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2月,春节刚过完没多久。莫言刚刚适应新兵连的生活时,被指导员叫到了办公室。表情严肃地递给他一封信。看完信的莫言满头大汗,一脸的恐惧,颤抖着说:“您千万不能让我回去,不然我就完了。”
指导员接下来的一句话,造就了后来的莫言。
莫言是山东高密人,祖上不是医生就是文人,算得上家学渊源。进入新时代后,他的父亲就因为文化高,当了生产队的财务员,主要是记工分。
不过由于莫言有个舅舅在国军当官,还去了台湾。在划定成分时,莫言家里被划为中农,在村子里,属于不受待见的那种。
到了三年自然灾害时,莫言更是在饥饿中度过。好不容易扛过去,又因为成分问题连初中都上不了。
此时的莫言,想要改变命运,就剩下从军这个选择。
当时最受人喜欢的职业,一个是军人,一个是工人。每次征兵时,村里都有很多人应征,能被选中的寥寥无几。
幸运的是,当时全国范围内都缺有文化的人,部队里也是这样。文化功底深厚的莫言,靠着一封封往部队投递的信,终于被选中了。
只是村里的人很不满意,认为莫言家里的成分不该被选中。所以在他走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来送行。哪怕是到了部队,还有人专门写信来检举。
信里说了莫言的家族背景,有亲戚在国外,还有个舅舅在台湾。莫言很可能是叛徒,被派到革命军队搞破坏的。
如果按照程序,莫言很可能会被调查后遣返。但是指导员却没有这么做,而是认真的对莫言说:“想留在这里,就拼了命的干,抓住机会。”
莫言深知机会来之不易,无论训练还是工作都非常积极。毕竟有文字功底,莫言能做的事情很多。不久后就成了干部,主要管理图书馆。
莫言的写作,开始于1979年。得益于少年时在农村的经历,他写出了很多好作品,直到《红高粱》横空出世,一举成为国内知名作家。接下来的《檀香刑》、《丰乳肥臀》,更是引来无数赞誉。
2012年,莫言靠着《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时间火遍全中国。
名利伴随的是争议,很多人说莫言的文笔低俗,刻意描写中国人的丑陋,以此取悦西方人,才获得了诺贝尔奖。
对此,莫言没有针锋相对的反驳,他相信清者自清。
在他看来,写出的那些作品,更像是对那个时代的记录。让读者从中看到那个时代的缩影,吸取里面的教训,从而指导现在的人生。
所以在得了诺贝尔奖八年之后,莫言携力作《晚熟的人》卷土重来。
文风延续了莫言尖锐的挖苦手法,用12个短篇故事,把人性复杂的一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主题就是早熟和晚熟,在莫言看来,所谓早熟的人,就是知道了什么叫利益的人。而晚熟的人则是看重感情,宁愿自己吃亏,也不愿意伤害别人。
正如文中所说: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人”催熟的。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也仍然善良与赤诚,不断地寻找同类,最后却成了最孤独的一个。
故事里晚熟的人,一开始被早熟的人捉弄,却在后来觉醒后,拥有了更为坚实的成功。
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自私自利才会成功,这就是莫言表达的观点。
《晚熟的人》上市后就成为热门,取得了8.6的高分评价。
正如余华所说:“莫言能得10个茅盾文学奖,因为得奖中百分之九十的人,最好的都不如莫言最差的。”
如果你是一个在良心和自私之间挣扎的人,不如去看看这本书。
人生的风景本就不同,有的迟来,有的早来,很多时候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