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雕三部曲,发端在宋金相持的大分裂时代,以抵抗蒙古帝国的南下为浓墨重彩,收笔于朱元璋建立明朝。
从创作时间来讲,从1957年射雕英雄传开始动笔,到1961年倚天屠龙记完结,历时五年左右的时间。期间,金庸先生还兼作了雪山飞狐、飞狐外传、白马啸西风。
从金庸先生的年龄来看,写作射雕三部曲时的金庸,并非大家所熟知的耄耋老翁模样,那时金庸先生三十出头,正是男人风华正茂的年龄。说一句英雄出少年也并不为过。
写完射雕三部曲,金庸先生已近不惑,39岁动笔天龙八部,以宗教典故暗合历史与人物情节,可谓巅峰状态的巅峰之作。
先说射雕二字。
所谓射雕英雄,最早出自史记。飞将军李广遇匈奴精锐弓箭手,李广谓其为射雕者。李广率众追击,箭无虚发,力压匈奴射雕者而还。
这是射雕英雄第一次出现在真实的历史中。
射雕英雄的第二次出现,带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王朝。
长孙晟,一个出生在洛阳的鲜卑人后代,用一只箭,创造了一个成语——一箭双雕。这个成语被金庸直接用在了小说射雕英雄传中。小说中郭靖身为哲别的徒弟,在成吉思汗与窝阔台面前一箭射落一双黑雕,惊呆众蒙古勇士,也被成吉思汗赏金刀,有了成为金刀驸马的基本盘,也有了成为南北双方双重认可的大侠的资质。
从技术层面讲,用弓箭向天空中射击移动目标是非常困难的。除去考虑目标走位与迎前角度之外,上空的气流也会使箭偏离目标,弓箭不是二级火箭,不会中途调整。射击诸元需要在弓箭手在极短的拉弓时间内预估,甚至可能要使用直觉瞄准法。所以,射雕者一定都是箭术极为高超的武士。在一箭双雕的典故中,长孙晟射中的是一对正在近距离争夺食物的雕鸟。两只鸟在空中滚作一团,长孙晟一箭双贯。
而在真实的历史中,长孙晟提出了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御敌战略。作为隋朝名将与唐太宗的老丈人,唐代大破北方边患,与长孙晟的战略布局关系紧密。而在小说中,黑雕的诱敌围攻战术也颇得成吉思汗的赞赏。
在真实的历史中,蒙古帝国在西征中多次使用了诱敌深入的战术。在蒙古灭金的战争中,则使用了强取宋境猛攻金朝后方的正奇围攻战略,小说中对黑雕的情节描写与蒙古的用兵之道暗合。
历史的奇巧之处在于——力克匈奴射雕者的飞将军李广,其后裔恰恰是长孙晟的女婿家、大破北边的李唐宗室。
果然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而金庸先生的射雕三部曲中,在真实历史中两次出现的射雕典故被幻化成了一种意象。
雕,代表一种力量。黑雕,代表进攻者,更或是一种需要加以抵抗的力量。而白雕,代表防御者、保护者。射雕三部曲第二部中,杨过成为神雕大侠,扶持他保护他的是一只巨雕。读者当然可以把那只巨雕看作郭靖当年保护的那只小白雕。
如此说来,射雕与屠龙,在小说中实际上是同一种意象。它们都代表着个人能达到的最高力量,当这种力量被正义之士所拥有,就足以左右天下大势。比如杨过,就因为抵抗了蒙古的进攻,击败了对手的大BOSS,成为人人敬仰的神雕大侠。于是,杨过就从一个数典忘祖、卖主求荣的罪人之后,一跃而成为了名震天下的射雕者、屠龙者。而这种意象的最初起源,则是三箭退匈奴的李广与远交近攻消除北患的长孙晟。
侠的最初定义——以武犯禁。在射雕三部曲中,无论是杨过还是张无忌,都拥有这种乾坤挪移般的能力。而射雕三部曲中许多次要人物,则无一例外地希望掌握这种改变武林结构甚至天下大势的力量。他们不惜为此大张杀伐。比如早期的金毛狮王为了屠龙刀所作的一切。
但如果这些人没有道义支持,则无法成为小说世界中真正的、公认的侠。最好的结局也不过是真情流露、幡然悔悟、临终忏悔之类。
金庸先生小说的精彩之处在于——那些真正的大侠,其实距离那些无义之人并不遥远,比如杨过,明显是一个生于污泥中的人物。张无忌则有一个堪称狠辣无比的老妈,顶着半个魔教出身。射雕三部曲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有两个的出身都是亦正亦邪的。而射雕英雄传中的女主黄蓉,则在神雕侠侣中多多少少地黑化,走向了男主人杨过的对立面。
也许这就是金庸小说的独特风格吧,在他的小说世界中,正与邪并无界限壁垒,邪能改正,正可转邪。这种转化,写尽了人性复杂。又或者,金庸先生在追求连载小说的最大情绪效果,以求最大限度吸引读者瞩目。
不管开局如何,最终的侠之大者,无一例外,是克服自身困境,成就侠义之道的人。
……
与倚天屠龙记中的武侠世界不同,元代民间是禁用一部分兵器的,以至于元代的练武之人需要把刀尖改成圆棍头才能练习武艺。至于对岳飞的平反,则是在南宋孝宗北伐时期。此时,岳飞被封为鄂王,才有了武穆二字。
倚天屠龙记的时代发生在元末,为了和神雕侠侣的宋末时代相衔接,金庸先生特意让张三丰活成了武林世界里的大寿星。有读者认为,倚天屠龙记和前两部衔接得不够紧密,称为第三部,实在牵强。本条窃以为,金庸先生下笔,往往需要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来做一个好局,有了好局,才能有人赴宴。而纵观元朝历史,除了已经写过的成吉思汗、蒙哥时代,实在没有比元末更好做的局了。所以,张三丰才必须要从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活成出神入化的百岁高手,中间的几十年,算是这场饕餮盛宴的准备期吧。
