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河老师确实是历史小说的大家,一部《康熙大帝》开启了平民百姓对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理性”遐思。当然小说本身不是历史,但在二月河老师的生花妙笔之下,普通读者认为这就是真正的历史。
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大师的魅力。
我也是二月河老师的一个普通粉丝,当年追剧也是如醉如痴。在追剧的某一天,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怎么康熙的儿子们名字叫的那么奇葩呢?好多字都不认识,比如那个不争气的皇长子胤禔,再比如被废的皇太子胤礽,以及在争议中继位的皇四子胤禛,后来一查资料,奇葩的远不止这几位,现将部分名字罗列如下:
皇长子:胤禔(zhī)
皇次子胤礽 (réng)
皇三子胤祉 (zhǐ)
皇四子胤禛 (zhēn)
皇五子胤祺
皇六子胤祚(zuò
皇七子胤祐(yòu)
皇八子胤禩(sì)
皇九子胤禟(táng)
皇十子胤䄉(é)
皇十一子胤禌(zī)
皇十二子胤祹 (táo)
皇十三子胤祥
皇十四子胤禵 (tí)
皇十五子胤禑 (wú)
皇十六子胤禄
皇十七子胤礼
皇十八子胤祄 (xiè)
皇十九子胤禝 (jì)
皇二十子胤祎 (yī)
皇二十一子胤禧(xī)
皇二十二子胤祜(hù)
皇二十三子胤祁(qí)
皇二十四子胤祕(mì)
这里还不包括不满周岁早夭的胤禐(yuàn)等。说实在的,这些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我连一半都不认识。本来认为朱元璋后代的“金木水火土”就够奇葩的了,结果这康熙后代简直是奇中之奇了。
其实了解到一些历史就见怪不怪了,中国人讲究避讳么,皇爷皇爹皇子皇孙的名字都要避讳么,清朝文字狱那么严酷更不会例外。顺治皇帝的名字叫“福临”,结果民间过年过节谁还敢写“五福临门”啊,康熙算是一位体恤民情的,为了让老百姓能稍微舒服一点,所以他给后代起名就专门挑了一些生僻字,这样就避免了很多麻烦。
由此可见,我们不知道康熙的汉语造诣到底有多高深,但至少还算是一位精通汉语的。
但当时我的疑问又来了,康熙一朝重用了很多汉人,张廷玉、李光地、周培公、姚启圣等等,那时君臣之间、大臣之间彼此交流是用满语还是汉语呢?难道那时候皇上和众爱卿都会双语?即便他们都会,那京城之外的中原、江南、云贵、台湾等地区呢,想想都是问题。
后来看了一些民国老视频,末代皇帝溥仪竟然说一口标准的东北加北京的普通话,而且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我竟然没见过一个会说满语的,区区三百多年,满语在它的诞生之地竟然濒临灭绝,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里面涉及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等等,都不是咱能懂的,看了很多资料,基本也找到了一些答案。
满清在入主中原的初期,曾将保持'国语骑射'作为维护统治的一项基本国策,要求满人说满语写满文,并在北京城内设立学校,意在推广满语满文,现在故宫的匾额上多半都是满汉双语么。但由于满语是一种北方民族的语言,满人草原、丛林的原始生活以及满族短暂的历史文化局限了满语的成熟水平,至入关时满语仍旧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语言,它的发音和语法都十分的原始不成熟,词汇量更是少。满人作为中国的统治者却不得不面对要使用语言的生活政治现实。
但满人进京坐上金銮宝殿了,这京城可是不一般啊,小到一种普通动植物、建筑、日常用品,大到宏伟建筑和旖旎风景,用满语都无法表达。满语有点类似于西方语言,面对一个从未见过的新事物,必须要造一个新词,否则说不清楚,但即便能造出新词,也很难推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样的称呼你用不用?不用,用满语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更不用说什么治国术语了,就连日常事食物诸如“冰糖葫芦”“驴肉火烧”等等,满语也整不明白。
所以不要说满汉之间,就是进京这些满人之间交流也出现了障碍,没办法,满人只能学习汉语了,打江山需要武力,坐江山需要更高级的智慧,所以,当时的皇室贵族肯定都是“汉语通”了,当然,从此产生的“北京话”当中还遗留了好多满语的痕迹,东北话里的满语依存就更多了,大概到乾隆朝之后,入关的满人几乎多半都不会满语了,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相反,倒是没有入关从龙的东北地区的一些满人,还顽强地保留着民族语言,至今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的一些地区,还有少部分人会说纯正的满语。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应当保留。
由此我想到,为什么当年曾经染指中原的一些游牧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消失的那么快,匈奴、鲜卑、契丹、西夏、金、等等,其实原因大同小异,你可以武力征服一个民族,但如果这个民族的文化领先于你,最终你就会被这种文化征服。这就是那些显赫一时的游牧民族在中国最终“消亡”的主要原因,汉人没有“屠城灭种”的习惯,这些民族也没有消亡,只是融入了华夏主流文明而已。
所以当年拓跋鲜卑主动放弃自己民族的一些东西,易服换姓、移风易俗,金国的海陵王迁都中原,毁掉宗庙,其根本就在于要接受先进文化,让自己的统治长治久安。
当然,元朝统治者是个例外,在统治失败后,集体北迁到大草原,所以蒙古族至今在语言文化上保存相对完整。但我们仔细分析,作为当年的世界霸主,蒙古人建立过迄今为止疆域最大的国家,但他们的文化遗存在世界各地又有多少?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几乎都是一样的。大元自1271年-1368年,五世十一帝,仅仅历时九十八年就分崩离析了?为什么这么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统治者不能放低身段融入统治地区的文明和文化。既然你格格不入,最终结局肯定是早早离开,离得越早越能体面一些。否则华夏大地的人民战争不仅有武力上的汪洋大海,更有让你想象不到的更强大的文明力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里说的“道”,目前五十多个民族的中国人已经琢磨了几千年了,而且还在琢磨中,现在,西方有一些刚刚告别蛮夷时代几百年的外部势力,还想用中国两千年前就玩过的“霸权思想”妄图巴蛇吞象,中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和力量你们都见识过了,有想法之前,建议你再掂量掂量自己的文化底蕴吧。
你强任你强,清风抚山岗,你横由你横,明月照大江。听不懂,你别照量,听懂了,你不敢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