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来自湖北省的三项“恩施玉露制作技艺”、“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和“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以及国内其他41项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
对湖北茶产业和茶文化颇有研究的茶业专家宋培兵告诉记者,经过历史变迁和无数制茶先驱的传承、创新,湖北逐渐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制茶技艺和文化习俗,其中代表性的制茶工艺有青砖茶、针形绿茶、工夫红茶。
宋培兵介绍,湖北青砖茶,属中国六大茶类黑茶类的紧压茶、再加工茶,是中国特有的一大茶类。史料记载早在唐代,赤壁一带就有人将茶叶加工成帽盒形状,成为青砖茶的雏形。在唐代盛行的“蒸青团茶”“火番饼”都属于紧压茶,在随后的长年累月的演化中逐渐形成黑茶紧压茶的品质特征。
1861年汉口开埠后,英、俄茶商先后在汉口设立洋行,大量收购砖茶、工夫红茶。1863年,俄商在汉口开办顺丰砖茶厂,自行发电,是拥有当时最新蒸汽机和各种先进制茶机械的第一家近代工厂,并在江边开辟了顺丰茶栈码头,相继开办了新泰、阜昌等大型的茶叶打包厂,生产砖茶、红茶,贸易远至俄罗斯。此后,汉口输出的茶叶一度占了国内茶叶出口量的60%,汉口因此被欧洲人称为“东方茶港”。
湖北针形绿茶属于名优绿茶类,是湖北地区绿茶工艺特征的代表,最初源于“恩施玉露”。恩施玉露茶的加工工艺发源于唐代煎茶蒸青工艺,其传统技艺主要有蒸青、摊凉、揉捻、回潮、做形、焙火,其与炒青绿茶的工艺区别在于杀青采用蒸汽杀青,其生产来的绿茶绿翠清香纯正,深受市场喜爱。
湖北工夫红茶最早是以宜昌功夫作为代表,是国内高香型红茶代表之一,也是湖北茶叶工艺特征的代表,其工艺主要有萎凋、揉捻、发酵、毛火、烘干等工序,其中的萎凋、发酵都是关键的技术工艺。
宋培兵介绍,湖北省是全国产茶大省之一,茶园面积、产量和产值分别位居全国第4位、第3位、第5位,规模和效益为中部地区第一位。茶叶历来也是湖北省的传统优势农产品,是我省多地农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消费品种以绿茶、红茶、砖茶为主。近年来,砖茶的消费需求不断扩大,使得中国国内的传统黑茶和新兴黑茶生产得到快速恢复和迅猛发展。
此外,湖北青砖茶近年异军突起,砖茶采用中小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茶多酚、儿茶素和水浸出物等含量较低,滋味较为醇和,由于清油脂、降压等保健功效,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人们的消费习惯也逐渐从以绿茶为主、红茶为辅逐步向砖茶倾斜。
聚焦本次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三种湖北茶叶制作技艺,记者深入原产地一探究竟,看看这三大荆楚名茶制作技艺有何特点,为什么它们的制作工艺能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恩施,记者探访了“恩施玉露”的传承人。
作为恩施玉露第十代传承人,83岁的王忠德从接触玉露技艺到现在,已有65个年头。“玉露讲究紧细圆直,汤要清亮,叶底要绿,茶要清香。蒸青、头毛火、揉捻、二毛火、抖水气、揉搓、整形上光,从鲜叶到成品,每一个环节都很关键,工序到位,才能保证品质。”
探访期间,记者看到,王忠德蹲在摊凉的茶叶旁,用手指细细铺开茶叶,查看茶叶的形状、成色,轻嗅茶香,向徒弟金岁宏详细地讲解制茶技巧。老人全程聚精会神,颇具仪式感的庄重神情,让现场观摩的制茶工人不禁肃然起敬。
另一位恩施玉露传承人蒋子祥,是土生土长的恩施人,自幼便与茶结缘,四处拜师求学,成为州级非遗项目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蒋子祥表示:“刚开始学习古法制茶手艺很是不易。恩施玉露沿袭唐朝古法制茶的蒸青工艺,摊青、蒸青、炒头毛火、揉捻……每一道步骤都要小心细致,因为每一步都颇具历史与匠心的传承,要让茶客感受可以品味的历史。”
在赤壁,记者走进砖茶博物馆。
在湖北赤壁赵李桥茶厂的博物馆里,完整地展示了“川字茶”从清朝至今的发展历程。博物馆里保存着一个火车头,它是1920年羊楼洞长盛川掌柜从俄罗斯旧火车上拆解下来,从汉口运抵洋楼洞,用蒸汽压制砖茶,正式展开了该厂机械化制茶的时代。
赵李桥茶厂负责人介绍:“上世纪90年代,一位蒙古国朋友来到茶厂,说自己国家的人都不太喜欢尖尖的东西。于是,茶厂特意把砖茶的棱角做成了圆形。至今,“圆角”砖茶依旧专供蒙古国。”
据介绍,赵李桥的青砖茶和米砖茶,要用机器将茶叶压制,方便运输和保存,砖茶上会压印“川”字,这样的茶叶更是消油解腻的佳品。青砖茶冲泡后,色泽青褐,香气纯正;米砖茶外形美观,色泽乌亮,汤色红浓,香气纯和,味道醇厚。
在宜昌,记者参观了明清时制作青砖茶的古老设备。
长盛川青砖茶以鄂西南武陵山区优质茶树鲜叶为原料,经过初制、发酵、拼配、成型、烘干、包装等77道工艺,陈化、开沟通风,保证发酵过程茶叶不“发花”,压制“川”字标识成为文化符号,茶砖为紧压茶中密度最紧的,工艺也最传统,其制作技艺始于明、盛于清,曾持御赐红色双龙票,畅销欧亚,在万里茶道沿线开设了260余个分号,被誉为“万里茶道上的瑰宝”。
本文原载《长江日报》,作者万建辉、蔡梦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