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肌肉酸痛我们比较常听到的几种解释,其中肌肉损伤论是最被当前学界广泛认可的,不过我们也可以发现不少它很难解释的现象,而今天分享的,肌筋膜的不适应理论,就是结合不少文献研究跟多年经验,我所认为的,最能解释我们大部分关于肌肉酸痛产生现象的一种理论。
丹麦学者托马斯.葛拉分.尼尔森跟澳洲物理治疗专家威廉.吉普生在2009年发表的研究中,做了一个研究肌肉疼痛相关原理的实验,他们利用了盐水针来确定运动后酸痛感的原始位置到底在哪。这种方法在疼痛研究领域非常受到认可的,很简单的逻辑就是像在伤口上撒盐,在不同的位置去注射盐水针,这样去强化发炎部位跟伤口局部的疼痛感,就能更好的确定疼痛产生的途径,起源位置跟疼痛产生的原因。
而具体的实验是这么做的,他们先让受试者通过锻炼产生下肢运动后的延迟性肌肉酸痛,之后在两组受试者的身上施打盐水针,一组是打至深层肌肉,而另一组则是打至大腿肌筋膜部位。而研究结果显示,接受肌筋膜部位盐水针注射的受试者,疼痛感受会更为强烈,而且在活动时也会出现更多的疼痛感。
虽然对于受试者而言,其实是很难准确分辨出到底这个肌肉酸痛产生的位置是在哪里,是表层肌肉还是深层肌肉还是肌筋膜组织,但因为实验的变量,就控制在盐水针所施打的部分不同,因此还是能够比较好的分辨出酸痛产生的更为原始的位置是在哪里,就是在我们的肌筋膜。
虽然在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完酸痛组织后可以发现,的确局部肌肉纤维也有出现一定变化,但是,受到更严重影响的部分还是在包裹肌肉的那一层肌筋膜组织上。
因此关于延迟性肌肉酸痛,又有了一个更新的,也在逐渐受到学界认同的解释理论,这就是由于(剧烈)运动导致肌筋膜变化,出现了不适应或损伤,进而出现了疼痛感。
关于这部分理论的更深入研究,比如说发生的具体机制,疼痛产生在肌筋膜的什么位置,以及肌肉纤维损伤理论是否真的已经被推翻,也都没有非常明确的答案,因此我们还需要期待未来更多的文献。
不过当下的这个理论应该也可以很好的帮助大家去理解,为什么一段时间缺乏运动或者停练之后恢复训练,基本上只要一练就会酸很久的时间;为什么做一些之前比较少做的运动形式,哪怕强度不高,也会出现比较强的酸痛感;以及为什么用一套训练模式久了,哪怕不断在加重量,身体也不太会容易出现酸痛感,这往往很大程度都是因为肌筋膜的适应与否决定的。
再结合昨天的内容,肌肉酸痛是来自“乳酸堆积”?这个黑锅它真的不能再背了!相信大家对运动后的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理解,会超过99%的健身爱好者,而除了理论,我们也要从中好好提炼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的实际价值:
第一,不要再相信酸痛就代表增长,越酸就进步越多,酸痛大部分时候都是身体不适应所释放出的信号,仅此而已!
第二 如果酸痛持续的时间过久,超过四五天,也伴随着相应部分活动受限,那么首先可能存在损伤风险,而如果你的酸痛感持续超过三天还很明显,那么你也要考虑运动的量跟强度是否安排的过于高。过于强的酸痛感会导致你的训练频率下降,那你的长期训练收益反而会更低,而如果都强到持续影响几天的日常生活,那你好好想想自己健身是为了什么,这是为了我们生活的更好,而不是本末倒置,你非常有必要更换你的训练内容。
第三,建议你把练后的酸痛感,视为你身体当下并不那么适应目前的运动形式的标准,越强说明越不适应,而随着你逐渐的进行这种训练形式。你产生了适应,那么酸痛感就会降低,这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坏事。
第四,再次强调,不要再迷信酸痛感了,你可以去享受它或者追求它,但不要指望着出现它就能进步,你还是要将注意力放在训练表现的提高,你的体重,肌肉量,体型视觉上的变化等等这些更为可观测的东西上,关注这些,及时去作出调整,才是让你确保能稳定进步的关键。#运动##肌肉##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