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新旧中国的巨大变迁
胸怀强烈的爱国爱党热情
1932年5月陈厚群出生于无锡,国仇家恨激发起他强烈的爱国报国热忱。1950年,他考入清华大学土木系,1952年公派至莫斯科动力学院留学,成为新中国早期留学生。
1956年,陈厚群在留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留苏学生中第一批入党的党员。1957年他在莫斯科大学礼堂亲耳聆听了毛主席“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著名讲话,更加坚定了他科技报国的初心。1958年他以全优成绩毕业,带着“绝不能辜负国家和人民培养”的使命感,婉谢了导师一再挽留,回国投身“一五”建设并主动申请到桓仁水电站锻炼,期间他身负重伤,却心系工作,被誉为电站工区的一面红旗。
潜心研究60余载,防范地震重大风险,
保障我国水库大坝安全
1959年,广东新丰江发生水库地震,陈厚群临危受命,负责组建水工抗震研究团队。历经60多年探索,他创建了国内外唯一集理论、分析和设计为一体的高坝抗震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主持 “300m级高拱坝抗震技术问题”等一系列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在水工结构抗震理论、分析方法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多项领先成果,攻克了一大批水工抗震世界级难题,为国家能源、水资源和高坝大库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30余项,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团队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并行“云计算”大坝抗震分析软件,获水利水电行业唯一国家超算天津中心“天河应用创新优秀奖”。
主编首部水工抗震国家标准,大坝抗震研究设计从零起步到引领世界
1972年,为填补我国水工抗震设计空白,陈厚群担任主编,用时5年制订出我国第一部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被高坝抗震设计者奉为“宝典”。2011年起,他再次担纲,历时7年将行业标准升级为国家标准,成为唯一由科研单位主编的水利水电行业设计规范。2008年汶川大地震,震区所有大坝经受住了强震考验,紫坪铺等4座高度超过100m的大坝主体巍然屹立,充分验证抗震设计标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研究成果从跟跑、并跑到引领世界,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一带一路”国家的水库大坝抗震安全研究和设计。
建成国际先进实验平台,誉为“世界最佳坝工抗震试验设备”
为突破我国抗震研究能力的“瓶颈”,1980年起,陈厚群带领团队建置大型振动台,历时7年建成国内首座三向六自由度宽频域振动台、美国国家科委专著评价其为“世界最佳坝工抗震试验设备”。1990年,结构振动实验室被中科院纳入开放研究实验室,实现跨地区和行业的“产学研用”联合攻关。获地震安全性评价甲级资格,个人和团队分获全国地震科技工作先进者。
牢记“地震就是命令”,为国家抗震救灾做出重要贡献
陈厚群始终保持一名抗震老兵的本色,第一时间奔赴震险现场,为国务院决策提供关键技术支撑。1976年唐山大地震,他主动请缨直奔陡河水库震害现场,连夜起草报告上报国务院;2008年,作为国务院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专家委员会成员,在深入调研分析基础上,科学阐明汶川地震与紫坪铺蓄水、三峡蓄水无关。在2018年汶川地震十周年 “高坝大库抗震国际研讨会”上,他再次受邀作主旨报告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向世界讲好中国水故事,引领大坝抗震走向国际舞台中央
陈厚群在多个国际组织担任重要职务,依托国际大坝委员会等平台,大力推广我国成果,倾情讲好中国水工抗震故事,提升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发表多份高水平主旨报告在世界范围引发广泛和持久关注,开启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交流合作。
1982年起,他主持中美大坝抗震近20年的科研合作项目,期间“东江拱坝坝体库水地基动力相互作用的现场试验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功推荐合作专家、克拉夫教授当选工程院外籍院士。2011年荣获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成就奖。2016年,著作《高拱坝抗震安全》被译为英文,经爱思唯尔出版社在世界各地发行。
耄耋之年担纲大国重器专家组长,为水安全贡献智慧
2011年,年逾八旬的他勇挑南水北调专家委员会主任的重任,50余次带领专家团队遍访工程现场,进行质量检查和技术指导,保障南水北调工程的高质量建设,保证了一泓清水向北流。2012年,他再次出任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数十次带领专家组深入工程现场,提出数百条建议,保障三峡工程安全高效建设与运行,其中仅三峡升船机的抗震设计等级一项建议,就为国家节省十几亿元。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为人谦逊、注重团队”,是大家对他的一致评价。为实现“建设一个伟大强盛的祖国”的夙愿,他追梦不止,探索不息,“努力全心全意为党的科技事业作奉献”,他将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泊、高坝大库。
原标题:《追梦人生》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