也算是张三丰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因为是报刊连载,所以倚天屠龙记中的主要人物一直在变,这是连载的局限。连载无法像整本出版的作品一样,进行通盘调整。而且,金庸先生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已经是名人,他早已不是一个人在写作,在写作过程中他需要考虑各方意见,面对海量读者来信,这些意见和信件会左右小说的走向。这种妥协似乎在一部分小说的结局处最为明显。面对一些质疑,比如神雕侠侣中神雕的情节,明显有些神话色彩了,对此金庸先生也能泰然处之。他把自己创作的武侠小说摆在了一个很低的文学位置,反而能够抛开束缚,以退为进,直上云霄。
所以,在武侠世界里,做人要低调。
严格意义上说,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算不上男主角,他更像一个线索式人物。若说爱情情节,张翠山与殷素素之间好男孩爱上坏女孩的情节似乎更精彩。这样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是元末版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作为张三丰的徒孙和殷天正的外孙,张无忌一出生就在暴风眼,这也让他必须到冰火岛躲风头。而张翠山与殷素素的死,则让张无忌后来的经历有了更多的可能。
张无忌能丑小鸭变白天鹅,似乎是因为只有他可以把武当与明教的社会关系整合,都变成自己的资源。这一点他的情敌宋青书做不到,所以宋青书最终成为一个失败者。而当张无忌整合了这两个武林最厉害的对立门派,他就当之无愧地成为那个改变武林规则的人。
这样看的话,张翠山与殷素素,就必须是写尽写透的先觉条件了。而他们的死,则成为张三丰竭力维护张无忌的理由。在这一部分,金庸先生跳脱出了历史线,写的是师徒情、慈母情。
周芷若是赵敏最有力的竞争者,她与张无忌,两人相识于微时,又在同一个派别里。本来该是天作之合。但与赵敏相比,周芷若的出身太差,她全部的资源都在峨眉派,这也就决定了她必须要为峨眉派出生入死。周芷若最终嫁给宋青书,这似乎不是报复张无忌那么简单的事。多多少少,在灭绝师太的磁场下,周芷若不能左右自己的人生。
这一段,写的是原生家庭……原来原生家庭可以影响明朝的建立?
赵敏与周芷若,是小说中的两极。从出身、从感情选择上看,这两人都是对手。就算没有张无忌,这两个人也必然是仇敌,更何况她们还爱上了同一个人?所谓无巧不成书,即是如此。
至于赵敏的家庭,则和元末第一奇男子王保保有关。这个王保保若是生在汉初,必将是卫、霍一般的名将。可惜他出生在元末,他的军事天分大部分消耗在元廷末期的军阀内斗中。不过在元末,王保保的确算作农民起义军的最大敌手。
从情节来讲,张翠山与张无忌,最终都选择了敌对阵营的女孩。也算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与郭靖、杨过相比,张无忌这个人物的个性似乎减弱了许多。这个出生于暴风眼的孩子,一生都在背负着自己的出身带来的影响。在关键时刻的抉择上,他也不如郭靖来的鲜明。不过他赶上了一个雄起的时代,所以没有像郭靖一样悲剧结尾,而是最终落得不爱江山爱美人。
……
射雕三部曲,是金庸小说宏大叙事结构的完美体现。家国春秋,情怀大义,正是大侠们最擅长的表演舞台。据说,在倚天屠龙记完结之后,曾有人希望金庸写一个续集,被金庸婉拒,只让他们去找倪匡商量。那些人又找到倪匡,希望他代笔,同样被倪匡婉拒。
总感觉这两人在唱双簧——金庸知道倪匡不敢写,倪匡知道金庸不想写。所以这两人打了个太极,射雕三部曲的第四部从此不再可能。
如今,这两人都已西去,他们的友谊,他们的爱恨情仇,胸中块垒,也化为云烟消逝在历史中。
射雕三部曲之后,金庸先生的观念发生了些许改变,于是就有了天龙八部中的乔峰。某种意义上讲,乔峰是金庸先生在思考了郭靖、杨过这样的完美人设之后,对主人公形象的一种全新设计。这个设计的突破就是身份大反转。
同样是一个南北对峙的世界,宋蒙换成了宋辽。如果没有身份反转,乔峰不过是另一个郭靖罢了,他也必然成为另一个郭靖。身份一旦反转,乔峰就不可能再走郭靖的路,即便他还是上一秒的自己,他的下一秒却已经天差地别。
幡动?风动?仁者心动?
又或者可以说,金庸武侠世界里的男主角,又向前走了一步。这一步之后,人性、立场、价值标准,都已不再当初。
不变花样,怎么吊胃口?老是那一套,再好也会腻。从这个角度来看,天龙八部既可以可以说射雕三部曲的第四部、又可以说是射雕英雄传的一部平行作品。也算是金庸给射雕迷的一个交代。
在天龙八部之后,则是最具颠覆性的——鹿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