并且能在猪只身上潜伏很长一段时间,只要遇到适宜其生长的环境就可以引起猪只生病。而患病的猪只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粪便等排泄物、饲料及空气等方式向其他猪只传染HPs病菌。然而,目前只有在有高级检测仪器的实验室才能准确判断出HPs疫情,因而此病多存在因误诊而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的现象。此外,在猪只免疫系统防备薄弱时,环境和卫生的变差和饲养密度的增高会导致该病发生率升高。
3)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母猪是HPs 的病原库,副猪嗜血杆菌在哺乳期内从母猪体内进入到幼猪身上,并开始潜伏繁殖。但是幼猪在哺乳期内因为具有母源抗体感染率较低,因此只有极少比例的仔猪会被传染,并在此过程中可以形成针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抵抗力。然而,由于5 ~ 6 周龄断奶猪的应激因素及母源抗体含量降低,此时断奶仔猪的免疫系统较弱,之前被感染的幼猪可通过直接接触、粪便、空气等方式使其他猪只受到传染。此时极容易暴发大范围的猪只染病,且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死亡率通常在50% 以上。
3.1 临床症状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随着宿主感染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各异。特别是小猪的发病时间很快,表现呼吸道症状和关节炎、发热,体温升高到40 ~ 41℃,其主要症状为:发烧,反应迟缓,精神不振没有食欲;且经常性发生短促性咳嗽、呼吸不畅;寄主身体关节开始肿大,行走僵硬呈跛行状;经常侧卧,且伴随着颤抖;四肢呈划水状并开始抽搐时是猪死亡前的征兆。感染该病毒后可引起母猪流产,公猪行走不稳、膝关节肿胀。而哺乳期的母猪在感染后会引发咳嗽、呼吸不畅等症状,同时体重下降、并有跛行现象,发病十天左右猪就会逐渐消瘦。
3.2 病理变化
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后猪的病理变化多为:在寄主的腹膜、脑膜、心包膜及胸膜表面常渗出淡黄色的网状纤维蛋白。在感染猪只肿胀关节内则有大量纤维蛋白渗出物,另外解剖检查中可发现感染猪只多出淋巴结肿大。
病变的幼猪已经死亡的身体表现发紫,腹胀发病的猪死之前表现为发热呼吸困难皮肤和黏膜发钳,最后连站立都很困难直至瘫痪死亡。解剖检查之后可见的是颈部和胸部及肺门淋巴结出血;胸腔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导致胸膜粘连,胸尖有暗红色实变区,肺隔叶充血,稍硬实;喉头有出血,腹腔里有大量的黄色的腹水;肠系膜上有大量的纤维素渗出物,脾脏边上有小梗死灶;膝关节、跗关节腔内有黄白色的炎性渗出物;肾脏表面无出血点,肾盂有出血;空肠有黄色的稀薄物流出,回盲瓣没有病变;软脑膜有充血出血。
5.1 改善饲养管理
1)为防止出现因混养出现猪只感染现象,母猪、仔猪圈应进行严格控制。仔猪圈应该保证良好的通风条件,为此仔猪舍密度不宜过小,应达到0.4m2/ 头的空间密度。此外,为避免在猪只防疫、运输过程中产生应激反应,可以提前一周在猪只的饲料中加入电解多维,以提高猪只的免疫力,降低由应激反应产生的副猪嗜血杆菌病。
2)在猪圈中应保持温暖、空气流通的环境条件,尤其是在冬季更要多加注意该问题。众多的发病案例表明:空气流通不畅或低温潮湿的情况下极容易引起HPs 疾病暴发。猪只在进行长途运输之前,要对即将出售或引进的猪只注射HPs疫苗。在混圈饲养后应及时给予多维电解质及VC 类抗应激药物,以减少因应激反应而引起的HPs 患病。如果猪只已经产生应激反应,可通过提前向猪只的饲料中放入适量的氟苯尼考等药物,以降低猪只中HPs 的发病率。新引进的猪只应先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隔离饲养,以使其适应新环境。同时,为降低由引种发生传染的几率,应确保仔猪通过吸收母猪乳汁而获得大量抗体,以提高仔猪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
3)严格保持猪舍的环境卫生,用消毒剂喷雾对猪舍进行大面积大密度的消毒,连续消毒4d,食槽水槽用具用25%NaOH 溶液洗刷,静置一段时间后用清水冲洗。
5.2 预防措施
由于猪只经常发生HPs 疾病与猪蓝耳病、猪瘟等疾病的混合传染,仅仅通过药物治疗并不能达到控制疫情的效果。因此,对病情严重的猪只应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形成“防重于治,养重于防,养防相结合”的养猪理念。为降低猪只感染HPs 的几率,管理者应该在母猪生产前一个月及产后一个月内、幼猪断奶前后一周之内以及运输过程中,可以通过向猪只饲料中添加药物以预防HPs 疾病。
在猪只的饲料、饮水中加入氟苯尼考、替米考星、头孢菌素、庆大、大观霉素、磺胺及喹诺酮类等药物可有效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如果猪只已经被感染并表现出明显症状,对患病猪只肌肉注射长效制剂的方法疗效更佳。此外,应该尽快隔离健康的猪只,并在健康猪只的饲料中加入阿莫西林、土霉素等药物进行预防。为避免副猪嗜血杆菌株产生抗药性,应进行合理科学的药敏试验,并对猪只制定科学的抗生素喂养计划。
建立严格的猪圈消毒制度,并认真执行。制备2% NaOH 溶液,在猪舍周围进行喷雾消毒。随后,采用0.5% ~ 1% 复合碘溶液对猪圈进行为期5d 的消毒,再用百毒杀等菌剂进行轮番消毒。
【精彩文章】养猪备必知识——仔猪做“三针保健”的意义及依据 | 养猪人束手无策的猪喘气、呼吸困难、干咳,咳喘治疗方案及预防| 乏情后备母猪实用性催情技术详解 |种猪场实用技术—母猪流产的分类 氯前列烯醇在养殖场完美使用的打开方式想要养好母猪,请注意以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