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一部电影的时候,'镜头语言'是一个出场率很高的词汇。从字面来看,就是镜头分担了(或主要承担了)一部电影的叙事功能,将台词所具有的局限性甚至潜文本都诠释不出来的因素以特殊的构图(光线、颜色等方式)展示给观众,让人产生绝佳观影体验的同时,也对电影叙事有了更深层次、更丰富的理解。而对构图的追求直到今天也没停止,对时代背景下艺术所能达到的高度和境界,每位电影人都有自己的衡量和目标。
随着《1917》这部电影在奥斯卡上斩获技术大奖的同时,在各种影评中,'一镜到底''伪一镜到底'等专业词汇的出场率也与日俱增。这部电影的故事很简单,主要讲的就是1917年的一战战场上,两位士兵被派去执行一项重要的任务——传递情报,拯救1600名士兵的性命。整部电影的跟随式镜头也主要聚焦在二人是如何在几个小时的时间里穿越寸步难行的敌人锋火线、长长的战壕和漫山遍野的焦土。电影被流传开后得到广泛的好评和肯定,一方面得益于观影渠道的多样性,一方面也较之从前拉近了电影和观众的距离。
但随着越来越多影评的出现,有一个词需要重点说明,那就是这部电影的招牌——一镜到底。在这之前看到过将其和'长镜头'混淆在一起的言论,上一个电影术语的乌龙就是'OS'(这在编剧术语中,指代'画外音'。内心独白是VO),笔者认为有必要将'长镜头'的细枝末节交代清楚。接下来就分段说明长焦镜、远景镜头和长镜次的区别,虽然将这些统称为'长镜头'也没有明显的错误,但下次看见这个词的时候至少会懂得到底指代什么,对看懂一部电影也大有裨益。
通俗来说,这种拍摄方式出来的效果和我们平时用望远镜观看物体差不多,可以将很远处的物体放大到画面上。在一部电影中很好地运用'长焦镜',往往会对观众的观影体验和人物诉求表达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比较直观的例子就是电影中角色A从自己所在位置用望远镜窥视对面楼或不远处的角色B,这时候如果将镜头给到B的话,就会在画面上出现望远镜镜框式的圆圈形边界,观众也会浸入式地产生一种'窥视他人'的感觉。
在《辛德勒的名单里》进行到结尾的时候,所有人都拥挤在厂房中,有限的画面边界并没有拍到人群的边缘,这在视觉上就会给人一种'人数很多'的感觉。所以细数下来,这段的群演也许不多,但视觉上就会给观众一种'辛德勒拯救很多人'的感觉,加上前后剧情的烘托和交代,'长焦镜'的语言功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简单来说就是让一幅画面中焦点以外的对象都模糊掉,所以无论什么样的电影,只要想拍出'主角光环',让观众产生一种'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的感觉,长焦镜的运用就必不可少。因为在浅景深效果的诱导下,观众的注意力会全部聚焦在主角身上,眼里再无其他。
除了以上比较常见的运用手法和目的外,还有一些摄影师或导演会运用长焦镜诉说更深层次的镜头语言。比如跟随式长焦镜就会同步观众和演员之间的节奏感,让观众跟随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主人公的动态变化产生对应节奏的调整。
如果用长焦镜拍摄两人之间的对话,就会夸张放大演员的表情,这样就很好地加剧演员张力和故事情节(应该)带来的紧张感。
从字面解释可以看出,所谓的'远景镜头'其实和距离长短没有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将物体或人都拍进镜头里。这样的镜头运用比较适合打造恢弘磅礴的气势,较之人物塑造来说,也会给观众在视觉上造成某种'神圣感'(结合情节来看,所谓'神圣感'有时候不一定是正面的光环)。
而且从动态画面的捕捉和展示上来看,喜剧电影和武侠电影对远景镜头的青睐也是'与生俱来'的。这样不仅可以完整地表达角色肢体动作,而且对背景展现也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著名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就偏爱运用远景镜头和特殊的摄影机位表现日本的文化。他习惯将摄影机摆放在人物腰线以下的位置,并用较远距离去拍摄'群像',这也是他的电影'更具有日本特色'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时也是现阶段被误读最多的'长镜头'。其实这种镜头的运用方式可以追溯到电影问世的阶段,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卢米埃的《火车进站》。但这样的镜头长归长,却毫无美感可言。所以现在所说的'长镜头'或'一镜到底'通常都是建立在戏剧张力、画面配比、场景调度、人物运动等多方面有效且很好结合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又美又长的'长拍镜头'才是大家熟知且认可的'长镜头'。
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那如果将一台摄像机架在舞台剧旁边,不也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吗?这样的'录像带'也能叫'长镜头'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被'禁锢'在镜头中的电影和被限制在舞台上的舞台剧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摄像机,还有剪辑。
在电影中,一个摄像机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将时空聚集浓缩的同时,也解放了观众的视野和观点。而制作后期的剪辑则让电影人再次拥有'重构'的魔力。
既然只要时间长就可以,因何人们在说到'一镜到底'的时候会将其和'炫技'联系在一起呢?
因为通常情况下的'一镜到底',包含了移动、长拍、深浅焦转换等高难度的临场发挥。在电影史上,能将'一镜到底'诠释好的导演不少,但结合电影叙事和故事主题能让'长镜头'惊艳众人的作品却不是很多。较之《爱乐之城》这种违反写实主义的长镜头,更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鸟人》以及《闪灵》这样的经典之作。
总而言之,无论是长焦镜头,还是远景镜头,亦或是现阶段最火热的长拍镜头,归根结底都只是电影表现手法的一种。无论是静态的选取或是动态的跟随,剧组对拍摄现场的整合、摄影机的运动轨迹、画面外工作人员的走位、镜头内的场景变化等因素都决定了同样一件事——拍摄一部电影,远比人们想象得困难。
不管是炫技还是叙事需要,也不管是何种景别的镜头运用,所有的一切都是为电影叙事增光添彩。它们只是电影创作者的选择,从无高低优劣之分。也许下次有人在你面前说起'长镜头',你也可以反问一句:你指的是哪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