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càng)
这是北方方言中的一个常用词,音cèng;但它在泰州的土地上却变了音,读成càng。这种读音上的差异不足为怪,北方话中韵母是“èng”而泰州话中变为“àng”的字并非绝无仅有,像“水泵”的“泵”、“牛虻”的“虻”、“河蚌”的“蚌”,都是如此。
这个字的本义是摩擦。清代文康《儿女英雄传》三十八回“大奶奶的汗塌儿袖子上蹭了块胭脂”中,“蹭”是“因为摩擦而沾上”之义;当代老舍《四世同堂·惶惑十四》“果皮上的白霜一点也没蹭掉”中,“蹭”是“通过摩擦而祛除”之义。简单地看,这个字在泰州话中也差不多是这种用法,有人便会认为,它就是“擦”的同义词。但仔细揣摩之后会觉得,“蹭”与“擦”相比,还是有些特别之处的:
第一,“蹭”有较强的目标性。泰州人把擦字用的橡皮叫蹭皮,学生清除无用的、错误的字迹的过程就叫蹭,他必须小心地对着目标蹭,不能把不该清除的字迹蹭掉。泰州人基本上不会把擦黑板说成“蹭黑板”,因为擦黑板尽管也只要擦掉无用的部分,但擦的过程随意性毕竟较大,上下左右擦几下就行了。还有,树下的耕牛身上发痒,会把发痒的部位靠在树上摩擦,这是耕牛在蹭痒,它不对准部位能解痒吗?
第二,“蹭”需要一定的力度。擦黑板也好,擦桌子也好,擦脸也好,都是可以轻轻而为的。泰州人若发现尚有污迹没有擦净,就会要求你“再蹭一蹭”,可见蹭是用力的擦,是反复的擦。泰州人把擦背说成“蹭”,原因恐怕也在于此。如果一个孩子在人多的地方挤来挤去,不知何时何地在衣服上沾上了巴掌大的一块油漆,他的母亲少不了这样的责骂:“你不是蹭来蹭去的,怎么会把油漆弄到身上?”母亲也是在怪他挤的次数多了,用劲大了。
蹭在泰州话中只有“擦”义,但在北方话中还有其他的义项。在泰州地区,这个字是含义渐渐单一化的典型。
这个字在北方有一个常用的义项是“不花钱而使用或占有”。如,蹭喜宴,就是假装客人混进人家的宴会白吃白喝;蹭书,就是在开架的书店里白看书;蹭饭,就是到亲戚朋友家吃免费的饭;蹭网,就是利用邻居家的网络信号上免费的网;蹭课,就是不缴费而听课,等等。泰州本无这些说法,现在还在“拿来”之中。
这个字在北方话中还指慢腾腾地行动,如,别蹭时间了,快去吧;他脚受伤了,只能慢慢往前蹭;你磨磨蹭蹭,事情什么时候能做完。“蹭”的这种用法,泰州方言里未有所闻。
有人主张把càng写成“磢”,既没有根据,也没有道理。
来源:人文泰州公众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